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乡村印记

2023-05-19 09:28:06 来源:海东日报 点击:
□李生德

我二十岁离开故乡,在外漂泊了四十多年,烙印在骨子里的乡村印记,不仅没有褪色反而历久弥新。忘不了她的清淡闲逸、恬静自然、朴素雅致;忘不了她的清新空气、古朴房舍、小溪欢唱。漫步乡间,于鲜花盛开的庭园,安静得忘记了时间的流转,快乐得忘记了奔波的辛酸。“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进退无意,笑望天空云卷云舒”的感觉真好。对我来说,乡村是一个贯穿生命旅程的永恒主题,故乡是长系于心灵的精神家园。这种与生俱来的乡土情结,是一本装帧精美的线装书,足以在暮年的岁月阅读和体会。

乡村,是滋长精神的纽带。早年,村里五六十户人家的村庄依着斜陡的地形,参差不齐地排列着,浓荫蔽日的沙枣树、柏树和密密麻麻的野刺、枸杞,争先恐后地抢夺着生存空间,还有许多叫不上名字的花草也从缝隙中钻出来,一比高低,给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春天,这些有灵性的树木花草及早把春的消息带给乡民。夏日,村庄绿茵斑驳,香风扑面,山鸡跑、兔儿跳、鸟儿鸣、花儿鲜,一曲曲撩人心魂的“花儿”传到很远的地方。秋季,漫山遍野的金黄把乡村打扮得分外妖娆,如同一位待嫁新娘。严冬,各类花草树木银装素裹,俨然卫士一般守候着勤劳朴实的乡民。自然村固有的“熟人社会”的“土气”特色,使乡民之间“少了许多程式化的客套,有种与生俱来的亲密感和可靠性,这不是对规矩的破坏,而是骨子里对‘信用’的一种契约。(费孝通)”古人云:“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穿越历史的风烟,乡村始终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精神纽带。“路遥山远多行役”。闭着眼,梦里的乡村没有喧嚣、纷争,只有安宁、牵挂。拔几根白发编织岁月的口袋,装不下饱满的乡村印记。

乡情,是醇香甘甜的美酒。我的青少年时代,山乡的日子虽过得紧巴,但那种纯朴深厚的情感依然那样亲切。记得那个阴雨霏霏的早晨,母亲把叮咛打进背包送我走出村口,叮嘱我说,背包里的钱是乡亲们一分一毛凑起来的,走到哪儿都不要忘了这份情。从此她便望眼欲穿,等待一个又一个晴朗的日子。多年来,无论我走到哪里,母亲的芬芳都会盛开在我的枝头。山乡的日子,是在阿大的期盼中长大的,是听乡村的“花儿”长大的。每年七月,当田野被金秋染黄,父亲像看一场精彩比赛那样,伫立麦田欣赏汗水与真情酿成的丰收。月光捆住一年的收成,越挤越紧的麦垛藏不住童年的秘密,一场雨把积攒的瞌睡和微笑囤入饥渴的粮仓。人在旅途,驿路策马,既有柳暗花明,也有山重水复。泛白的粗布衫,磨破的条绒鞋,褪色的帆布包,缸里腌满的酸菜,躲在草丛的蚰蚰,都在记忆里鲜活地跳跃着。故乡的乡间小路、庭院老屋,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一并装满我饱经风霜的胸膛。乡情这瓶酒,燃烧的是烈火,扑鼻的是醇香。采一缕白云,做心花一朵,捋一把乡恋,不再抱怨生活。

乡思,是情真意切的牵挂。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总想翻捡一些散落在时光缝隙里的不朽凭据,给斑驳的人生留一幅乡村的美丽,一切都走在回家的路上。乡思是一首诗、一幅画,无论走天涯、奔海角,永远都烙刻在空瘪的心间;乡思是一把刀,搅得游子心疼;乡思是一根线,常牵游子到乡关;乡思是一个熟透的果,等待游子去收获;乡思是一片海,载着游子踽踽前行的小舟。魂牵梦萦的乡思,让游子落泪期待。寂寞时想起故乡,酒入愁肠化乡思,看着天上的云,恍觉是故乡唤我归去,总在灵魂深处煽动温柔翅膀,瞳仁里飘着炊烟。乡思是解不开的疙瘩,在心尖上开着花,不指望过期的船票升值,只想早点驶向彼岸,卸下所有的包袱,在心灵的归宿地,放牧一个真实的思想。思念故乡,不为朝拜儿时的一半忧伤,而是为了梳理一根血脉。乡村是来时的出发点,古老的村庄生机盎然,旧宅深巷里,鸡犬相闻,笑声朗朗。生一炉薪火、烧一壶熬茶,心旷神怡,如饮甘露。时光且住,不忍言别。留恋故乡,我的喋血的字句如潮水泛滥,浸湿往昔的岁月。如果不是远山阻隔,顺着草原望过去,故乡的那片庄稼地一定还有我的身影。多少次,我对着苍穹大声高呼,故乡啊,我对你说,离开你的日子,我所有的去处,都是天涯。找寻昔日青春的炊烟和歌谣,我从心底里为古朴的乡民们祈祷,盼他们早日耕耘出火爆的生活。

乡愁,是无可奈何的感叹。曾几何时,好多乡村衰落、衰败了。那些曾经留在心中美好的记忆和情感,以及装载着纯朴乡音、乡土、乡情、乡思的生活,淹没在历史的烟云,成了“回不去的地方”。我曾经的村庄经历了多次开膛破肚、伤筋动骨的手术,花草树木不见了,鸡鸭牛羊走远了。我问故乡,为什么不告诉我一声,你就悄悄地走了?是谁,割断了我与你的脐带?可知道,我的梦还悬挂在那棵杨树上,你的发香还残留在我的嘴唇上,我的思念还徘徊在你的田埂上,你的乡谣还回荡在我的心田上。南京晓庄学院教授段继业指出:“城市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个把农村搬到城市中去的过程,现在的农村,说十室九空有点夸张,但常年无人居住的农家院至少二至三成,有人住的,也多半只有老人孩子。”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作家梁鸿在《作为方法的乡愁》中写道:“在一种摧古拉朽的决心下,乡村正在被消亡,每个人都即将失去自己的故乡,同时失去的还有人类另外的一种生活方式的可能性。”血色黄昏,夕阳赶着几只牛羊,懒散地走向七零八落的村庄,一朵无精打采的小花,托举着两只蝴蝶的拥抱。晚风依然疯狂,黑色夜幕下,我听见了灵魂哭泣的声音。真想写点什么,钢笔却在汗液里打滚,墨水在稿纸上羞涩,故乡的曾经,在我笔下站成永恒。

打点梳理这些年乡村的往事、故事,春天的和风吹散了凝结在心头的乌云,我听见了城乡融合发展的冲锋号,看见了乡村振兴的大旗、“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蓝图。假以时日,乡村会成为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能够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让我们怀揣梦想,渐行渐远,且行且珍惜,在美丽乡村这个过滤浮躁的地方,留住乡愁的地方,净化心灵的地方,聆听诗与远方更加精彩的故事……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