海东日报首页

盛夏来一场清凉的文博之旅

——海东文旅事业发展综述之五
2022-06-24 09:42:23 来源:海东日报 点击:
□本报记者 陶成君 通讯员 韩鑫

“博物馆里藏着一座城市的文化和气质”“透过文物,与历史对话”“寓教于游,在参观文博场馆中学习更多知识”……常态化疫情防控下,本地游仍是主流。盛夏时节,来一场清凉博物馆文化之旅,放松身心的同时“充充电”,成为很多人的选择。随着海东市河湟文化博物馆开馆试运行、海东柳湾彩陶博物馆开门迎客,博物馆旅游悄然升温。海东市文旅部门也将全市各级各类博物馆串点成线,根据游客需求,推出博物馆主题历史文化旅游线路,为市民游客奉上一场文博“大餐”。

河湟文化历史悠久,文明源远流长,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博物馆旅游满足了大众多样化需求,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走进博物馆,感受“大学校”的魅力。

“海东是河湟文化的发祥地和核心区,河湟文化是海东各族人民永续发展的源泉所系、血脉所依、根魂所在,海东文博资源丰富,博物馆正成为带动游客流量的重要吸引物。”海东市文体旅游广电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宝业说。为此,海东市文体旅游广电局积极策划,在旅游旺季来临之际,及时公布了海东市历史文化旅游线路。

从西宁市出发,到海东市乐都区游览河湟文化博物馆、柳湾彩陶博物馆、瞿昙寺景区,随后途经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游览喇家考古遗址公园、临津古渡,然后到达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骆驼泉景区、十世班禅故居、喜饶嘉措大师纪念馆,最后从化隆回族自治县阿河滩地质文化村结束旅游路线,返回西宁市。一路走来,一件件可看、可读的出土文物、历史遗存成为游人眼中的“风景”,激发出市民游客游览博物馆的热情。全市各地文化和旅游部门也纷纷结合场馆资源,引导市场主体提升服务质量,为市民游客带来更好的游览体验。

“据考古发现,河湟地区是黄河流域人类活动最早的地区之一,在距今三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青海的先民就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繁衍生息……”河湟文化博物馆展陈项目展陈部主任肖静告诉记者。在海东市河湟文化博物馆,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的拉乙亥遗址文化遗存,到中原仰韶文化西进河湟区域,马家窑、宗日文化在黄河上游地带崛起,再到金石熔铸中的齐家文化,卡约、辛店、诺木洪文化;从化隆县群科镇安达其哈村进行考古发掘的安达其哈遗址,到河湟地区马家窑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乐都柳湾墓地遗址等不同形制的墓葬复原,全方位多角度向世人呈现了古时河湟地区先民适应自然、征服自然,并由原始狩猎生活逐渐发展到农耕和畜牧的种种表现。

而通过海东市文旅部门策划的博物馆线路可以看出,“文创热”正为博物馆带来新机遇,海东市也立足河湟文化和黄河文化大背景,进一步挖掘博物馆文创产品在传递民族文化内涵、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博物馆发挥着连接古今、汇聚交流的作用,在城市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博物馆将加强与不同领域的交流合作,通过多元的传播方式,吸引更多市民游客走进博物馆。”王宝业说。

基于此,在“十四五”期间,海东市将充分发挥海东作为黄河四大文化之一的河湟文化的发祥地、核心区和承载区的优势,以弘扬优秀文化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壮大特色产业为重点,全面开启文旅融合发展新时代。同时,海东市通过以保护、传承和弘扬黄河四大文化之一的河湟文化为主线和方向,建立河湟文化全方位、体系化、个性化的综合展示体系,让河湟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积极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文旅与民生融合,深入打造“彩陶故里·拉面之乡·青绣之源·醉美海东”文旅品牌,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继续做好创建国家级河湟文化生态保护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推进工作,让非遗“传下去”、文物“活起来”、旅游“热起来”,推动文化旅游见人见事见生活、利民惠民有效益,全方位宣传推介海东文化旅游资源,展现海东的生态和美、民族和美、文化和美、城市和美。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