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搬迁后的幸福生活说不完”

2022-01-24 09:25:05 来源:海东日报 点击:

□本报记者 金显花 通讯员 王胜龙

“这几年我们村里的矛盾没有了,村民的素质明显提高了,今年所有考学的娃娃全考上了,还是搬到县城好啊……”新年伊始,在海东市平安区沙沟回族乡四方顶村固定党日活动上,老党员马文成激动地说。

四方顶村地处阿伊赛迈和莲花山交汇的高山峡谷地带,距离乡政府所在地10公里。全村共有农户98户401人,是个纯回族村。因地处脑山高海拔山区,交通不便,气候条件恶劣,曾经是乡里有名的靠天吃饭的少数民族贫困村。

据时任村主任的韩进成介绍,“春天种一坡,秋天收一锅”曾是四方顶村的真实写照。当时群众主要以种植马铃薯和燕麦饲草料为主,种植结构单一,四方顶党支部还戴上了“软弱涣散党组织”的帽子。2018年以前,村集体经济没有任何收入,许多人因无法维持生计、子女无法上学等原因外出,慢慢地村庄就成了一个“空心村”。

依靠国家实施的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沙沟乡党委政府积极宣传动员,四方顶村村民的思想也动摇了。为了摆脱这种贫困生活,他们带着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集体从山上搬到了平安区平安镇东村,成了“半个城里人”。搬下来后,孩子们在县城上学,享受到与城里孩子一样的待遇;青年们就近务工,每月至少有2000元的收入。

自全村入城以来,四方顶村的孩子继承了父辈们踏实、不怕吃苦的精神,不断发力,在中考、高考中成绩优异,在乡里名列前茅。经统计,自搬迁入城后,村里陆续有13名学生走进更高学府深造学习,有12名学生正在高中就读。

看着搬迁后孩子们的变化,老党员喇文科激动地说:“子孙们走出了大山,走向省内外,我很欣慰,但我们心里比谁都清楚,这都是共产党的政策好,社会主义的道路好,希望孩子们学成归来,好好回报社会。”

搬出大山之后,四方顶村逐渐走向了致富之路。2017年,村“两委”通过市场调查,注入30万元资金成立“四方顶村劳务公司”,为解决更多村民就业问题奠定了基础。

为规范管理和保障村民权益,劳务公司制定了相关管理制度,与务工人员签订《劳务用工协议》,使劳务输出逐渐走向了专业化,也有效避免了农民工工资拖欠等现象。自2018年以来,四方顶村劳务公司带动全村务工人员每年达40人以上,高峰时达120人,务工人员月收入3000元左右,年收入1.5万元以上。

这两年,村里还把50万元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注入平安驿·河湟民俗文化体验地和洪水泉光伏项目,每年都能保证有3.5万元的收益分红,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6.3万元以上,并在不断发展壮大。

2018年,村党支部书记喇海朝积极报名参加平安驿·河湟民俗文化体验地招商,并经遴选脱颖而出,被平安驿招商部选中,在平安驿分得商铺一间,做起了麻花生意。因他精湛的制作技艺,加之平安区的富硒原料,他制作的麻花口感酥脆、回味无穷,在平安驿一炮打响,每天都有游客排队购买,喇海朝也被大家亲切地称为“麻花大王”。现在他制作的大麻花常常供不应求,按每根麻花5元钱计算,每天收入约2000元,节假日期间每天收入达5000元,一年纯收入达10万元以上。

像喇海朝一样,四方顶村的致富带头人还开办了“马尕有纯洋芋粉坊”“袁家村酸辣粉店”“福海家庭养殖牧场”等,先后解决了本村23人的就业问题。

从忧居到安居,从山沟到城镇,从种田到上班……易地扶贫搬迁改变了四方顶村百姓的生产生活,他们挪穷窝、斩穷根,大步迈向了幸福生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