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山陕台

2021-01-05 10:42:15 来源:海东日报社 点击:
□王伟章

山陕台故址,位于我所在办公楼的西侧,紧邻夏都大街的二级台地上。之所以叫山陕台,曾是山陕商人停放或寄埋客死于此的场所。由于近年来房地产开发,地面进行大规模改造,原有的遗迹已经很难看到,只有重新修建的普济寺和山陕台的门牌号,见证着那一段难以隐匿的过去。

中国人讲究落叶归根,过去对于客死他乡的同乡,都会将灵柩停于普济寺中或于台上浅埋。大概有棺不沾土,待返乡后重葬的意思,墓道设穹顶,地面、四壁砌砖,称为入殓不葬。由于此地紧靠旧时西宁城的南门,明清时期,城中人有丧事,必请僧道作法会,超度亡灵,久之,便形成了固定场所,这就是普济寺的雏形。

说到普济寺,就不能不提到那个普济寺中随家人扶柩返乡的崔莺莺来。在中国无论男女,一旦到了可以结婚的年龄,就会遭到周围朋友还有亲戚的催促,但每个青年男女都会选择去一些灵验的寺庙求姻缘。山西省永济市普济寺由于《西厢记》的缘故,使该寺的香火旺盛起来。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比起山西普济寺,这个普济寺就要普通的多了,除了拜殿和两侧的耳房,空间逼仄难堪。

西宁普济寺与山陕商人贸易的发展有关。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实行2000多年的茶马互市被废止,民间经贸开始兴旺起来,那时,许多山西、陕西商人开始进入高原腹地,进行茶马贸易。大概因为山陕商人的贸易影响,西宁城开始繁荣起来,物美价廉,市井繁荣,贸易昌盛。民国时,就有了“山陕客娃半边城”和“先有晋益老(商号),后有西宁城”的说法。

两省商人首先在西宁城内修建了自己的社交场所——山陕会馆,整个建筑至今保持着清代建筑风格。山陕会馆由山门、钟鼓楼、戏台遗址、前厅、中殿、后殿组成,坐北朝南,占地面积5600平方米。香厅面宽三间、进深三间,灰瓦歇山卷棚顶,为聚会议事的地方。关爷殿面宽三间、进深五间,硬山顶,前二间为灰瓦卷棚廊厦,后面三间为后厦,正脊置镂空雕花卉砖,殿内有壁画痕迹。第二进院有面宽五间、进深三间的二层楼房一座,为三义楼。面宽三间、进深二间的东西厢房,为当时商旅往来休息之地。第二进院西侧有一小跨院,有一座面宽三间、进深三间的硬山顶殿堂,为财神殿。

两省商人在这里拜财神,通商情,叙友谊。他们还在西宁购置义地,一处作为香粮地,在西宁东郊现如今的曹家寨,田亩所获用于会馆日常开销,另一处就是现在的山陕台,围绕旧有的普济寺暂厝亡故。普济寺因此被称为寄骨寺。

明清时期流离异乡的陕西商人合资兴修会馆,直接动机之一无疑是为了解决孤身在外所面临的疗伤归葬等后顾之忧,为自己在异地的经贸活动提供有组织的安全保障和心理依靠。对此汉口山陕会馆《重修瘗旅公所记》说,“汉口山陕会馆建有泰山庙,西为瘗旅之所,为厝柩之所,更置义地一区,在汉阳七里庙地方。良以两省之人贸易于斯者盈千累万,疾病死亡在所难免。有义阡以埋葬,有公所以行柩,并取费资以展时祀”。

瘗所义地“除供死者棺梓暂厝之所,更为病人养疴之所和供岁时游嘱之所”,为流寓客商在异地的活动提供了养病、疗伤、停柩、厝葬等有组织的乡缘社会化保障,成为他们流离异地的生命归宿和精神安全之岛。使同籍商人“爰谋净地,聊作佳城”,“既无暴露之虑,益安亡者之魂……死者入土为安,生者益无遗憾,则曲尽乡谊而义举体恤至微者也”。

历代两地商人对会馆义地建设自是不遗余力。这其中,最重要的仪式便是为亡人所做水陆法会。普济寺水陆法会也成为重要丧葬佛事活动。

水陆法会全称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胜会道场。据《释门正统》中记载:相传梁武帝梦见一位神僧告诉他,六道四生受苦无量,为何不作水陆斋普济他们?这是所有功德中的最大功德。但该如何普济?梁武帝问了许多僧人,他们都说不知道。醒来后,梁武帝又问宝志禅师,禅师建议他广寻佛教经论,将会得到指引。于是,梁武帝把许多贝叶经搬到法云殿,早晚阅览,经过3年时间,撰成水陆仪文,随即在金山寺依仪修设。梁武帝亲临法会,并诏僧佑律师宣读仪文。这是水陆法会之始。

水陆法会有三个特点:一是时间长,多则49天,一般为7天。二是规模大,参加的僧人多达千人,一般需要七八十人。三是法事全,凡佛教各种常见法事无不包括在内,还要悬挂数十幅水陆画,各种供物也很齐全。

创建于明代万历三十四年的青海乐都西来寺,寺内藏有当时举行水陆法会时悬挂的水陆道场绢本画, 一组24幅,描绘细腻,人物生动,栩栩如生。画中那些饥荒饿殍、投河落水、客死他乡的场景历历在目,对平民和商人的社会形态心生无限感慨。

需要强调的是,山陕台还埋葬了300多名秦腔艺人。他们生前很有可能在山陕会馆演出,死后静静躺在黄土台上,他们再没有回到故土的希望。那时备受人们喜欢的秦腔曲目,都少不了那一部《西厢记》。戏曲如梦,古与今、倦客与佳人、梦幻与现实,那繁华落尽风雨飘摇中乱世男女的悲欢离合,前尘旧梦一般在眼前展开,他们在灯影里虚凰假凤地吟风弄月,低回婉唱。

与我们熟知的《西厢记》结局不同,在唐传奇《莺莺传》中,张生离开普济寺后,考取状元郎,被当朝重臣看重,选为女婿,从此将莺莺抛掷脑后,多年后,故地重游,想与莺莺相见,莺莺拒绝:弃置今何道,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时意,怜取眼前人。她告诫张生,以前抛弃,现在又何必再说,当时又不珍惜。把往日自己对他(她)的那份真心实意,好好地用在现在身边的人身上。

以一首诗开始的爱情,最终,以一首诗收场。西厢月下,走进普济寺,我们在感慨人生如梦的同时,恐怕留下的只有生命的无助与彷徨。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