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班彦,班彦(创作谈)

2023-02-24 10:27:37 来源:海东日报 点击:

作家档案 李卓玛,80后土族女作家,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人,中国作协会员。主要有长篇小说《泪做的仙人掌》《卧底警花》、长篇历史小说《吐谷浑王国》(第一部、第二部)、长篇土族题材小说《瓦蓝青稞》《虹的印记》、长篇历史小说《血玉马鞍•吐谷浑王国》(上中下部)、长篇报告文学《那一道彩虹—土乡班彦小康故事》等。在《民族文学》《青海湖》《雪莲》等刊物发表短篇小说、散文、诗歌类作品。曾获第八届青海省政府文艺奖、青海省第十一届“五个一”工程奖、第七届青海青年文学奖。

□李卓玛

班彦,班彦,我该拿什么去爱你?

这是近两年一直萦绕在我心头的一个问题。于公,我作为一个文字创作者,有义务为班彦写点什么。于私,我作为班彦的外甥女,同样有义务为班彦写点什么。只是,要写什么?怎么写?对于只闻其名不知其魂的广大读者,我又能将班彦写成什么样的形象,走到万千世人的面前……类似这样的种种问题,缠绵于我的思绪,久久不肯散去。

2021年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表彰大会上,班彦村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称号,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颁奖。班彦,再次成为全国的焦点。这个土族世居的老村庄,焕发出彩虹般绚烂的光彩。省委宣传部以此为契机,将班彦村的纪实文学书写作为本年度的重点选题,选题的落实下达到了省民族出版社。民族出版社经过多方考量,将任务交给了我。

说心里话,接到任务时我的内心是忐忑的。我怕自己完成不好这样受人瞩目的题材,怕自己担不起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可内心深处对班彦深深的感情,却促使我勇敢前行。是啊,那是班彦啊,那是我们亲亲热热的班彦!于是,我开始了我的班彦故事寻访之旅。

班彦村

记忆中的班彦是与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联系在一起的,是承载着我童年时期最美回忆的地方。阿妈随手从班彦河滩里拔来随意栽在姥爷家南墙根的杏树,每年九月我准时光着脚丫,踩着砂石路,跑到六公里外的姥爷家摘大杏子。那杏子真大呀,真好吃,似乎我整个的童年里都是那大杏子的甜甜香味。如今,姥爷家的院子早变成了新式的砖铺院,老杏树也被舅舅砍了当柴烧了,连灰烬都无处寻觅。可那大杏子的味道,已经刻进了我的生命。为了这份梦幻一样的杏子味道,我值得踩着砂石路前行,哪怕光着脚丫。于是,在2021年的3月,青海高原刚刚萌动春的气息时,我开始了对班彦故事的寻访之旅。

班彦村是一个土族世居的传统村落,其中作为班彦村5社、6社的居住在山顶上的村庄又被称为沙沟山。2014年年底,沙沟山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2324元,村集体经济为零。这片古老的土地养育着一代代淳朴善良的人民,但贫困和缺少物资一直是这里经久未愈的痼疾。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愿望和权利,然而,在贫瘠的沙沟山上,即使个人再努力,人们依旧住不上好房,孩子上不了学,病者看不起医,这并不仅仅是个人的不幸与悲苦,更是社会的伤痛。因此,解决贫困问题,尤其是解决大面积深度贫困问题,是人类文明的应有之义,更是政府和社会的重要责任。

班彦村沙沟山环境恶劣,曾是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一部分,属于综合的、原始的、深度的贫困地区。交通闭塞、基础薄弱、经济落后、社会事业发展不足,世世代代,沙沟山的人们在苍穹之下祈祷神佛,盼望着奇迹降临。这一天到来了。然而神灵不是从天而降的,它是我们这个崭新的时代,是这个时代里同一片土地上却有着完全不同的精神面貌的人民。

2015年11月,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召开,研究问题,确定方向,制定措施,习近平总书记向党、向全国发出号召:“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作为全国典型的集中连片深度贫困地区,青海互助班彦村迎来了希望。这是改变历史的希望。

班彦村也从那时开始,在中国书写的人类反贫困斗争史上,添上了激动人心的精彩一笔。

2016年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冒雨亲临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村视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自此,班彦村的历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班彦群众在党的光辉沐浴下,迎来了小康的春天。

班彦村是幸运的,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注与关怀。我们也欣喜地看到,这片辽阔国土上所有的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是幸运的,因为他们身处这个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的时代。

班彦人

写班彦故事,势必要写一写土族。愚以为,在土族百年千年的时间轴上,真正令人动容的,是浩瀚人群在黑暗中无意识的涌动,是无数平凡人的平凡生活。他们的衣食住行,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痛苦和挣扎。历史的小枝叶便在这些最微不足道的小人物的生命轮回中填得丰满,一切都由此形成,引人注目的人和事,不过是水上浮沫。所以我追寻他们,那些隐没在历史的背面和角落里的人们,在重重阴影中辨认他们的足迹,倾听他们微弱的、时断时续的声音。我写班彦村,还是将重点放在了写人上。无论世事如何纷繁复杂,无论时代如何千变万化,最根本的,终究还是人,是每天上演着柴米油盐的平淡生活的平凡人们。班彦村是幸运的,也是班彦人经过自身努力,依靠党和政府的关怀,才走到今天的。所以,讲好班彦故事,我选择讲一讲班彦人的故事。因为正是这形形色色的班彦人,书写了这个时代属于班彦的独具特色的奋斗故事。

所以,我走访了班彦村八个大队,采访了369户班彦人家,最后从中挑选了100户典型人家作为我的班彦故事主体,用这100户人家的新旧改变纪实,展现一个立体的班彦,有灵魂的班彦,有温度的班彦,有精神的班彦。我相信这样的班彦,才是习总书记牵挂的班彦。

这100户人家,有靠自身努力致富的,有靠政府的产业扶持致富的,也有自主创业致富的,靠政策扶持致富的,还有令人振奋的班彦致富带头人的故事。他们是一群可敬可爱的班彦人,无论是哪一种方式致富,都在用汗水和心血奋斗在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从不曾停下奋斗的脚步,时刻不忘习总书记的嘱托: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为什么单单挑选100户人家?2021年恰逢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而班彦作为在党恩沐浴下成长起来的新时代新农村,最该为党的百年华诞献上自己的一份独特礼物。这礼物,不是歌功颂德,不是高唱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幸福日子。是的,这是整个班彦故事寻访之旅中我最深切的感受。班彦村的班彦人是幸福的,他们用自己最实实在在的幸福日子,向党的生日献上心中最美的歌。那是彩虹一样绚烂的七彩生活,那是青稞酩馏酒一样醇香厚重的甜美味道,是盘绣阿姑手中的五彩丝线一样多彩绚烂的康庄大道。

班彦故事

2021年7月15日,班彦故事寻访之旅正式告一段落。从3月15日采访伊始到这一天,整整123天,班彦村八个大队,我全部走了一遍。除了出门打工无人在家的,班彦村所有的人家基本都采访了一遍,有的重点人家还进行了二次、三次采访,以求深入了解,完整记录,不出现偏差。有不少人家是全员出动去外地打工的,我就追到外地,如西宁、乐都、黄南等地,进行跟踪采访。

班彦的足迹,班彦的岁月,都在党的光辉照耀下熠熠生辉。

与此同时,不得不承认的是,因为时间紧,任务重,难免有纰漏。比如关于班彦村第一批驻村干部吴向阳和“第一书记”苏江宁的采访,因各种原因和条件限制未能按计划进行,实为遗珠之恨。吴向阳在班彦驻村期间忘我工作,用心付出,却不幸在从镇上开会回来经过保家村时遭遇车祸,一条腿断成好几截,至今无法正常行走,成为一生之痛。吴向阳出院不久,当时的班彦村委主任李得彦专门携班彦八位八十岁高龄的班彦老人去西宁专程看望尊敬的吴向阳干部,聊表班彦人的一点心意。还有为班彦新村整个搬迁过程跑前跑后、跑上跑下、没日没夜付出全部心血的苏江宁书记,可歌可泣,可感可叹,至今,班彦人民谈起他都会翘起大拇指。我有理由相信,班彦人民会永远记住这两位一心为民的优秀驻村干部。在班彦人奔向幸福的路上,他们是两座无言的丰碑。可以说,班彦之所以成为今日的班彦,离不开像他们一样的人们的付出和努力。班彦的幸福,是众志成城的幸福,是群策群力的幸福,是无数人“撸起袖子加油干”出来的幸福。

令我感动的,是整个班彦故事寻访之旅中给予我诸多帮助的人们。首先是班彦村的369户人家,在采访时愿意敞开心扉,与我坦诚共享他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我亲亲热热的班彦啊,漫山的葱翠,素雅的农舍,整洁的街道,清新的空气,令人痴迷。正是:漫步班彦河畔,彩虹飘摇多炫丽,斗酒少年正酣。闲看溪上青草,醉里乡音最是亲,白发谁家翁媪?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