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中国乡村的转型之路 ——读张生全《重返蜀山》

2020-03-30 09:21:17 来源:海东日报 点击:

□任蓉华

蜀山即瓦屋山,位于四川省洪雅县境内,因其曾孕育灿烂的古蜀文明故有此称。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蜀山”尘封起昔日荣光,逐渐走向衰败和落寞,如何才能跟得上时代步伐,实现乡村振兴、全面小康?从项目下乡,到村民们的拒绝、对抗,再到觉醒后的奋力拼搏,作家张生全把时代的褶皱在长篇小说《重返蜀山》中缓缓展开,“蜀山”是无数中国乡村的一个缩影,折射出了中国乡村迎来的又一次重大变革,以及其所经历的转型之路。

小说由32个章节构成,从“阻路”到“瞪眼术”,各色人物粉墨登场。“村妇有的蹲在地上,有的坐在烂木头上。有些甚至扯开衣襟,给哭闹的娃儿喂奶……一个四十多岁的女子仰躺的,把扯乱的胸怀袒露在众人面前,连头发都揉在尘土中。”小说开头带着项目和企业家下乡的政府官员在去“蜀山乡”途中遭遇的一场闹剧,村民们传统观念强,对项目开展有着自己的解读,民风彪悍的他们采取了最原始的表达方式——阻路。

“蜀山”有铜矿,为了拿下项目,就必须要村民们签字同意。杨县长被难得的发展机会蒙蔽了双眼,急于实现政绩,而迫于上级压力,乡党委书记唐朗尝试了各种办法,却都以失败告终,可谓处处碰壁。转机发生在大学生喜旺的突然返乡,在发生了一些难以言明的事情后,乡民们把他当成了活菩萨,对其“旨意”深信不疑,纷纷在项目同意书上签字。说喜旺欺诈也好,说村民愚昧也好,都无法回避一个问题:乡村资源如何与经济发展共赢?我们总是既欣赏乡村的天然美,又嫌弃它的落后与贫穷。张生全赋予了小说中的人名以深意,比如贾喜旺,显然是“假希望”的谐音。再比如谐音“螳螂”的唐朗,螳螂捕“蝉”,也捕“蚕”,他到底是在复兴蜀山,还是在摧毁蜀山呢?

这是一部展现“乡村人”思想转变过程的小说,也是一部直面乡村振兴真实阵痛的小说。在张生全的笔下,喜旺、唐朗、邓娟、马月英、施西西、贾队长、赵书记……他们在一场又一场的冲突中,因为各自的不同诉求,给乡村振兴施加了不同方向的力,让这艘大船变得步履维艰,徘徊不前。改革的洪流中,也不乏自觉者的身影,他们对矫正大船的方向,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乡村新一代的年轻人,在经历了重重迷雾后,最终踩出了一条崎岖不平,但属于他们自己的路,寻觅到了奋进的方向。

有些意外的是,《重返蜀山》虽然展现了工业投入、旅游开发等各种乡村发展尝试,却并没有给出乡村振兴的标准答案。正如作家阿来所言:“小说结束时,他笔下的乡村才开始上路,还不一定就是正确的方向。”张生全在后记中写道:作为一部小说,本书所要做的是传递这个伟大历史时期的时代形象、情感和声音,以期达到现代主义文学在新时期的时代高度。从这一层面来讲,他无疑是做到了。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