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英雄主义的中国表达

——评文清丽长篇小说《从军记》
2023-05-05 10:15:51 来源:海东日报 点击:

 

□杨中标

军旅故事是中国故事中最引人注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作家文清丽最近完成了长篇小说《从军记》的创作和出版,为绚丽多彩的中国故事增添了新的一笔。通读《从军记》,作家似乎有意回避了军事题材惯常使用的血与火、枪炮与硝烟的描写。一切关乎战争的大背景、大事件、大结局,都在她的笔下遁于无形,继而浮出字面的,是军人的日常生活故事和军人在和平时期的英雄梦想。这是一部军人家族史、一部军人成长史、一部军人心灵史。生动立体地丰富了中国故事的强大内存,保持了中国故事的精神赓续。

温润、感动和沉思

文清丽沿袭了她一贯的写作风格,即用平实的语言和文字,为读者营造了一座如春天般的文学殿堂。她就像一位知心大姐,和小说面对面的那个人坐在一起,共同感知书中人物慢慢成长的点点滴滴。

文清丽自己说,这是一部农家军歌。小说以出生在黄土高原上的农村子女李晓音以及她的大哥李晓忠、二哥李晓义为主人公,讲述了兄妹三人参军入伍、奋斗成长的故事。故事的时间线长达四十余年,人物圈多达几十人,生成了一个庞大的军人体系和军旅故事脉络。在这样一个大的架构之下,“宏大叙事”于是就有了足够的基础、条件和空间。然而,在文清丽的笔下,没有轰轰烈烈、你死我活的战争,没有离奇猎奇、虚化梦幻的故事,没有大悲大喜、大起大落的情节,她用平实而又有力的笔调,真实可信地描绘了一幅幅平凡动人、亲切可感的军中儿女图谱。

军人也是凡人。凡人的所思所想、衣食住行、工作爱情、人生轨迹,是这部长篇小说的主要内容。部队读者或者有过从军经历的读者读了这部小说,仿佛书中人、书中事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即使对部队生活不甚了解的普通读者在读这部小说时,相信也一定会有一种“追剧”的迫切冲动。因为高明的作者总有让读者“代入”故事情景和人生际遇的本领。这种本领来源于文清丽对小说细节的长期尊重、恰到好处的运用和把握。全书数十年的时间跨度,众多的人物角色,全部“还原现场”,无一“失真”。比如她写主人公李晓音未给父母打招呼,擅自将男朋友带回老家,正统保守的父亲竟然召开家庭会,讨论和处置这个“离经叛道”的女子。李晓音的男朋友、北京青年林特特在紧张的气氛中悄声询问李晓音:“你爹不会打我吧?”简单的一句话,让读者会心一笑,仿佛这个林特特就是从前那个青涩、单纯的自己。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文清丽就这样用无数个入丝入扣、入情入理的细节,抓牢了读者的视线,拨动了读者的心弦,继而使有限阅读成为有效阅读。让我们在掩卷沉思之际,更多地审视自己与书中某个人物遭遇重叠的那一部分身影。亦远亦近,亦正亦邪。

“技术至上”与“落笔无痕”

小说写作,离不开对现实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技术处理,最终使其成为艺术作品。但过多地强调技术,就是另类的“精致写作”,是少数人品鉴的“精品”。这么说,并非否定小说写作必要的技术与手艺,也非轻视“先锋派”之类的诸多的文学艺术门派。

单就文清丽的小说而言,她的写作是中国农民式的写作。老老实实,本本分分,像农民珍爱土地一样珍爱文字,不故弄玄虚,不欺瞒读者。《从军记》中有的场景涉及解放军总部机关、海军战略核潜艇等等,有的事件涉及中国海军海外编队护航、香港回归二十周年庆典等等,有的人物涉及我军高级将领,主人公的家庭子女等等。这些小说场景、事件和人物,看不到虚构和雕琢的痕迹。一切都随着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的演进,自然而然地发生了,使得她的小说具有了写实写真的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说,文清丽的小说技法,已经到了非常熟稔的程度,是隐藏于文字背后的作家个性和人文精神。

对历史纵深的掘进和对思想厚度的追求,是长篇小说创作的题中要义。文清丽从一个农村女孩的“女兵梦”写起,写到女孩参军集训、后入学提干、中途改任文职、最后又改任大校军官的曲折经历,还写到她的两个哥哥由高原部队到南方院校,由总部机关到基层部队的履职过程,呈现出我军几十年来的重大变革和发展历程。这其中包括部队编制的调整、训练模式的更新、军官制度的改革、官兵服装的演变、军队传媒的迭代等等。甚至还包括了对秦腔和昆曲的回顾。够长的时间线是搭建在生活角度之上的艺术经纬,使得这部长篇小说雄浑博大,历史感突出。

除此之外,文清丽没有停留在事物的表象层次作浮光掠影、浅尝辄止的扫描。她的笔触还以犀利尖锐的思想能力穿透了现实,直达李晓音父辈和她兄妹及其子女三代人的精神层面。较为形象完整地展现出了几代人的思想轨迹,写出了几代人的生命观、社会观。从这个角度来考察这部长篇小说,文清丽的《从军记》无疑已经取得了思想艺术的成功。

和平时期的英雄史诗

文清丽在后记中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每个人心里,都有一粒渴望当将军的种子,时机成熟,就会破土而出。”

“将军”无疑是个抽象的比喻,是金字塔上那个耀眼的尖顶。《从军记》的主笔调始终没有离开“奋斗”和“成长”这个主旋律,主人公都是由平民向英雄进发的普通人。李晓音本是一个职高还没有毕业的农村女青年,她从一个部队后勤基地生产方便面的女战士,逐步成长为一位部队新闻报道员、军校学员、机关干事,直至成为著名的军旅作家、大校女军官。她的大哥和二哥也是出身农村,一个在首脑机关、一个在基层部队,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干出了令人瞩目的业绩,双双成为共和国的将军。在李晓音的亲属和战友当中,还不乏军师团职干部。他们虽然没有经历残酷的战争,但参与过青藏高原运输和守备、汶川抗震救灾、海军核潜艇试验、部队野外生存训练、军队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宣传文化工作创新等等,各自完成了和平时期的军人壮举。他们是在中国大地上成长起来的英雄,和西方“美式英雄”的个人奋斗、拯救人类的特质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小说中的男女军人不是简单的个体,而是一个英雄群体,是家族、民族,国家和军队繁荣兴旺、不断进步的象征。

一部家史作为观察国运的鲜活标本正当合适。虽然千家万户千差万别,一家的变迁不能完全反映共和国和人民军队发展的全貌,但管中窥豹,总能窥见一斑。所以,读过文清丽的《从军记》,我们可以看到国家和军队正在波澜壮阔的新征程中昂首迈进,实现强军梦、强国梦势不可挡。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