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熬茶的末路

2020-06-01 09:22:49 来源:海东日报 点击:
□王文泸

一场冬雪覆盖互助山川的那天,我和几个朋友去南门峡一户农民家做客。

雪大,天冷,远山近岭白茫茫一片。这时候,最期待的就是热炕、熬茶。而热炕和熬茶也在那一天期待着知音。

知音们嘘着寒气在热炕上坐定,窗外还在落雪。烧得暖烘烘的烤箱上,两只大茶壶在欢快地低语,茶香随同壶嘴子的蒸汽飘满房屋。

整整一天,我们喝着加了花椒、草果的熬茶,十分过瘾。当然不可能光喝熬茶,还有焜锅馍馍、大盘肉、大盅酒、炒菜、焦巴洋芋、手擀面。我们不打牌不搓麻将,只是沉浸在“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放松之中,有熬茶和飞雪相伴,谈兴始终不减。大家都说,如今这样的享受,差不多就是奢侈了。

但这只是个特例。这是邀请我们的朋友特意安排的,好让我们重温一下久违的生活场景。在农村,熬茶正在慢慢地退出待客用品的圈子。

喝熬茶是农耕社会慢节奏的生活方式。顾名思义,熬茶要熬,用砂罐慢慢地熬,急不得。家里来了客人,主妇用柴草烧开一砂罐茯茶,颇费点工夫。等茶熬好时,烧茶人的头发肩膀上早已落了一层草木灰。

但砂罐熬出来的茯茶就是香!首先是那时候的茶叶正宗。出自湖南益阳的大砖茶,紧密瓷实,把整块茶分开,有时需要刀斧相助。破开的断茬上可见亮晶晶的茶碱,那是茯茶的精华。

青海气候寒凉,喝茯茶健脾暖胃,这是它经久不衰的主要原因。茯茶属于黑茶系列,是发酵茶。新采的茶叶经过蒸、捣、焙、压、封等工序制成茶砖,入库后,茶叶进入后发酵期,也叫后熟期。存放时间越长,发酵程度越好。陈年老茶熬制的茶水,味道之醇厚,与新采的茶叶相比,不可同日而语。无怪乎过去农村人那么钟爱茯茶。茯茶是通用礼品,无论走亲访友,托媒提亲,茶砖必不可少。有些地方,把说亲的过程就称为“走茶”,“走头道茶,二道茶,三道茶。”

可如今那样的茯茶哪里去找?超市里倒是不缺少茯茶,包装纸上照样印着“湖南益阳”的字样,买回来使劲一掰,随手就开了,手无缚鸡之力的人都能对付,焉用刀斧?放到锅里加水烧开,颜色寡淡,味道自然也寡淡。一看就知道,这都是采制不久的新茶,为了商品流通得快,把发酵的时间减省了。

前年回老家,我大哥特意为我熬了一壶茯茶。“你喝,看味道一样不?”我喝了一口,大吃一惊,多少年没喝过这样的好茶了!问他哪里来的?他说这是从寺院里来的。只有寺院里还有这样的陈年老茶,恐怕存放了十几年了。他说,假如能找到“文革”以前的茯茶,味道肯定更好。

好茶难得,这还罢了。关键是喝熬茶需要耐心和工夫,否则就不叫“熬”,应该叫煮了。现代社会一切都追求速成,谁还有工夫去“熬”茶?所以农村人现在待客用茶也遇到难题,茯茶熬起来太麻烦,掰一疙瘩放在杯子里用开水沏,又觉得太潦草。于是不少人家也像城里人一样,开始用绿茶之类招待客人。但绿茶属于不发酵茶,讲究的是新采新喝,存放时间一长,茶叶里的新鲜天然物质就会损失。照产茶区人们的说法,再好的绿茶,放一两年,就等于一把干草。青海地处偏远,不易喝到新鲜绿茶,茶叶从城市流通到农村,时间更长。我们在农村喝到的绿茶,多为比较廉价的陈茶,更是一把干草。

城里人喝着比干草略强一点的绿茶,有时也想念茯茶(当然是青海人)。到餐馆里吃饭,会告诉服务员:“来一壶熬茶。好长时间没喝了。”餐馆提供的熬茶虽然比不上自己家里熬制的,也多少能满足顾客的怀旧心理。但餐馆后来意识到卖熬茶不赚钱,就不提供了,代之以价钱高得多的铁观音、碧螺春、普洱等。你执意要点熬茶,服务员则会报以平静地回答:“没有。”

熬茶供求之间的矛盾启发了商家的思路,一种方便的袋泡式熬茶开发上市了。这给出远门的人提供了便利,但作为家居饮茶,却不相宜。那是用喝绿茶的方法喝茯茶,纸袋子泡在杯子里,线绳搭在杯口上,有点不伦不类。

农村待客用茶出现了尴尬。熬茶、绿茶都不是个办法,干脆用白开水?不成体统。

生活方式不可能一成不变,熬茶退出茶桌之后,人们迟早会找到一个替代的办法,这事难不倒智慧的人们。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