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千峰万山堆锦绣

2023-09-12 09:44:37 来源:海东日报 点击:

峰堆乡党政办供图

□熊国学

南山,古称雪山,当地叫照碑山。《西宁府新志·地理志》记载:“南山冬夏积雪不消,耸万山之上,俨若银屏。又谓之雪山,俗称“南山积雪”,为八景之一也。”清朝乾隆年间,著称“甘肃三吴”之一的青海乐都诗人吴栻曾写诗描绘“南山积雪”:

皎洁凌空似玉山,深秋常见羽人还。高低合处凰千叠,远近看来月一弯。影射长天迷素鹤,光浮远水失群鹇。堪将此地千峰雪,置向巴陵伯仲间。

海东市乐都区峰堆乡就坐落在巍巍南山下。背倚连绵巍峨的南山,头顶乐都八景之一——南山积雪的美景,借千峰之青云之志,纳万山之虚怀若谷,映冰雪之晶莹,吮雪水之甘甜,浇灌出如诗如画的美景和锦绣生活。

洋芋花海美如画

初秋,天高云淡,秋高气爽。高耸的南山,千峰点银,万山含翠,田野吐金。

峰堆乡上一村一年一度的洋芋花海艺术节在金秋季节拉开序幕。天为幕,地为台,花为媒。花海里人海涌动,花伞飘浮,彩衣如花,歌声荡漾,笑声朗朗。高高擎起的洋芋花亭亭玉立、婀娜多姿。赛牡丹,似莲花,红、白、蓝、紫,五彩缤纷、相映生辉。微风吹来,前呼后拥,似张臂欢呼,挥手致意,颔首弯腰笑迎四方宾客。栽植的各种花卉姹紫嫣红,簇拥着田间小道,纵横交错、错落有致,犹如镶着花边的镜框,盛装如画的美景,挂在美丽大地的胸脯上。

朴实无华的洋芋,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站在光鲜亮丽的舞台上,让人们在洋芋花盛大的气势和广阔的田野间慨叹作为人类物质食粮的高贵和伟大。

洋芋走到今天这般天地,走过了一段非同寻常的路。上一村概莫能外。种植方式落后,品种单一,近亲繁殖,块茎小,外表粗糙,病虫害多,产量低,很长一段时间内除了食用,没有其他增加收入的方式,村民在温饱线上苦苦挣扎。

穷则思变。上一村洋芋种植的嬗变因了一个人,那就是乐都合瑞顺洋芋良种种植合作社负责人——郭占福。合作社通过流转周边土地,集中连片,实行规模化、机械化种植。洋芋种植技术的提高,新种薯的引进,病虫害防治有力,洋芋获得了大丰收。洋芋第一次给村民们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经济利益。

单一种植销售,无疑是粗放型的。合作社在联点单位青海省委统战部和乡党委的帮助下,调整种植结构,打破单一种植和销售模式,加入良种种植的新元素,给合作社注入了一股新鲜活力。解决了品种老化、病虫害多,产量低的问题,村民收入因品质好、产量高,自然“水涨船高”。人们对种薯的需求越来越大,以致供不应求。上一村成为国家农业农村部马铃薯岗位专家示范基地,省农科院对青薯9号、10号等品种授权种植。

无论种植商品薯还是种薯,都是在“种”上做文章。要产生更大的效益,必须在洋芋产业链的延伸和附加值上下功夫。

峰堆乡党委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决定利用洋芋种植基地集中连片、洋芋生长期花朵鲜艳极具观赏性的优势,独辟蹊径,在上一村打造洋芋花海。

洋芋花的美在很早之前就已进入人们的视野。16世纪中期,洋芋花被西班牙殖民者从南美洲带到欧洲,人们欣赏它花朵的美丽,并把它当做装饰品。青海民间也对洋芋花赞誉有加,有“洋芋花开赛牡丹”的美誉,它和油菜花一样,是美丽的庄稼花。

为了给游客呈现一个高质量的景区,峰堆乡政府对上一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进行了全面升级。引进专业油画设计团队,对上一村农家的主要墙体进行彩绘,打造出青海首个艺术涂鸦村。同时对全乡各村的墙体也进行了喷绘。游客不仅能欣赏到美丽的洋芋花海,还能感受到多彩的艺术彩绘文化。

从2019年开始,每年的八月,洋芋花艺术节在上一村如期举办。八月的上一村,山美、水美、庄稼美、洋芋花海更是美,最美的还是游客脸上灿烂的笑容。人们在花海徜徉,“花儿”声声,快门“卡嚓”,或直播或拍照,一路赞叹,一路欢歌笑语。

走出花海,又走进另一个欢乐的海洋。参观艺术涂鸦彩绘、儿童涂鸦比赛、“花儿”演唱、洋芋花征文比赛、射箭比赛、农产品展、刺绣展等。广场、河滩、旱场上游客们围起一个个大圆圈,里三层,外三层,每一个圆圈都是一个快乐的发射源,让人应接不暇,顾此失彼,不得不留下一点小小的遗憾。

该浪的浪了,该看的看了,该拍的拍了,该发的发了。村道旁的小饭馆、临时搭建的小摊位、别具一格的农家小院等你多时了。以洋芋为主要元素的特色美食焪洋芋、洋芋丝、洋芋津津、洋芋酿皮、洋芋包子,还有具有地域特色的搅团、搓鱼儿、狗浇尿、凉粉加入其中。走进去,老板笑脸相迎,热情有加,每份美食都分量足、味道纯,勾起游客浓浓的乡愁。

美丽的洋芋花海,人在画中游,画随人移动。其实这何止是洋芋的花海,那是峰堆人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图腾。

沙枣花开香满山

“你看,山上的那些树多好!”

凡是路过或来过峰堆乡熊家村的人都这么说。

站在公路边向山上望去,整面山坡上梯田层层,如台阶依山势走向山顶。山坡上碧草油油,梯田间树木茁壮茂盛,树冠如朵朵“绿云”,蔓延,升腾。

尤其是端午节前后,熊家村东山上的这片生态沙枣林郁郁葱葱,满目青翠,繁星般金黄的沙枣花开得火红,缕缕清香随微风弥漫在天空。

村里老人们说,从记事起这座山就没怎么绿过,总是干巴巴的,似乎一有点火星就会立马燃烧起来。养羊是那时村民们最主要的经济来源,可值得放牧的草山少之又少,大多草山被开垦成了农田。山上的植被稀疏,留不住羊群的嘴巴,一天下来,勉强吃个半饱。傍晚牧归,羊群过处腾起漫天灰尘。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当地化肥奇缺,人们用烧野灰的办法来替代肥料。浅山地区烧野灰一般选在野草生长茂盛的山坡上,用铁锹把草皮挖成一个个大块,晒干后垒成一个大小不等蜂窝状的长方体,用柴火、羊粪块或煤砖引燃,使其燃烧。烧过的土块,用榔头敲碎,背到地里,成了那时最常用的肥料,人们俗称“野灰”。烧过的灰场好几年不长草,白花花的,零零散散分布在山坡上。持续的干旱和不持续的肥力,导致庄稼营养不良,亩产不足100公斤。而解决口粮不足的窘状,最直接也最现实的办法就是开荒。

悲剧发生了。一场场暴雨袭来,哗哗流淌的雨水变成无数双利爪,冲刷着泥土,向山下汇聚。干涸的河滩泥浪翻滚,冲毁农田、房屋、树木、道路、桥梁,惨不忍睹。

面对大自然暴戾的性格,人们陷入深沉的思考。水土流失、气候反常、沙尘暴、雾霾、温室效应、生态保护,这些崭新的名词出现在人们的口头上,使人们的意识日渐明晰。国家更是把生态保护,尤其是把三江源生态保护提高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瞩目未来。中华大地上一场风起云涌的保护行动——退耕还林还草开始实施。

熊家村和其他广大农村一样,沐浴着这股春风,迎来了新的希望。退耕、退牧补助的发放,舍饲圈养的推行,谁劳动谁收益,利益分配原则的确立,解决了人们的后顾之忧,激发出空前的植树造林的积极性。一时间男女老少齐出动,山坡上人头攒动,欢声笑语。人们第一次以这样积极的态度投入保护大山的行动中。

东山新的一抹图景出现了。山坡上鱼鳞坑点点,水平沟成行,对大山重新来一次规划和布局。

春天来了,种子来了,树苗来了,人们来了,走进大山。在春风里播种,夏雨里浇灌,爱心里成长。

所有的栽种都是为了一种美好。因地制宜,因地施种。沟沟坎坎,山坡崖头,柠条扎下粗壮的根系,开放出美丽的黄色小花,为久违的那片土地洒下芬芳。黑刺,默默无闻,把自己的根当做生命的脐带,穿行在泥土里,秋天的枝头上缀满金黄酸甜的果实。榆树是土生土长的土著,它有榜样的力量。两棵1958年种植的榆树在山顶上傲然耸立,它是一面旗帜,高扬在小字辈们的心中,勃发出十足的信心。

沙枣树是抗旱的生力军。小小的沙枣树苗,看上去娇弱无比,但奇特的银白色一直照亮它生长的道路。它在春天里出生,几场小雨过后,树苗的枝干上暴突出几粒叶芽。几场山风吹过,一片片叶子在空中翩翩起舞。前后左右,上上下下,都是它的兄弟姐妹,同胞的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句话或是某种心灵感应,都会心领神会,心有灵犀。

冬去春回,几个寒来暑往。沙枣树长成了窈窕淑女,在风里婀娜多姿,在雨里如出水芙蓉。山坡上一层层梯田,依着山势向上,银亮的一抹风景,在阶梯上呈现。

热烈的夏天来了,山雀在枝头啁啾,蝴蝶在花间翩跹,勤劳的蜜蜂来回穿梭,酿造甜蜜的生活。沙枣的花朵很小,躲藏在树叶下无意抛头露面,缕缕清香悄无声息地从树叶下流淌出来。风是花香的使者,游走于四方,把浓郁的芳香带给人们。

金色的秋天来了,枝头上硕果累累,像挂在山野的风铃,“叮铃”“叮铃”……似乎召唤大山里的碧草绿树、红花野果和可爱的山鸟、野兔、雏鸡来一次隆重的聚会,看一看这山清水秀的壮美风景,品一品这山里丰硕的果实,听一听这沙枣林里奏响的天籁之音。

东山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有了阳光雨露的爱抚,鸟语花香,东山上美丽的沙枣花,芬芳的是这觉醒之后的土地。

在农村,立大门讲究的是照山和靠山。这被鲜花、绿草、树木装点着的美丽的东山,是每个村民家最好的照山,是熊家村最好的照山,更是生态保护最好的写照。而包括生态保护在内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则是我们最坚强的后盾和最可靠的靠山。

那披着沙枣树叶银亮风衣的东山,那枝头间挂满金黄沙枣果实的东山,其实就是“金山银山”。

张弓搭箭射杨柳

“南山射箭,北山赛马”是乐都南北两山具有广泛群众性的传统体育活动。它们既各有特点,又遥相辉映。射箭活动中有一个骑射的传统项目,是把射箭与赛马结合在一起,共同构建起乐都体育文化活动的一大特色。

南山脚下的峰堆乡,是继承和发展射箭这一传统体育活动的一员。

南山射箭历史悠久,据考证可以追溯到500年前的明朝中期,那时的藏族群众为抵御周边部落的欺辱,通常都会进行骑射训练,因此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射箭文化。受此影响,周边的汉族、土族、回族等群众也加入这项活动中,成了当地最主要的体育活动。“人人能射,户户有弓”说的就是南山射箭活动的广泛性和普及性。

射箭比赛的全过程大致可分为请箭、射箭比赛和送箭手三部分。

请箭,即为比赛前由主办方的箭头(负责人)带上两支箭和简单礼品去客方邀约。客方同意后,两只箭留在客方,待正式比赛那天一并带回主方。时间约定好后,主客双方开始准备“公关”。烟酒糖果、煎炸烹炒,以美味佳肴招待客人。随着通信条件的日益改善,传统的请箭方式被电话代替,省却了不必要的鞍马劳顿。

射箭比赛前一天下午要编织靶子。靶子用杨树枝或柳树枝编成,两米见方或呈长方形。靶心挂一朵用绸子或用红纸扎成的大红花,称为“月儿”。靶子上沿插三五个不等的三角小红旗,靶子下端的正前方,用树枝圈一个半圆,射进圈内的也算命中。人们通常叫“背绳箭”,有将就、勉强的意味。箭场周围插上彩旗或彩带,营造氛围。

射箭比赛当天,客方箭手临到主方箭场时,连吼三声,主方用同样的方式回应。然后客方箭手列队入场,鞭炮声、呐喊声响成一片,主方两旁列队拍手迎进箭场。

比赛前主客双方各派一名监靶人,站在靶子旁,箭手每中一箭,摇树枝以示命中,还各选一名记分员,地上挖两个小坑,边上备上“羊儿”(小石头),每中一箭,往里丢一个“羊儿”,叫“赶羊儿”。比赛结束,“羊儿”多者胜。不过现在传统的杨柳靶子几近绝迹,被环靶代替,“羊儿”也被记分器所代替。

在比赛参与者上,打破了几百年来一成不变,男性一统天下的局面,越来越多的女箭手从锅台旁走来,从旁观者成为参与者,这是对射箭比赛活动的丰富和发展。

比赛最隆重最受关注的第一箭叫开靶,开靶的射手务必是久经考验的优秀射手,好的开头起到稳定“军心”和张扬气势的作用。每中一箭,射手持弓,手舞足蹈,跑向靶场中央,做出各种夸张的动作,既是祝贺,又给对方施加压力。其余箭手跟随其后,或舞蹈或唱歌,以示庆贺,迎回箭手。箭手们身着盛装,尤其是女箭手腰里挂着彩带,彩带上一左一右挂着两朵精致的手工“大莲花”,舞动时,“莲花”随风摇曳,美不胜收。

比赛分上午和下午两轮进行,每四人一组,另有四人与之对应,俗称“对模子”,一旦配对,除非有特殊情况,中途不得更换,须保持到终场。

盖靶意味着比赛结束,一般由开靶人或当天成绩优异者担任。这时主客双方合二为一,每中一箭,双方射手全体出动。歌之、舞之、蹈之,场面宏大热烈。

送箭手即送别。比赛结束后客方启程回家,主方男女箭手,执手相送,给自己的“对模子”送上烟酒或饮料。也有用“花儿”相送,一问一答,一唱一和,歌声此起彼伏。不过在农家小轿车越来越多的今天,出则车队,进则车队,整体化一,以“花儿”相送的形式在汽车的迅速快捷中几近消失。

南山射箭活动的蓬勃开展和影响力越来越大,声名鹊起。卓仓民间射箭队应邀赴香港、韩国参加比赛,地道的农民因射箭远赴国外。2006年南山射箭被列为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花谜灯会耀人间

浪完正月十五的花灯,峰堆乡李庄村的乡亲们意犹未尽,他们心里还牵挂着一场属于他们自己的灯会——正月二十五花谜灯会。

李庄花谜灯会由来已久,是一项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被列入青海省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

花谜灯会的主角是灯。面灯、铜灯、油包子灯和各种各样的彩灯,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正月十五过后,灯会的准备工作悄然开始,人员安排、场地布置、灯架制作、物资采购、防火安全等工作有条不紊。此时,各家各户的人们也没闲着,洗菜、蒸馒头、买烟酒糖果、祭祀用品、彩纸,早早给亲戚朋友们打电话、发视频,邀约前来观看灯会。

正月二十五早上,全村人开始忙碌起来。灯会所用的油包子灯、面灯、总灯、彩灯要在白天全部制作完成。

油包子灯制作过程比较复杂,由村里的老人们带领几个好学上进的青年共同制作,意在“传帮接代”。油包子灯的主要原料为锯木渣、草木灰和菜籽油。制作时将锯木渣和草木灰按一定比例放入预先烧热的铁锅里,用文火加热,炒至微黄,取出晾冷,加适量菜籽油搅拌均匀,再用手捏成团。然后取炒制好的原料少许,用黄表纸包起来,大小约九公分,一个油包子灯制作完成。油包子灯没有灯芯,使用时在菜籽油里浸一下,点燃外面的黄表纸,使其慢慢燃烧。

面灯制作比较容易,分散在全村各家各户中,面灯数量为一口人一盏灯。另外,为家养的各种牲畜也要制作一盏灯。制作面灯没有统一的要求,尽情发挥个人才艺和想象,把它作为一件艺术品来对待。为表示虔诚,用的都是最好的面粉、菜籽油和簇新的棉花。捏制面灯是一件严肃的事,很有仪式感,一家老小坐在一起,净手、和面、捏制,一丝不苟,连孩子们也没有了平时的嬉戏和打闹,让他们早早参与其中,耳濡目染。捏制好的面灯,插上灯芯,装进盘子里,放在堂屋的供桌上,以示敬重。

总灯是灯会所有灯的总代表和最高统领,是用约10公斤的面粉捏制而成。高约60公分,直径约50公分,放至庙内。

灯会的时间安排在晚上。傍晚时分,派人把油包子灯送到山坡上指定的位置并摆放好。油包子灯的摆放有一定的要求,把代表“满天星”的81盏灯按九行九列摆放,相近的两盏灯的距离为九米。每一个灯台内放置六盏油包子灯,距离“满天星”灯阵向东约20多米处,依次摆放北斗七星、三星、全貌星。同一时间,各家各户将自家的面灯拿至庙内,摆放在灯架上,由户长添加灯油,等待活动开始。

晚上9点,灯会负责人先点亮总灯,放鞭炮或两响炮告知点灯开始,山坡上点灯人手持火把,逐个点燃。据说谁点的灯最早、最多,表示这个人一年里运气最旺。同时放在庙里各家各户的灯,由家人开始点燃。

一时间,山坡上灯光闪烁,照亮了夜空,像天上的繁星坠落。远处的七星、三星、全貌星,星光灿烂,惟妙惟肖。

天遥不可及,星汉灿烂,神秘莫测,人们在大地上模拟一个天空,用灯火代表星星,用这样的方式表达对天的敬畏和崇拜。

从山坡向下望去,村里灯火通明,彩灯高挂,五彩斑斓,鞭炮齐鸣,烟花绚烂,如人间仙境。

天上繁星闪烁,地上灯光摇曳,天人合一的美妙和谐,喻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