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韩晓峰:让海东拉面走得更远

——青年创业先锋系列报道之四
2022-09-29 09:31:23 来源:海东日报 点击:
□本报记者 祁树江 摄影报道

“上大学时,学校周围就有青海人开的牛肉面饭馆。对于我的同学们来说,一碗面很普通,可对于我来说,这一碗拉面有着很深的感情。”韩晓峰说。

出生在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的韩晓峰,对农民生活的艰辛感触良多,也见证了拉面带给群众生活的变化。他从小立志,以后要为改变家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在学校里,他刻苦努力学习,2010年成功考入了沈阳农业大学,在不断学习的同时也改变了他的思想,他觉得一个人,光是独善其身是不够的,还要有兼济天下的抱负。

2014年6月,韩晓峰顺利毕业了。拿着沉甸甸的毕业证,看着身边的同学有的去考研、有的去考公务员、有的出国留学……韩晓峰也迷茫过,徘徊过,但最终他还是选择回到家乡发展。

30年前,为摆脱贫穷与落后的困扰,第一代化隆拉面人背起行囊,鼓足勇气闯了出去。韩晓峰的父亲韩进录就是其中之一。1988年,厦门经济特区首家化隆拉面店开张营业。从此,化隆拉面人亲帮亲、邻帮邻,从珠三角到长三角,从中原大地到京津冀,拉面店开遍了祖国大江南北。

作为一个拉面人的孩子,一个“面二代”,韩晓峰对拉面有着特殊的情怀。在东北四年的求学生涯中,家乡人开的拉面馆承载了他许多的回忆。虽然化隆人成功地把牛肉面推向了全国知名的高度,但由于化隆人打的是“兰州拉面”的牌子,这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他人做了嫁衣。而且,由于化隆人开的拉面店普遍都是夫妻店,男人拉面、女人炒菜,这种小作坊模式上不了档次,牛肉面给顾客留下了低端的印象。

韩晓峰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带着自身的知识技能和一腔热血,决心走高品质的青海拉面路线,努力宣传青海拉面,不分昼夜地投入到了创立品牌和推广品牌的事业当中。于是,以“胡杨树”的形象作为商标,寓意拉面人顽强拼搏的品质和敢于吃苦的作风,“诺尔曼”拉面品牌诞生了。

“父辈们开拉面店,一是在管理上比较落后,难以实现标准化,比如拉面汤料的固定化等;二是缺少品牌意识。他们开办的拉面店往往都是笼统的兰州牛肉面、西北拉面等,没有形成品牌概念。”韩晓峰告诉记者,大学一毕业,他便接过父亲的接力棒,涉足拉面行业。他与湖南的一家设计公司合作,对拉面进行了品牌策划,注册了“诺尔曼”这一品牌,并整合现有的拉面店,努力把化隆拉面推广出去。

“20多年,父亲的事业发展壮大,他希望我们一家人能够为家乡青海作贡献。”韩晓峰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20多年来,父亲韩进录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店,帮不少群众摘掉了“穷帽子”。

随着生意越做越红火,韩晓峰的拉面店也迎来了一批批学徒。2016年4月,化隆县正式推行“拉面带薪在岗实训+创业”。面向贫困户家中的青壮劳力,自愿报名,把他们集中送到全国各地化隆人开的拉面店,从跑堂干起,学服务、学技术、学经营管理等,积累一定的资金后,便可以通过政府的贴息贷款开办“扶贫创业拉面店”,自己当老板。

“一名学徒一年收入不低于4万元,有的是夫妻两人都在店里学,一年下来收入达10万多元。加上两年培训期后政府给予的2万元扶持资金,以及‘530’扶贫贴息贷款,可以申请到期限为3年零利率的5万元贷款,很快就能实现个人开店。”韩晓峰说。

苦心人,天不负,在韩晓峰的带领下,旗下的“诺尔曼牛肉面”异军突起,成了青海拉面届有口皆碑的一块活招牌。韩晓峰认为,一碗拉面不仅有经济价值,还有文化价值。“一根面蕴含了青海人的闯劲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人不能忘本,我有责任和义务把青海拉面人的精神传承下去,并用我的力量来回报社会。”韩晓峰说。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韩晓峰在公司不营业的情况下,仍然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第一时间与工商联等单位联合给化隆县疫情防控指挥中心送去口罩4万只,并组织三家公司的30名留守员工,安排4辆配送车给平安区周边及化隆群科周边的30多个检查点提供爱心三餐一个多月。

如果说第一代化隆拉面人骨子里的那种“闯”劲儿拓出了一条致富新路,那么,第二代化隆拉面人的“创”劲儿则大大拓宽了拉面产业的发展新路。新一代的拉面人已经不再满足于做好一碗面,而是把跟拉面有关的行业都干好,让海东拉面产业由“小而散”向“大而精”转变。

如今,一批又一批像韩晓峰一样有抱负的年轻人回到海东,努力用自己的学识和勤劳回报自己的家乡,让海东的一个个“金招牌”打得更响,走得更远。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