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海东文旅的潜质究竟有多大

2022-10-30 09:35:12 来源:海东日报 点击:
□本报记者 陶成君

一提起海东文旅,人们往往会津津乐道,这里是河湟文化的发祥地,柳湾彩陶源远流长,喇家遗址闻名遐迩;这里的美食远近闻名,青稞酒飘香万里,青海拉面名扬四方;这里有“春来早”的名片,有“海绵之城”的美誉;这里有山水如画的美景,黄河水天一色,花海星罗棋布,林场比比皆是;这里国际赛事连连,自行车环湖赛、篮球争霸赛、黄河极限挑战赛、马拉松赛精彩不断……

其实这一切,只是惯性思维下的一种肤浅认识,即便是不说,大家也能深刻体验到海东文旅的优势所在,这是历史、文化、地域赐予海东独有的天赋。如何更深层面地去认识海东文旅的潜质,才是关键。

海东作为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极地门户,多元文化特征是其他区域所不具备的,通过几千年沉淀下来的文化特质在诸多地缘文化中极为特殊,也非常独特。单说在1.3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18个民族,有5种语言、3种文字,几乎拥有所有宗教,这在全国范围内都是十分罕见的。这些特征注定了海东必然是一个文化大观园,既有与全国共生的文化,也有一枝独秀的文化,都与中华文化一脉相承,也和地域文化交织更显魅力,其内涵十分丰富而具有研究价值,这也为海东文旅注入了先天优良的基因,是海东做大做强文旅事业的坚实基础和先决条件。

从地缘层面讲,黄河、湟水河、大通河流经海东,“三河间”优势不言而喻。纵观人类文明,无不始于江河,从远古的外域两河流域文明到五千年中华文明,无不伴随着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和黄河、长江的滚滚浪涛。同样,海东在其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与三河养育息息相关,成就了海东卡约、齐家、马厂文化以及东方庞贝、柳湾彩陶,乃至今天依旧繁衍不息的河湟文化。“三河间”赋予海东的深刻内涵不仅仅是一河水,而是生命之源、繁衍之胚、发展之基。

从省际旅游的层面讲,海东文旅在全省最大的一个优势是气候优势。“春来早”的名片在全省非海东莫属,这是海东文旅胎里带来的禀赋,是无法打造和复制的,这就意味着海东旅游季“早起晚归”。全省踏青的传统起点是“五一”,而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和化隆回族自治县黄河沿岸早在三月底四月初就已经是春暖花开,春意盎然,这无疑是一张不可多得的先手牌。海东这张先手牌的意义远远不是旅游季“早起晚归”那么肤浅,其背后蕴含着巨大的潜能,从唤醒青海旅游到率先聚集人气,从投资旅游价值到招商引资引力,从旅游产业汇报到产业链条拉伸,都是得天独厚的优势。

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海东文旅事业天地广阔,潜力巨大,大有作为,关键是如何在这广阔的天地里去作为。

抓住重点做文章。要结合海东旅游季“早出晚归”这一天然优势,加大力度打造海东旅游“春来早”这张名片,这是增强海东文旅跨越发展信心的先手牌,主观上要将类似化隆杏花节、乐都梨花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桃花节等“花节”活动的影响力广为传播;要将喇家遗址、柳湾彩陶、孟达天池、北山林场等“头牌”景区广为宣传;要将富硒、青稞酒、青绣、拉面等特色产品推向更为广阔的市场;要在现有承办国际赛事的基础上,将省内十大国际体育赛事逐步引进到海东,在赛事举办中融入更多海东元素,展示更多海东魅力,突出更多海东特色,做好搭乘顺风车的文章;要将招商引资、返乡创业、集资融资资金吸引到文旅产业中来。用宣传的手段寻求发展的抓手,用优势资源激发发展的活力,用不断发展增强做强信心。要有产业意识和经济意识,活动也好、赛事也罢、还是会展,都要向产业化和经济化靠拢,要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挂钩。

抓住机遇做文章。近年来,旅游已经成为“小康生活标配、美好生活必备”,加之时逢生态环境建设提上全省工作重要日程,推进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热情日益高涨,这是海东文旅跨越发展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在这一重大机遇面前,挖掘海东文旅潜能应当首当其冲。要把文旅历史文化进行有效整合,让海东文旅更有厚重感;要将基础建设整体规划,形成共下“一盘棋”的思想,久久为功。在这一点上有必要借鉴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的经验,二十多年来,贵德凭借举办梨花节,以花为媒,在唱响梨花的同时,弦外之音也意味深长,不间断打造黄河旅游带,不仅让“天下黄河贵德清”声名远扬,也成就了今日贵德黄河旅游之规模声势。要在旅游综合功能上下功夫,完善和提升旅游食、宿、娱、游、购、行六大功能,需要用强有力的政策把控终结建设、开发、发展中的小、散、慢的现象。要注重把握机遇、利用政策发展海东文旅事业,特别是在申报特色小镇、传统村落等文旅项目方面,力度要大、靶心要准,争取更多发展机遇和政策,为海东文旅事业发展奠定基础。

抓住市场做文章。市场是发展海东文旅事业的源泉,市场化不强是海东文旅的短板,突出表现在对文旅产业特色挖掘不够,文旅资源缺乏深度、广度的融合发展,文旅产品属性不强、产品单一、识别度不高。同时,文化与旅游的特色结合不够,没有充分挖掘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资源,游客体验效果不佳。此外,专业人才的缺乏,尤其是兼具文化、旅游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奇缺,许多游客在海东旅游景点体验不深,与导游水平也有很大关系。对此要深入挖掘旅游市场潜能,要在提升空间上下功夫,凸显海东地域区位优势,深化区域联动机制,进一步巩固和开拓客源市场;不断挖掘传承弘扬河湟文化,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建设国家级河湟文化生态保护区,以发展全域旅游为先导,主动融入全省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大力实施旅游业转型升级策略,不断拓展投融资渠道,促进旅游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态势;全力推动文化、商贸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发挥好自身独特的价值与优势,推动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黄河文化和海东河湟文化的重要体验过程,成为增强海东传播力影响力的重要力量,在不断提升中叩开市场的大门,在市场引导中做强海东文旅。在不断加大文旅产业投资力度和项目建设中,还应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和人才强市的观念,在现有人才的基础上,引进和培养一批包括文旅产业策划管理营销、文旅产业开发经营和文艺类人才,快速提升海东市文旅产业队伍人才素质,进一步夯实全市文旅产业的发展基础。

抓住品牌做文章。品牌是第一影响力。面对众多的文旅产业门类和产业竞争,决定一个地域文旅产业前景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构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努力打造自己的地方文化品牌。纵观历史脉络,海东汇集了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卡约文化、辛店文化等各类历史文化遗址,近年来,海东市不断开发和利用各个历史时期的重点历史文化遗址,先后打造了柳湾彩陶博物馆、喇家遗址博物馆、河湟文化博物馆、南凉遗址公园等,在充分展示地方历史深厚的积淀和文化传承脉络的同时,打造了“彩陶故里”这一文化品牌。与此同时,随着海东拉面的崛起,青绣影响力越来越大,海东市持续提高“彩陶故里·拉面之乡·青绣之源·醉美海东”的品牌影响力。借着品牌东风,海东市亟需精心打造历史文化和各类群众性文化品牌,并将其作为海东地区文化产业品牌形象,借历史文化而推广文化品牌,进而打造本地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未来,海东文旅产业要紧紧围绕打造“彩陶故里·拉面之乡·青绣之源·醉美海东”文化旅游品牌,以创建国家级河湟文化生态保护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为抓手,充分发挥河湟文化核心区和旅游资源富集的优势,围绕生态、民俗、历史和河湟文化,通过整合区域资源,从机构到机制,积极推进文化旅游各领域、多方位、全链条深度融合,从制度运行上助推海东旅游蝶变,只有这样,海东文旅才会大有可为。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