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前三季度海东经济社会发展稳步向好

2023-11-05 11:11:59 来源:海东日报 点击:
 
柳湾文化城市公园水系景观带

□本报记者 张璐 摄影报道

前三季度,海东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49.3亿元,增长2.1%;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3.8亿元,同比增长13.2%;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392元,同比增长6%;乐都区、平安区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分别为1.2%和0.3%;旅游人数1661.6万人次,同比增长64.6%,旅游收入48.5亿元,同比增长34.9%……

一组组数据,一项项实绩,记录了海东发展的速度。

今年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海东市委市政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推出加快产业发展、强化项目建设、加力助企暖企、优化营商环境、狠抓招商引资等一系列有效举措,全力以赴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经济运行呈现平稳健康发展态势。

项目建设打造产业发展新引擎

湟水河奔涌,诉说着厚重的发展故事。

3月23日,海东市与全省同步举行2023年一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复工仪式。至此,海东市265项总投资879亿元的一季度重大项目全面开复工,这也标志着海东市重点项目建设吹响了“冲锋号”、按下了“快进键”。

海东市是全省经济发展最活跃、创新要素最集聚、开放程度最高、最适宜人居的地区之一。

如何把当前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海东牢牢抓住重点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深化市企融合一体化发展,着力培育提升现代化产业集群,加快构建结构优化、功能完善、附加值高、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经济运行量质齐升,发展态势持续向好,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平安区80兆瓦集中式光伏发电等119个项目落地建设,累计开复工项目达590项,占全年计划的92%……数据的背后,是海东全面转型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势头,更是全市上下一盘棋、共同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坚定决心。

高质量发展根基在实体,支撑在产业,落点在一个个具体项目上。

“起吊……”近日,记者走进青海零碳产业园区项目施工现场,工地上回响着技术员的指令声,起重机挥动着有力的臂膀,让大大小小的设备有序归位;施工作业车辆来回穿梭运送建筑材料,各种工程机械有序作业,整个工地现场一片繁忙。

记者了解到,青海零碳产业园区规划面积22.09平方公里,规划建设用地面积12.35平方公里,共征用土地1737公顷,已获审批手续的建设用地709公顷。园区以绿电为基础,以发展零碳产业为核心,打造“4+1”产业体系,即“以锂体系为主的电化学电池产业”“以光、风、氢能为主的新能源多能融合产业”“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业”“基于绿电能源利用的大数据科技低碳产业”四大主导产业,以及“支持零碳产业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配套产业。

海东红狮半导体有限公司硅基新材料项目是青海零碳产业园区的重点项目之一,该项目为全产业链的工业硅,总投资230亿元,占地240公顷,项目建成后将年产25万吨的工业硅,20万吨的多晶硅,15GW的单晶拉棒切片。项目分两期建设,一期为15万吨的工业硅,10万吨的多晶硅,投资103亿元。一期的厂区,计划于2024年9月底建成并投产。届时,园区将同步建设基础配套设施,包括给水厂和集中式污水处理厂,目前已完成可研编制初步设计,已进入招投标阶段,将于明年9月底与红狮项目投产时同时投入运行。

青海零碳产业园区的加快建设仅仅是海东市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海东市聚焦基础设施、生态环保、健康养老、新能源、数字经济、飞地经济等关键领域,全力谋划储备一批总投资3000亿元的强龙头、补链条、聚产业项目,从项目谋划、前期审批、施工建设全流程细化安排部署,加强统筹调度,优化服务效能,全力以赴推动项目早开工、快建设、见实效。

一大批重大项目加速落地,一个个重点项目铆足劲、拉满弓,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前三季度,海东市一般性工业投资实现由负转正,同比增长12.2%,环比提高21个百分点,彻底扭转了负增长的态势。2023年,海东市实施工业项目63项,青海东青公司装配式建筑、民和天利硅业工业硅矿热炉烟气余热利用等14个项目建成试生产,形成工业增长新动能。建筑业实现逆势增长,加大建筑业主体培育力度,新入库建筑业资质以上企业47家,建筑业总产值在投资、房地产双重下行的压力下逆势增长3.9%。数字经济加快发展,青藏高原大数据中心、中国电信(国家)数字青海绿色大数据中心累计建成运营机架6200个,中国移动高原大数据中心(二期)、北京易华录公司城市数据湖等项目正在快速建设,青海亿众一体化绿电数据中心及余热回收项目正在办理土地招拍挂等前期手续。

产业大潮,澎湃海东。在河湟大地,一幅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完善、产业不断迈向中高端的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宏图已跃然纸上。

思想破壁走出乡村振兴新路子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作为农业大市,海东如何走好、走稳乡村振兴之路?

答案写在大地的丰收中——

眼下正是土豆收获的季节,平安区古城回族乡木场村的土豆也迎来了丰收。农户们正忙着在地里开挖,只见一个个滚圆的土豆被挖了出来,一株就能采挖七八个,农户们在忙着分拣装袋。在田间的另一头,收购商们早已等在地头,忙着将刚刚收获的新鲜土豆装车运走。看着丰收的土豆,农户们的脸上流露出了喜悦之情。

今年,海东市夏收面积达14.6万公顷,其中粮食、油料、蔬菜分别为7.92万公顷、4.94万公顷、1.4万公顷,秋种面积1万公顷,预计全年粮食总产量达51.3万吨。猪、牛、羊、家禽分别存栏达33.1万头、36.2万头、153.7万只、75.3万只,出栏23.8万头、9.3万头、64万只、33.9万只。

答案写在产业的硕果里——

乡村振兴,产业要先行。而这早已是海东振兴发展的“实践密码”。

深秋时节,阔步走在海东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朝气蓬勃、风景正好,处处皆是农业产业的累累硕果——

建成特色制繁种基地1.33万公顷,各类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平安区被评为国家油菜籽夏繁基地;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电商等新业态;实施东西部协作项目100个,项目完工率达20%,资金支出率62%;多渠道拓宽农特产品销售渠道,完成消费帮扶2944万元……

答案写在美丽乡村建设中——

走进互助土族自治县巴扎藏族乡抓什究村,只见一条条柏油路干净整洁,新建设的院落错落有致,屋内窗明几净。过去垃圾乱扔乱倒、柴草堆或土堆随意堆积、围墙圈棚乱搭乱建的现象都已不见踪影。

全市128个美丽乡村全部开工建设,完成投资6.7亿元;争取美丽城镇3个,总投资1.79亿元,正在开展项目前期工作;实施农牧民居住条件改善工程1.4万户,竣工1.2万户,完成投资3.8亿元;开展村容村貌集中整治2207余次,改造卫生厕所9.7万座,新建厕所6525座,完成问题厕所整改2.4万座,农村整体面貌持续改善;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持续推动移风易俗,乡村文明焕发出新气象。

答案写在城乡融合新变化中——

徜徉河湟大地,城与乡宛如一枝并蒂莲,花开两处各芬芳:城区内,高楼林立设施齐全,城市品质功能正加速升级;乡村里,村容村貌整洁美观,大道如砥四通八达,一个个幸福新村正蓄势崛起。

“现在的生活,和城里没什么两样!”家住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总堡乡三家村的李存梅老人不由得感慨道。

今年以来,海东市积极落实西宁海东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等领域的一体化合作机制,西互一级公路扩能改造,民小一级公路、西宁南绕城高速东延路段等项目建成通车,两市住房公积金实现互认互贷。持续跟进《西宁—海东都市圈一体化发展规划》编制,西宁海东产业差异化发展等13条诉求和零碳产业园提质增效工程等28个项目已纳入《规划》。实施城市燃气老化管道更新、乐都区新乐大街排水管网改造等市政基础设施项目104项,完成投资7亿元。开工建设城镇老旧小区改造2040套,完成城镇棚户区改造200套,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达91.7%。

希望的田野上,种子已经萌发新芽;勤劳的双手中,财富正在不断积累。踏着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强力节拍,海东全力推动实现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的幸福梦想。

实干破局群众福祉持续增进

最是情怀动人心,最是笃行砺初心。只有聚焦人民群众的所愿所望,努力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真诚支持。

幸福,源于岁月祥和。

今年以来,海东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87.4%。千方百计促增收,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1.18万元,同比增长22.8%。兜底兜牢民生底线,发放困难群众救助金达5.3亿元、残疾人两项补贴达3922万元、高龄津贴达3710万元,社会救助力度不断加大,有效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始终坚持就业优先,举办“2023春风行动暨就业援助月活动”“民营企业服务月专场招聘会”“大中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春季专场”“百日千万网络招聘”等就业活动99场次,提供就业岗位5.1万余个。城镇新增就业757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2%以内,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8.5万人次。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落实中央省级教育建设项目89项,开工率达85%、完工率达40%,市特殊教育学校等3所学校改扩建工程竣工。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93%、98%、96%。加快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健康海东17个专项行动稳步推进,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4.3%,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2.5%。

幸福,源于生态宜居。

秋日的海东,天蓝水清,树木披上了金装,红叶飘满山野。漫步城中,空气清新、鸟语萦绕,令人心旷神怡、精神舒畅。

“近几年海东的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天更蓝了,空气也更好了。”这是每一个在海东长时间生活的人,能明显感受到的变化。

今年以来,海东市全面贯彻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坚决扛牢“国之大者”重大责任,久久为功、集中力量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强化秸秆焚烧、工业废气、工地扬尘等治理,加快实施清洁能源替代燃煤锅炉、水泥超低排放改造等项目,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3.1%,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统筹“三水”治理,严格执行河湖长制,黄河、大通河出省断面水质达到Ⅰ类,湟水河出省断面水质达到Ⅲ类,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污水处理厂和化隆回族自治县巴燕镇污水处理厂扩容等项目有序推进,率先在全省开展“百吨千人”水源地划定工作;科学推进国土绿化三年行动,坚持全市动员、全民动手,完成义务植树395.5万株。

幸福,源于和谐稳定。

今年,海东市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统筹发展和安全。防汛应急工作扎实推进。严格落实“叫应叫醒”机制,做到应转早转、应转尽转、应转必转。汛期累计排查风险隐患5054处,转移安置人员1205户4121人次,储备防汛救灾物资5.8万件,组建各类应急救援队1.9万人次。强化救灾保障,累计救助受灾人员18.2万人,发放救助资金4369.5万元。安全生产形势平稳。扎实开展建筑施工、道路交通、城镇燃气、医疗消防、文化旅游等重点行业领域隐患排查整治,督导检查2897家次,排查整治安全风险319项、安全隐患8956条,约谈企业175家,罚款331.4万元,解决和消除了一批安全问题和隐患。自建房安全隐患整治成效显著,累计排查城乡自建房56.9万栋,排查出存在安全隐患的非经营性自建房13948栋,经整治已销号10089栋,整治中3859栋,管控率100%。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海东市将以解放思想的闯劲、滴水穿石的韧劲、真抓实干的拼劲,推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成就、展现新气象,奋力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