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从乡土社会进入转型中国

——读《陌生的熟人》
2023-02-24 10:26:54 来源:海东日报 点击:
□彭忠富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小桥流水这样的原生态场景已渐行渐远。成天待在城市逼仄的楼群里讨生活,乡愁成了现代人的普遍情愫。记住乡愁,当然不仅仅是我们在午夜梦回时,反刍一下儿时的情趣或美好的生活,而是要我们在力所能及时,投入到乡村建设中去,改变乡村面貌,在“望山看水”过程中实现乡村共同富裕。也即是说,乡村不能仅仅成为我们怀旧的载体,而应该成为我们在新时期建功立业的阵地。

要想在乡村这个广阔天地建功立业,我们首先得问问自己,是否对乡村社会有过真正的了解。如果对乡村社会一知半解,那么贸然进入乡村社会想要有番作为肯定是不现实的。对于乡土中国,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经有过精辟的论述。他认为在传统的乡土中国,礼俗规范着农民的行为。农民对村庄具有较强的归属感。村庄具有解决日常纠纷的内生能力。村庄是一个自治的共同体,“皇权不下县”亦可以维系村庄秩序。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历经革命、政权建设、市场化等现代化冲击的当代中国农村,早已不是费孝通先生笔下的“乡土中国”。

如今,随着土地所有权、经营权和承包权的分离,农民不再被束缚在土地上,有了更好经营人生的空间。由于21世纪农民流动性增加、城市化加剧、农业税费取消、国家资源密集下乡,农村社会的乡村治理,国家与农民关系,社会结构、价值观念、农民的人生价值和生命归属的定义等方面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传统意义上的乡土中国相比,村民之间难以知根知底了。这一切,都意味着当代中国农村正在迈向一个“新乡土中国”。

武汉大学社会学院研究员杨华认为,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人口流动等因素冲击着农村社会的方方面面,使传统的血缘、地缘关系,熟人社会“人情”“面子”等观念均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形塑了我国农村的新面貌和新常态。针对以上这些变化,为了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变化的原因和过程,杨华亲自到农村进行观察、体验和记录,并在《陌生的熟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10月)这本书中重新审视过去学者所提出的种种有关中国农村研究的论点,并试图就目前农村产生的现实治理问题予以探索和解答。

本书包括“熟人社会什么样子”等六部分,讨论了纠纷调解、人情往来、村庄选举、农民寻短见、婚姻爱情、农民分化等多个主题。这些议题虽然分散,但贯穿其中的主线是以熟人社会为参照系,阐释当前中国农村的“去熟人社会”特征和逻辑,并以此来解释作者所观察到的各类村庄政治社会现象。理解“乡土中国”是杨华多年来孜孜以求的学术目标。多年来,杨华的足迹踏遍大半个中国,他寻访过成百上千家农户,蹲点农村逾800个工作日,写就各类作品达数百万字。

以《农村人情值多少钱》为例,作者指出人情可以分为“日常性人情”与“仪式性人情”两类。村庄社会是个人情社会,它用人情这根链条将人们捆绑在一起,人们所有的人情成本和收益都在该链条中化解。但在市场介入之后,人情从无价变成有价,能够精确算计,从而加速瓦解了传统社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