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石碑村:莲花山下风味正浓

2020-06-30 10:24:11 来源:海东日报 点击:
□ 时报记者 祁国忠

它坐落于两座秀丽的大山中间,有着优美的自然环境;它曾以一碗面片为过往的旅客送去味蕾上的温暖,也因此而声名远扬;如今的它,凭借丰富的旅游资源成为海东市乡村旅游的网红打卡地之一。它,就是平安区古城回族乡石碑村。


        大山脚下美丽传说

从海东市平安区出发,沿省道206向南前行,经过古城回族乡政府所在地,不远处一座形似莲花的大山便出现在眼前,山下便是石碑村。

石碑村的故事要从“山”开始。虽然莲花山是一座独立存在的大山,但在民间传说中它与周围群山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莲花山西侧不远处是原石山,原石山附近是一个峡口,以前叫百寺关峡,也叫关音堂口,现在叫青沙山。青沙山往西10公里是一座名为阿米吉利山(俗称八宝山)的大山,民间传说是莲花山的“父亲”。莲花山往东8公里处是一座名为阿依赛迈的大山,传说是莲花山的“母亲”。

相传:远古时期,有一对夫妇居住在阿米吉利山山脚下,男的叫赛太岁,女的叫罗刹女。夫妇以狩猎度日,生育一男一女,男孩叫神娃,女孩叫莲花。有一天,夫妻二人为一件小事发生争吵,妻子一气之下,离家东去。临走时,妻子只背了一口水缸。因实在太累,就将大缸放在中途,据说现在的元石山就是那口水缸。

神娃和莲花见母亲离去,也随后赶去,但因年小无法长途跋涉,便抱头相哭,久而久之,就在这里出现了一座大山,即现在的莲花山,人们也称莲花兄妹山。前面为哥哥神娃山,后面为妹妹莲花山。兄妹因思母心切,流泪化作清泉,身上的毛发化作山中花木。


        清香面片回味无穷

发源于莲花山的水,是石碑村人赖以生存的资源,也为石碑村带来了财富。

在平(安)阿(岱)高速公路还未开通之前,石碑村是进入黄南藏族自治州的唯一通道,聪明的石碑村群众抓住机遇,借助地理优势纷纷开起了清真饭馆,一个个主营面片和手抓的清真餐馆便应运而生。据说,这里的饭馆最多时达16家,每天可以接待司机和乘客4000余人次,饭馆从业人员达100余人。

那时候的石碑村,街道两边是一面面迎风招展的蓝布白字的招牌,旅客们下车后,纷纷走进饭馆,一边品着三炮台茶,一边吃着面片、手抓羊肉,让人不敢相信这里竟是一个地处脑山的小山村。短短30多年时间,“石碑面片”就声名远播,精明的石碑村人不但把饭馆开到了县城、省城,还开到了全国各地。

这里的面片历史渊源并不长,但自成一脉,独具特色。大多饭馆经营家常面片,按面片形状、配料和烹饪方法不同,有做工细致、纤小玲珑的“指甲面片”“雀儿舌头”“鸡蛋面片”“羊肉面片”;有和蘑菇混煮的“蘑菇面片”,有不带汤而用炸酱拌吃的“烩面片”,还有和牛羊肉、粉丝、辣椒混炒的“炒面片”以及常吃的“菜瓜面片”,特别是回族妇女们揪出的“指甲面片”,形似指甲盖,洁白鲜嫩、柔韧爽滑、清香可口,让人回味无穷。

“主要是水,其他的是秘密,不能说。”当记者问及这里面片味道的秘诀时,村民们给出了一致的答案。据村民介绍,石碑村的水甘甜可口,长期饮用可强身健体。

生态旅游回归自然

2006年10月1日,随着平(安)阿(代)高速的正式试通车,石碑村宾客迎门的场景成为往昔,但这里的人们从来没有放弃改变家乡面貌的初心。

今年54岁的马海龙,是土生土长的石碑村人。他从20岁开始便跟着家人在村上经营饭馆,之后将石碑面片带出了村子,辗转各地做起了餐饮生意。“虽然外面能挣到钱,但我一直想为家乡做点事。”马海龙说。

“石碑村有着优美的环境,便利的交通,还有口碑良好的面片,如果利用好这些资源,那将是村子长久发展的道路。”2016年,马海龙有了在本村发展旅游业的想法。这个想法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2017年夏季,一个环境优美、百花齐放的新石碑村出现在了人们面前。

“石碑村又一次火了。”前来游玩的老人不禁感慨。尝一尝正宗的石碑面片,也成了人们来石碑村的理由。

“2017年,我们以农家乐为基础着手发展乡村旅游,为游客提供场地、炊具等,游客们可以自己动手在乡野做饭。后来,在乡、村两级党委的支持鼓励下,依托石碑村独特的自然景观,我们又新开发了徒步健身、森林木屋休闲度假等项目,带动全村的经济发展。”马海龙说。

随着近年来的不断建设,如今石碑村不单单只有一片花海和木栈道,全程约400多米的全玻璃透明水滑道、七彩斑斓的彩虹滑道、游乐场,让游客在移步换景之间玩得尽兴的同时,也真切感受到了乡村旅游的魅力。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