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金色麦田织就“丰收画卷”

2022-09-16 09:04:31 来源:海东日报 点击:

□本报记者 周晓华 摄影报道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又到一年秋收农忙时,近日,位于卡力岗山区南部的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德恒隆乡石乃海村,成熟的小麦颗颗饱满,粒粒金黄,麦穗随风摆动,掀起阵阵金黄的麦浪,种粮大户和农户们趁着天气晴好,忙着抢收抢晒,收获着丰收的喜悦。

麦田里收割机来回穿梭,运粮车不停进出,轰鸣声中夹杂着丰收的喜悦。随着收割机在金黄的麦浪间来回穿梭,一颗颗麦粒从收割机仓门倾泻而下,农户们被汗水浸湿的脸颊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秋收带来了农作物的收成,更带来了浓浓的幸福和喜悦。

“你看这麦粒长得多好,又大又饱满,看着心里可欢喜了,我们村发展集体经济就是中。”石乃海村党支部书记马大五拢起一绺麦穗,乐呵呵地说道:“今年雨水充沛,小麦长势良好。”

秋收关键时期,秸秆综合利用工作也不容忽视。连日来,秸秆粉碎机、打捆机在田地里不断作业,对收割完毕后的秸秆进行打捆作业,确保秸秆“搬离田、集中存、不焚烧”。离田后的秸秆作为饲料被村民再利用,真正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秸秆浑身是宝,现在没人烧了,我们把秸秆打成草墩子,运回去喂牛喂羊,这样喂出的牛羊越长越壮,收入也越来越高,形成了良性循环。”石乃海村的养殖大户马买言告诉记者,很多年前一到秋收季节,村里都被焚烧秸秆的烟雾笼罩着。而现在,秸秆成了牛、羊的“营养餐”。

石乃海村“第一书记”方刚表示,饲料生产的季节性非常明显,旺季时饲草吃不完很容易霉烂,淡季又缺少青绿饲料,而秸秆循环利用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推动了养殖业发展,更促进了农民增收,是“一举三得”的好方法。

石乃海村原位于卡力岗山区南部,2017年实施整村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同时,该村也是一个拉面村,全村80%的劳动力常年在外务工,土地撂荒问题比较突出,“谁来种地?”“怎么种地?”也成为摆在群众面前的大问题。

石乃海村党支部书记马大吾告诉记者,以前,石乃海村各家田地面积小而分散,道路窄,水渠排水不畅,遇到大雨就内涝,每逢旱季取水又困难,农民耕作起来积极性不高。自打建起高标准农田,“小田”变成了“大田”,机械化耕作更加方便合理,省时又省力。

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土地是粮食丰产的底盘。为了让石乃海村粮食的底盘更加厚实,今年,石乃海村党支部托管村民土地133公顷,发动有能力的党员或种植大户进行种植,既增加了村集体收入和群众收入,还解决了土地撂荒问题。

石乃海村村民韩海力非对土地有着深深的眷恋,为此也种了一辈子地。如今,看着眼前丰收的场景,韩海力非表示:“今年农作物长势与往年相当,丰收有基础。小麦价格每斤1.6元,青稞每斤1.8元,黑青稞每斤3元,价格真心不错,还不愁卖!”

记者了解到,石乃海村还建了存储仓库,农忙时临时存储粮食,农闲时放置农业机械。“高标准农田建设对于我们这些农户们来说是一件大好事,不需要出一分钱、一分力,政府就麻利地把事情给办妥了,真是太好了。”村民们纷纷说道。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