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花儿”传唱让非遗有声有色

2024-06-10 13:12:20 来源:海东日报 点击:
□本报记者 朵玉雪 摄影报道

“花儿”,因歌词中把女性比喻为花朵而得名,是流传在我国西北地区的一种民歌,因地方色彩浓郁,因其历史悠久、唱法多样、曲调丰富等特点广受关注,在非遗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

6月4日,记者走进海东市平安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张存秀花儿传承中心”,只见“花儿”的省级非遗传承人张存秀正在和自己的几位徒弟交流“花儿”的无限魅力,他们一同翻阅着歌词唱本,念到动情处,张存秀的脸上都会展露笑颜。

“桃园结拜的三弟兄,后续了赵家的子龙,虽然不是一娘生,赛过了同胞的弟兄……”一曲“花儿”唱罢,张存秀仍意犹未尽。

张存秀所唱的“三国演义”,浓缩文化传承,彰显出三国时期的兄弟情谊和人文精神,嘹亮的嗓音、动人的旋律,激情飞扬,令人陶醉。

今年64岁的张存秀从小到大的生活里都离不开“花儿”,从奶奶到父亲,再到兄弟姐妹,都对“花儿”有着很浓厚的兴趣和极高的天赋,所以张存秀的生活中时刻都有“花儿”的陪伴。下地耕作、上山放牧、在家赋闲……一曲曲即兴而来、朗朗上口的“花儿”随时信手拈来,用她的话来说,“花儿”不仅让她找到了生活的热爱,也为她的生活增添了色彩。

从聆听“花儿”到喜欢“花儿”,从学习“花儿”到成为省级传承人,40多年时间,她的成长道路上不仅有对“花儿”的热爱与执着,更有对传承“河湟花儿”的责任与担当。

如今,张存秀除了教授“花儿”爱好者之外,还经常会去一些小学讲解“花儿”知识。“身背上书包了进学堂,温暖的教室里坐上,老师在讲台上把课讲,学生把知识记上。”在学校的课堂上,张存秀总会用通俗易懂、简单易学的“花儿”唱词让孩子们感受花儿的美妙与趣味。

张存秀告诉记者,如今城镇化的进程越来越快,孩子们很少能听到原汁原味的“花儿”,希望能用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孩子们认识“花儿”,走进“花儿”,爱上“花儿”。“有很多学生已经展现出了对‘花儿’的喜爱,这让我很高兴,把他们培育好了,才算传承有望。”张存秀说,她算是唱了一辈子“花儿”,觉得这是一种好文化,唱的都是老百姓们的日子和心事,希望她能唱到老、传到老。

对张存秀来说,“花儿”是走心的绝唱,寄托着延绵流长的情爱乡愁。而每年的夏宗寺花儿会都是张存秀必去不可的演出之一,在那里,“花儿”的传承有了更多可能。

夏宗寺花儿会作为全市非遗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其文化价值不言而喻,对于这项非遗奇葩,当地不断采取多种措施加大保护和传承力度。

近年来,平安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和再调查的基础上,组织专业人员深入挖掘、调查、收集、整理和完善花儿会的相关资料,对夏宗寺花儿会的历史渊源、基本内容、主要特征、重要价值、存续状况等进行普查登记,对相关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制作项目视频、图片资料、申报文本等,夏宗寺花儿会的有关资料得到完整的数据整理,并建档保存。通过加大对“花儿”的传承和保护,强化“花儿”人才队伍的建设,以现有“花儿”艺术人才为依托,以夏宗寺“六月六”传统花儿会为平台,努力打造夏宗寺花儿会品牌,提升对外影响力和知名度。

平安区文体旅游广电局局长苏倩男告诉记者,夏宗寺花儿会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以及独特的语言文字和音乐审美艺术价值,对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弘扬民族民间文化,增进各民族间的团结,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