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祥和东山 古朴土乡

2022-05-24 09:18:22 来源:海东日报 点击:

□那朝庆

从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威远镇出发,沿着平大公路东行到东沟乡姚马村,绕盘山公路,拾级而上便到了自古称为纳隆沟的东山乡。

这里地处湟水河流域,是一个典型的浅山土族聚居地区,祁连达坂的余脉绵延起伏,黄土堆积的塬上地貌,给了这里数千公顷肥沃的土地,勤劳善良的土族儿女在大山的褶皱里生生不息,坚忍不拔、锲而不舍地创造着属于他们的幸福生活。这里有着浓郁的土族民俗文化,也有着趟过历史硝烟的纳顿风情,高山净土,人杰地灵。

大墩岭上 风光无限

按行政区划,东山乡位于互助县城东南部,属于浅山地区,在北纬36度线上,温带大陆性气候特征明显,日照时间长,干旱少雨,四季不太分明,冬春季漫长而夏秋季短暂。呈现黄土高原中期侵蚀地貌,沟壑纵横,绵延起伏,是互助县主要的农业区之一,盛产油菜、小麦、洋芋,其中洋芋是享誉县内外的重要特产,受到各地青睐。

早年间因境内有一条名为纳隆的沟壑,民间多称东山为纳隆沟。纳隆为土语,意为“细长”。每日清晨太阳总是从境内大墩岭上跳出,然后照耀着整个大地。因此,也有土族群众称为“太阳升起的地方”,大墩岭也成了纳隆沟的地理标识。

从东沟姚马村盘山而上翻过白牙合山口,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大墩岭。大墩岭的海拔高度为2780米,虽然和互助境内众多的高山相比,算不了什么,但因为它与人们离得近,加之人们赋予它美好的信念,让原本平平无奇的大墩岭多了几分敬仰和向往。

大墩岭亦称大东岭、五龙岭、五龙头,坐落于东山乡白牙合村、东沟乡花园村、丹麻镇桦林村、索卜滩村四个村的交接处。通村公路绕过大墩岭东接丹麻镇,北通东沟乡,南沿山岭连接东山乡岔尔沟、大泉、贺尔、吉家岭等村,一直到塘川镇。从地理位置上来说大墩岭俯视着东山、东沟、丹麻、塘川、哈拉直沟、东和、威远镇等多个乡镇,可以说是附近几个乡镇的制高点,也是威远镇附近最高的山峰之一。

每年农历五月初一、九月九、腊月三十,这里总会有传统民族活动。也许正是这样的缘故,大墩岭带着一份神秘,吸引着众多远方的客人。尤其是每年九月九日登高时节,附近村里的男男女女或步行,或开车来这里登高,煨桑放鹿马,把一年来所有的祝福连同心底的愿望一同放在这里,祈盼来年好运。

由于地势高,地理位置特殊,1982年8月,互助县广播电视台在此筹建了电视差转台。如今,这里已是互助县信息交换中心,中央电视台节目、海东市广播电台节目、互助广播电视台节目都通过这里传送到千家万户,也把党的声音,群众的呼声传递给了每一个人。

东山顶上 乡音缭绕

“在那东山顶上,升起白白的月亮,年轻姑娘的面容,浮现在我的心上”。每每走到东山,就会想起仓央喜措这首著名的诗歌。绵柔的情感如缕缕丝线牵绊着每个思乡的人,老家东山更是每个东山儿女最深的牵挂,走不开,离不了,宛如东山顶上的那轮明月,映照着山间的每一条小路。

在东山,最熟悉的莫过于打夯歌。黄土地貌堆积的黄土,自古就是最好的建筑材料。要生存,就要有家园,家园就用黄土夯筑起来。

炎炎烈日下,天空瓦蓝瓦蓝,一只吉祥鸟飞过一个村庄又一个村庄,青稞在拔节,油菜在打苞,牛羊在悠闲地吃草,一缕炊烟袅袅婷婷,山南山北坐落着鳞次栉比的村庄,每一个庄户都是由黄土夯筑而成的深墙大院,我们称之为庄廓。

在历史的硝烟中,土族群众结束了动荡的马背生活,由逐水草“庐帐而居”的游牧生活向安定的田野生活过渡,告别了帐篷,家园就固定在田地上,农耕生活使他们的生活有了安全感,也更有了盼头。于是,他们汲土为墙,取木为房,生活就这样展开了新天地。农耕生活以种青稞和“筑墙建宅”为特征,高筑墙细建房是他们对生活细致的要求。

“新筑庄廓新盖房,哼啊儿哼呀,夯儿俩夯呀。”自此熟悉的劳动号子就响彻达坂山下。带着西北边陲特有的粗野、豪放,他们把生活的激情释放在了莽莽群山之中。

如果你听到了打夯歌,说明又有一个新的家庭组成了,他们就是生活的希望。

随着乡村振兴画卷的徐徐展开,山里的土族群众已住上了混凝土浇筑的楼房,信息化的现代生活使他们过衣食无忧,曾经逐水草而居,顺天时而动的生活已经远去,但民族的血脉仍然在山水间涌流。元保、禅寺、龙吧、水沟、寺尔、大泉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一段段熟悉的乡音,始终在他们心头缭绕。

非遗文化 焕发生机

东山乡是一个有着浓郁民族文化风情的地方,人们有着自己的习俗,也有着自己的节日,孛纳顿就是属于他们的狂欢节。

每年秋收后至来年春种前长达半年的日子,都是各地跳纳顿唱戏,走亲访友的好时节。如东山禅寺、下李家是在农历十月一日开始跳纳顿,小羊圈、吉家岭多在腊月,大羊圈是四月初八、元保是二月二,白牙合是二月二十八日和二月二十九日,岔尔沟是三月初一跳纳顿。虽然各村举行的时间上不一致,但内容和形式上大都相当,都在表达丰收后的喜悦和对天地万物的敬仰。

孛纳顿在民间亦称跳“口梆口梆舞”,是土族这个从马背上动荡的民族回归到田野的宁静之后文化的遗留,也是土族民俗祭祀文化保留最完整的部分,更是土族群众在繁忙日子里的一抹亮光,为他们平凡的生活带来了希望之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他们不懈的追求。

如今,孛纳顿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得以保护下来,文化部门在各地确定了传承人。岔尔沟村的李占森、吉家岭村的李双有都被确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给予培训、学习以及资金帮扶,在他们的带领下把这一民族的文化瑰宝传承下去,在土乡大地生根发芽。

近年来随着精准扶贫以及乡村振兴工作的推进,乡村文化娱乐活动空前活跃,党的惠民政策在这里落了地开了花结了果,东山乡这个隐匿在大山褶皱里的乡村,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在乡村振兴之路上奏响了前进的号角。

湟水北岸 “花儿”嘹亮

土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东山乡的土族更是好客。他们的生活里有着“客来了福到了”的信条,和客人一起喝着青稞酒,唱着地道的土族“花儿”,是他们最惬意的生活。

“花儿”是西北地区有着极强生命力的地方民歌,传唱百年经久不衰。东山乡的土族群众喜欢唱“阿柔洛”“兴加洛”“红花姐”“阿姐”“好花儿”“杨柳姐”“尕连手”等曲调,悠扬、含蓄,符合他们的性格特征。

每年自“二月二”花儿擂台赛后,“花儿”便开始在田野间回荡。端午、六月六更是花儿的海洋。在碧波荡漾、花香四溢的田野,他们或清唱或对唱,表达他们对美好爱情的渴望,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和对美丽家乡的赞颂。

由于“花儿”在东山乡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每个人都会哼唱一两句,作为生活的一部分。“花儿”也被他们用作诉衷肠表心情的重要手段,高兴了来一句,烦恼了也来一句,仿佛如此才能表达他们心底的情意。“阴山阳山的山对山,好不过挡羊的草山,尕妹妹出来门前站,活像是才开的牡丹。”“千万年的黄河水不干,万万年不塌的青天,千刀万剐我情愿,不唱个花儿是万难。”对仗工整,韵律优美,语调流畅,仿如从心底流淌的歌声,很容易感染人,打动人。

马明山是东山乡最早的“花儿”传唱人。她传唱的《好花儿令》是每一个土族儿女都喜欢的曲令。如今她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花儿”的传承人。

近年来,来自东山乡大庄村的双虎妹将土族“花儿”唱到了省城西宁、黄河两岸和宝岛台湾,带入人民大会堂,参加了北京新年音乐会,将青海“花儿”带到全国各地,让全民共享。他们都是土族儿女的杰出代表,以他们为引领,老家东山乡以及东山“花儿”正在走出大山,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在那东山顶上,“花儿”嘹亮,情意悠长!

乡村篮球 魅力无穷

在东山,篮球运动有着很深的群众基础。走进东山乡,村村都有篮球场,每到农闲时分,各村就会组织篮球比赛,小到以社为单位,大到以村为单位,邀请赛、对抗赛、排位赛此起彼伏,好不热闹。

每年元旦、春节各村都会邀请外地篮球队来本村参加比赛,以提高比赛的观赏性和知名度。大庄、岔尔沟等村还会邀请海东各县区的篮球队和青海民族大学、青海师范大学的专业篮球队来参加比赛。同时,还进行表演赛,满足村民对观赏高水平运动队比赛的欲望。

自然,篮球也是东山村民茶余饭后最主要的谈资,哪个村的篮球队打得好,得到比赛冠军,哪个村的村民就会趾高气扬好一阵子,说话的语气也大了好几分。2021年春节,在东山乡政府的支持下,大庄村组队邀请青海民大的校队到村进行篮球邀请赛,十里八乡的群众都跑来当观众,比赛相当激烈,村里的篮球队和专业队打了个平手,村民喝彩声不断。人们对篮球的热爱可见一斑。

由于对篮球的热爱,东山的球迷也是出了名的。凡是乡上或县上举行各种篮球比赛,都会有东山的球迷前来。他们往往是一家老小、成群结队,抬着小马扎,追着喜欢的球队看,打得好了喝彩声一片,出了失误也是大声鼓励,要是有东山的球队出征,他们更是你叫我、我叫他结队去助威。

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各村青年、儿童都喜欢打篮球。据粗略统计,近几年东山乡各村都有报考体育专业的大学生,并且都喜欢报篮球专业。各村小学也设置篮球教学课程,组建篮球社团,从小培养。如此看来,说东山是个“篮球之乡”也不为过。

近年来,为大力推动新时代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东山乡立足特色优势,组建了12支村级篮球队,连续多年举办农民文化体育艺术节,积极组织开展篮球比赛。与此同时,多次组织干部群众参加互助县职工运动会、农民运动会、3对3篮球比赛等活动。丰富全乡业余文化生活,培育新生力量,着力将篮球运动作为全乡体育特色项目传承弘扬下去。

政策“春雨” 润泽民心

绵延逶迤的山岭给了东山的乡民肥沃的土地,却也给了他们一个难题——缺水。靠天吃饭是世代山里人的生存状态,每到春天播种季,一滴雨也是他们所渴望的,真是“春雨贵如油”。那时,天边的一朵云也是他们最殷切的期盼。

由于缺水,打水井,筑水窖是村民的必然选择。村上的每户人家都挖了水窖,取雨水储存,以备不时之用。上元保村、下元保村到今天还保留有上世纪50年代打的水井。水井的辘轳几十年了还在不停地转动着,仍然承载着为全村人供水的使命。

自精准扶贫工作实施以来,东山乡党委政府实施人畜饮水工程,引水上山,从龙王山脚下的泽林峡引来山泉水,解决了全乡12个行政村、1万多人的吃水问题,告别了没水吃缺水喝的历史,实现了自来水进村入户到厨房的目标。

吉家岭、联大两个村位于东山乡的最南端,和塘川乡甘家堡相接。两个村一直以来干旱少雨,自来水没有入户时,每家每户都吃窖水。因此,村级集体经济一直发展不了,村民也在贫困线上挣扎。为从根本上实现扶贫帮困的目的,东山乡党委政府决定实施异地扶贫搬迁工程。搬下山来,走脱贫之路。

自此,吉家岭村195户、联大村217户从山上搬迁到了山下,从山里走到了山外。吃水难、行路难、上学难、发展难的问题迎刃而解。养殖业、劳务业、家政服务业已是他们创收的主要产业。于是,西宁的街道里多了一支劳务大军,他们就是走出大山的土乡儿女,他们或做生意,或搞家政,城市的街道因为他们的加入更加绚丽多姿。

东山这个承载着梦想,记述着乡愁,描画着未来的地方,正在乡村振兴之路上昂首阔步。从山里到山外,他们的路越走越宽广。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