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日月山 望乡之峦

2022-08-23 09:07:03 来源:海东日报 点击:
□文/张翔 图/晁生林

走出繁华的西宁盆地,就进入湟源山地了!

这里是内地通向青海南部、西藏等地的必经之路,因此古人称之为“海藏通衢”。可见其地理位置的重要了!

日月山与橡皮山、大通山和青海南山等四座高山共同拱卫着青海湖。如果站在碧波万顷的青海湖边东望,就能清晰地看到高耸入云的日月山雄姿。

日月山,这是一个充满浪漫与传奇的美丽名字,据说来源于《山海经·大荒西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日月”。

即使你站到了日月山的山口举目四望,仍能看到巍巍祁连雪山环抱的壮观景色。现在这儿已是海拔3521米扼青藏公路咽喉的山口,横贯东西,车来人往,可在古时却是一片荒凉的山地,历来被称为“草原门户”“西海屏风”。

因为历史上文成公主入藏和亲的故事,日月山从此便充满了美丽和神秘的色彩。

往事越千年。当时,吐蕃松赞干布求婚于唐朝,以示和睦。唐太宗许文成公主远嫁吐蕃,并派江夏王李道宗送亲进藏。出长安,一路西行,两个月后,这支陪同有许多文士、工匠、艺人,携带了大量佛经、诗文、医学、农桑等典籍和植物种子的队伍,历经山高路险,风雪严寒,人烟稀少的牧区,艰难跋涉地到达青海大唐和吐蕃的分界地——赤岭,就是现在的日月山。

当时,文成公主一行登临日月山,站在高处,“回头下望尘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从此故土亲人,天各一方,不禁潸然泪下。这时,文成公主想到太宗重托的和亲大任,只有义无反顾,将父母所赠日月宝镜弃于赤岭,以示西行的决心。后来,人们为纪念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将赤岭更名为日月山。这条进藏的道路,也成为历史上的“唐蕃古道”和“丝绸南路”,是唐蕃和亲与西方交流的重要通道。

这里是青海农业区和牧业区的分野。登上日月山,回望四周,雪山巍峨,景色壮丽。东面,湟水流过,沃野千里,稼穑遍地;而西面则草原茫茫,牛羊点点,人称“过了日月山,又是一重天”,让人惊叹这奇异的景致。

巅峰处,有“日月山”石碑,沐浴在阳光和寒风中,好像还在给我们默默地诉说着唐蕃和亲的故事。山脚下,一尊洁白的文成公主雕像矗立着,与高山草原,日亭月亭构成了一幅充满传奇和诗意的历史画卷。


(一)

日月山虽高不及昆仑,险不如积石,既无苍翠的森林,又无嶙峋的怪石,有的只是一派苍茫。然而,从古到今,许多过往行人都愿登上日月山去追寻当年文成公主路过日月山时留下的印记。

日月山历来是内地赴西藏大道的咽喉。早在汉、魏、晋以至隋、唐等朝代,都是中原王朝辖区的前哨和屏障,至唐代时因是唐朝和吐蕃的分界线而使其战略地位最为突出。

北魏明帝神龟元年(公元420年),僧人宋云自洛阳西行求经,便是取道日月山前往天竺的。后来,文成公主经日月山赴吐蕃和亲形成的唐蕃古道,则一直是宋元各代甘青地区通往川藏一带的必经之路。

古代历史上有许多发生在农牧区交接地带的互市,赤岭互市就是较著名的一个。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在今青海东部地区设鄯州(今乐都)、廓州(今化隆群科)。次年,唐与吐谷浑讲求和好,并达成互市协议,互市于承风戍(今拉脊山口)。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唐与吐蕃定点在赤岭互市,以一缣易一马。当时青海是重要的产马之地,吐谷浑人培育的“青海骢”在唐代仍驰名于世,产于今黄南、海南等地区的“河曲马”也是国内名马。唐肃宗以后开展了“茶马互市”,青海大批的马牛被交换到内地,内地的茶、丝绢等同时也交换到了牧区。

明朝后期至清朝初期,互市地点增多,增有镇海堡、多巴等集镇。清朝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后,对互市严格控制,规定只准每年二、八月在日月山地方进行互市交易,并派军队警卫。后因这种规定不能满足各族群众之间的交换需要,清廷便数次放宽政策,并将日月山互市地点移至丹噶尔(今湟源),日期也予以放宽。丹噶尔互市是日月山互市的继续,很快成为“汉土回民远近番人及蒙古往来交易之所”,在嘉庆、道光之际,商业尤其繁盛。清《丹噶尔厅志》记载丹地市场“青海、西藏番货云集,内地各省商客辐辏,每年进口货价至百二十万两之多”,成为当时西北地区显赫的民族贸易的重镇。远道而来的游客怀着怀古追思的悠然心情,经常登临此地。

唐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宗室女文成公主远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由长安去拉萨在这里停留,留下很多历史佳话和神奇的传说,给日月山增添了一层神秘色彩。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确定唐朝和吐蕃以赤岭分界,并立界碑,成为民族友好的象征。20世纪80年代中期修建的日月二亭,分立垭口两侧,建筑精巧、辉煌。日亭内有青海省人民政府撰文刻制的“文成公主进藏纪念碑”,记述了文成公主和亲始末及历史功绩。亭内还绘有壁画,再现了文成公主进藏的历史面貌;月亭有珍贵的“唐蕃赤岭分界碑”和文成公主在西藏传播中原文化,促进西藏文化艺术与生产成就等方面的壁画。山口中立有1950年10月1日由时任青海省军区司令员贺炳炎、政委廖汉生题写的“日月山修路纪念碑”,记载了人民解放军修建青藏公路的业绩。

(二)

日月二亭的壁画也是大有看头。

日亭壁画主要讲述了藏王松赞干布派大臣禄东赞赴唐都长安请婚,以及请婚过程中禄东赞以大智大勇力排诸难,巧破难题的轶事。这一幅壁画说的是禄东赞要把一群母马和一群马驹区别出母子的故事。禄东赞是从雪域草原上来的,这道题对他来说易如反掌,他把母马和马驹分开后各圈了一天一夜,第二天放出马驹,马驹发疯般的扑向妈妈身旁。第二幅画说的是,唐太宗让禄东赞从300多名女子中找出文成公主,聪明的禄东赞早料到会有此难题。他事先通过探访了解到,原来公主用一种护肤品,名叫“万里飘香”,只要擦上这种油,就异香扑鼻,引来蝴蝶和蜜蜂左右飞旋。三日后,300名打扮得一模一样的美女齐集在一起,两只蜜蜂在一女子头顶盘旋,这样,公主便被认出来了。

月亭壁画主要介绍了文成公主入藏后,从中原带去精神与物质文明的传播情况。画风古朴,用笔细腻。当时,唐朝已进入封建社会,而吐蕃则处于奴隶社会阶段。因此,壁画逐一反映了公主带去的纺织、酿酒、音乐、舞蹈、天文、地理以及佛教等传播情况。各种先进技术的传入,极大地促进了吐蕃社会的进步与文明。随之,吐蕃也创立了自己的文字——藏文。藏文的创立,标志着吐蕃人民从此也进入了文明时代。文成公主则作为这个文明时代的奠基人,而永垂史册。

公元七世纪初,松赞干布派使臣禄东赞一行,以黄金五千两及珍宝数万件作聘礼,向唐求婚。壁画中坐车者为唐太宗,立者为禄东赞一行,壁画中间是文成公主行至“赤岭”时手持日月宝镜,思念故乡亲人,但她想到唐王的重托及和亲大任,毅然弃镜西行的描述。壁画下部为唐太宗赐松赞干布的“灌顶国师阐化王”之印,壁画右下部是汉藏建筑相至流入的景象,左下部车中佛像是文成公主从唐带去的释迦牟尼像,现存拉萨大昭寺。左部为文成公主逝世后,藏族人民缅怀其功德,供奉为神的情景。

文成公主途经日月山作短期停留的历史事实,给汉藏人民留下了美好的记忆。青海民间至今流传着这样的故事,相传当年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曾驻锡于此,她在峰顶翘首西望,远离家乡的愁思油然而生,不禁取出临行时帝后所赐日月宝镜观看,镜中顿时生出长安的迷人景色。

公主悲喜交加,又想到联姻通好的重任,毅然将日月宝镜甩下赤岭,宝镜被摔成两半。宝镜变成了碧波荡漾的青海湖,而公主的泪水则汇成了滔滔的倒淌河。后人为纪念文成公主,就把赤岭改名日月山。

唐代诗人陈陶在《陇西行》中赞道:“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就是对文成公主贡献的最好评价。她在藏传佛教中被认作传说中的观音化身,受到人们的崇敬。如今,唐蕃古道已成为通衢大道,丝绸之路也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唯独日月山仍给人们留下了如此难忘的记忆。

至今当地的藏族人民仍然称公主为“阿姐甲莎”,意思是汉族姐姐。现在,日月山脚下还有文成公主庙。

站在日月山上,我们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荀子“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的千古名言。而在中国的版图上,与“日月山”遥遥相望的一个地方叫“日月潭”,在宝岛台湾。许多台湾、港澳同胞来青海,都要在日月山留下自己的足迹,以寄托自己的情感。

(三)

当我们怀着悠悠思古之情走下日月山,展现在大家视野里的,就是茫茫的环青海湖大草原。而在草原深处流淌的一条小河,就是一些文章中经常出现的倒淌河。

倒淌河,一条从东往西流淌的小河。而青海高原的河流都是从西流向东部的。就因为这条小河日夜往西流,传奇就自然而然地诞生了。

倒淌河全长40多公里,是注入青海湖的众多河水中比较小的一支。

关于倒淌河的传说,人们众说不一。

在日月山以东居住的汉族民间的说法是:文成公主在赴西藏途中,到达日月山时,回首不见长安,西望一片苍凉,念家乡,思父母,悲恸不止,流泪西行,公主的泪汇成了这条倒淌的河;日月山以西的藏族民间中流传的则是另一个神话:龙王派他的四个儿女造南北东西四河,最小的女儿造西海时,需108条河水,她找到了107条河,最后一条河怎么也找不到。聪明、狡黠的小龙女从日月山倒着牵来了一条河,这条河便是倒淌河;而第三种说法是,这河是龙王一根倒须变的……

不必考查哪一种传说更为权威,哪一种神话更接近正宗,每一个传说都为它增添了一分神秘。而今天,当你满怀着探索和寻觅的热情来到它的身边时,却分明在汩汩之声中听见了一声叹息,一阵私语般的呢喃,一句温婉的低诉。于是你会顿悟:倒淌河,是一条女性的河。

春天,它纤瘦孱弱,蜿蜒曲折间流动着一片春愁;秋天,它丰满宽阔,奔腾中不失温柔宽厚。它不像大河巨浪滔天,势不可挡,露出雄性逼人的英气。它却满怀情感,却从不恣意泛滥;它温顺地随四时而变化,但又执着坚韧地沿自己的流向前去,百折不回,整个一个西部女人的性格啊。

如今,倒淌河水已成涓涓细流,可文成公主的故事却代代相传。其实,河水西流是因地势的变化,并不多怪,人们还是多以此借景抒怀。当年,苏东坡落魄兰溪,曾写下:“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就是抒发了自己的志向不会改变的情怀。

在悠悠的缅怀中,一座古镇悄然而来,那就是日月山下、进入环湖地区的草原第一镇。倒淌河镇平均海拔约为3300米,比青海湖湖平面高100多米,也是唐蕃古道上重要的一个地理坐标。因受湖区大气候的影响,这里气候多变,在一日之内可以体验四季交替。一会儿是风和日丽,一会儿是狂风暴雨。一会儿是凉风习习,一会儿又是乌云冰雹。最为奇怪的是,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半边乌云半边晴的天象,也可以体验太阳底下洒雨滴的草原奇景。体验和感受青海湖的气候,这里是最好的晴雨表,也是气候最为敏感的草原地区,我们要逐步适应环湖地区多变的气候,就从这个小镇开始。

从古到今,由于唐蕃古道的畅通,这里一直是一个被延伸的茶马互市。纵横的街道间充满了浓浓的商业气息。不论是平常讲藏语的牧民,还是平常讲汉语的商人,这里自有这里的生活节奏和民俗文化,这是唐蕃古道整体文化中的一个标点,从这里,我们就走向了心仪已久的青海湖。

倒淌河,就是一位娴静而美丽的导游,她会引领你走向中国最美的湖泊——青海湖,走向那像海一样的大湖……而拱卫青海湖的日月山下,依然是一条穿越古今、引领未来的望乡之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