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群科,一颗闪耀在黄河上游的“水上明珠”

2023-12-29 09:38:42 来源:海东日报 点击:

 

□文/冶玉丹 图/杨春林

黄河宛若一条飘带安逸地静静流淌,仿佛它的存在与世界无关。河岸两侧的山脉连绵无际,山下树木葱茏,河谷宽阔,水鸟飞翔,一排排村舍排列其间,一派祥和之气笼罩在黄河氤氲的水汽之上。它们如此迥异,却又互不干扰,它们的存在孕育出了一座坐落在黄河边的水城——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群科镇。群科,以河成街,依河筑屋,她就像一颗闪耀在青藏高原上的“水上明珠”。

本期我们将通过文字,行走化隆群科,感受群科的美,品尝群科的美食,重温群科的悠久历史,探访“花鸟”天堂、“瓜果之乡”的迷人韵味,共同感受水韵群科独特的魅力,品读廓州古城,追寻历史重镇上先辈们留下的足迹。

九曲黄河 水韵群科

群科,地处青海省东部,距省会西宁市90公里,位于化隆回族自治县西南部黄河北岸,东靠巍峨的卡力岗大山,南依蜿蜒的九曲黄河,与尖扎县隔河相望,西与牙什尕镇毗邻,北与扎巴镇、昂思多镇接壤,东西最大距离17千米,南北最大距离12.5千米,区域总面积103.5平方千米。波涛汹涌的黄河汇集群山雪水,跋山涉水来到群科时在化隆与尖扎两县的交界处绕了一个大大的弯,枕着母亲的臂弯缓缓流淌,展示出了它极其温柔的一面,也在这儿孕育出了一片美丽又肥沃的土地,成为了黄河上游的一片沃土。

群科属于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平均海拔2050米,四季分明,素有“塞上江南”“瓜果之乡”的美誉。自古商贾云集,是一座历史悠久的西北名镇。黄河在化隆县境内留下了168公里的优美身姿,并在群科展示出“九曲黄河化隆秀”的婀娜。在这里,黄河、桥梁、巷道、村落依水相连,水镇一体,呈现出西北水乡特有的空间魅力。

暮秋时节的群科,粉墙黛瓦的村落被一片金色所笼罩。居高俯览,宛如在观赏一幅水乡画卷,飘渺迷蒙的薄雾、雨后春笋般的高楼,绘成了一幅超现代的丹青水墨画。很多人早起,就是为了观赏这里如同仙境般的晨雾。随着群科新区的建设,群科已展现出现代小城镇的风貌。暮秋时节,在群科新区登高望远,或许还能看到晨雾中水墨画般的村落,让人分不清是现实还是画。迷蒙中,横在黄河之上的黄河大桥、一片片美丽的田野小丘与街道两旁的建筑高低错落沉浸雾海,相映成趣,仙气十足,恍惚间给人一种误入天庭的错觉,江南水乡的婉约之气逐渐弥漫整座小城,使人流连忘返。

花鸟“天堂” 瓜果之乡

初春时节,百花齐放,是群科最美的季节。从四月初的杏花、桃花、梨花到五月的满街泡桐花开,群科沉浸在一片花海里,浪漫至极。春季的群科,成了许多游客踏青赏花的首选之地。尤其是泡桐花开的季节,群科一夜之间变成了“花都”,淡紫色的泡桐花狠狠地开满这座小城,如同压轴戏一般,故意拖延春光,惊艳了一众赏花人,专门给那些意犹未尽的爱花之人一点小小的馈赠。

得益于独特的地理优势,群科盛产水果。地处黄河谷地,海拔比青海其他地区较低,日照时间长,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光热水土条件组合较好,为发展农业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从初春时节的杏子、桃子、李子、草莓到盛夏的葡萄、核桃、苹果、西瓜、梨,再到深冬时节耐储存的软儿梨、冬果梨,记忆中在群科一年四季都会吃上时令的新鲜水果,成了储存天然维生素的绝佳场地。近几年,枇杷、柿子、桑葚等新品种的瓜果也悄然出现在农家院里。

当一缕盛夏的风吹过黄河岸边,群科最先“嗅”到了丰收的气息。远处还是绿树成荫,田间地头却已经是金黄一片,金色的麦穗在热浪中“翻滚”,沉甸甸的水果挂满枝头。到了盛夏季节,当地的果农会把新鲜采摘的梨、苹果、西瓜、南瓜等果蔬沿街摆放,一筐筐、一篮篮,黄澄澄、红灿灿、圆溜溜,形成了一道亮丽的水果风情街,过往的行人、车辆会不自觉地停下匆匆的脚步,采购一些喜欢的果蔬带回家,让亲朋好友尝一尝群科的特产水果,群科“水果之乡”的美誉也因此不胫而走。每逢水果采摘季节,这里的群科人家都会热情地端上新鲜的果蔬,让你大饱口福。

据当地村民介绍,上世纪80年代,水果解决了当地人的温饱。虽然群科属于化隆县粮食高产地区,但由于人多地少导致当地口粮紧缺。此时,具有商业头脑的群科人看准当时物流还不够发达的时机,将自家生产的水果运到脑山地区,采摘换取当地土豆、粮食来维持生计。

近年来,群科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到了暮冬季节,万物归零。在这个清冷的季节,群科却会慕然许你一场“水上芭蕾”。长在水中,行在云里,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吸引了无数慕名而来的游客。

远看,身着“白衣”的天鹅像温文尔雅的谦谦君子,拖着矫健的身躯在水面上轻盈的游弋。再看,颀长的脖颈扎在水中,像极了傲娇的公主,身披白纱缓缓地走进圣洁的殿堂。它们的到来瞬间引爆了朋友圈,一时之间所有人都赶赴黄河边一睹“天鹅仙子”的芳容。大天鹅清冷的身影,清冷的性格,再加上高原的寒冬,反而让冬日的黄河岸畔多了几分灵动。栖息在群科黄河岸畔的大天鹅,从刚开始的几十只到现在的上百只已有七八年了,它们从第一年的十月底,一直待到第二年的三四月,黄河水暖时才选择北归。

去黄河边看天鹅,最好选择在清晨七八点或下午三四点,那时是天鹅在湖边频繁活动的最佳时间。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几十只大天鹅安详优雅的结伴嬉戏,或温情脉脉的交颈摩挲,或悠闲自得的用嘴梳理羽毛,或颈扎水中,或扑闪着双翼,翩翩而舞,好不壮观。这些圣洁的鸟儿,或飞、或走、或游、或卧,千姿百态,构成了一幅祥和、唯美的画面。它们一般会选择一道浅湾作为栖息地,在这里悠闲地低头觅食,好像绅士在进西餐,斯文优雅。吃饱了,又在消食一般突然之间飞起,在空中盘旋几圈,各自飞散,天籁又一片寂静。

特色小镇 群科味道

随着群科新区的发展,一座现代化新城正在蓬勃成长。沿街商铺林立,美食、购物、休闲场所日益增多,城镇功能逐渐完善,沿街逛一逛,感受一下浓郁的民族特色美食,将会让你彻底迷恋上这片神奇的土地。

“一碗拉面”,让这里的人们挣了票子、换了脑子、练了胆子、拓了路子、创了牌子;“一碗拉面”,让这里的人们走出大山,摆脱了贫困。第二代、第三代拉面人又有了许多新的梦想——建成全国配送拉面食材的“中央大厨房”、通过“互联网+”让这碗面走向全世界;“一碗拉面”,让这里的人们又拥有了一座新城——“拉面小镇”,在这里,人们的梦想正在逐渐变成现实。

入选第一批全国特色小镇的群科“拉面特色小镇”,随着拉面产业的兴起,建成了全省乃至全国“拉面产业孵化基地”和省扶贫拉面产业培训服务中心。走进服务中心的综合展厅,墙壁两侧挂着一幅幅化隆拉面发展的宣传图片,对拉面文化、厨具餐具、食材原料、劳务输出等做出了全面地展示。

随着群科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日趋完善,今年5月份,群科新区拉面文化广场的升级改造已完工。过街天桥、青土山公园、中轴拉面主题公园等相继投入使用,不仅提升了群科拉面小镇的形象,还为群众提供了健身娱乐的休闲场所。

除了拉面经济,在群科“老三篇”是一道最具当地特色的美食,当地人见面吃饭都会热情地为你奉上一盘手抓羊肉、一碗尕面片,配上三炮台盖碗茶,如果还想吃点当地的特色菜,再让店家随便做点,那是相当的“满福”。几人相见,不管是喜事还是难事、烦事,所有的情绪都会在“老三篇”里得到释放,“老三篇”成了人们见面谈事的标准餐。因当地人和游客的喜爱和大力推崇,2018年,“群科手抓羊肉”被列为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餐馆,只要你点一盘手抓羊肉,热心的老板还会给你端来一盘清脆可口的凉拌萝卜。一盘切片锟锅馍馍加上配吃手抓羊肉的秘制蘸料、大蒜,一道地地道道的农家小菜就备齐了,这里的手抓羊肉不仅在当地有名,还吸引了很多外地游客。对于餐厅的老顾客来说,群科手抓羊肉一直不变的味道就是他们美好的儿时记忆。

廓州古城 史海钩沉

群科除了优美的自然风光,还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滨河小镇,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是高原和中原文化的过渡地带,也是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过渡地带,在这里所有文化进行了一次猛烈的撞击、重构,经过长期的交流融合演化成了一个新型的群体。在这里的大街小巷你会看到回族、撒拉族群众都会说藏语,沟通无障碍,这也充分显现出了中原文化和西域、吐蕃、鲜卑文化之间的长期交流融合,形成了特有的一种语言文化现象。“群科”地名系藏语,意为“黄河回旋的地方”;“安达其哈”是群科的一个村庄的名字,是蒙古语音译,有“老友”“相好”的意思。在群科,像这样的地名还有很多,这也充分显示出这里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相互交融的地区。

据资料记载,群科古城位于黄河北岸的群科盆地,史称石城、廓州城、金刚城,曾两度作为治所,历时几百年。古城分上、下二城。下城称“群科古城”,此城现已基本无存,只在田埂处可见断续的夯土筑成的部分墙基,耕地中时有长条砖、筒瓦、布纹板瓦及灰陶罐等残片出现,原有规模及布局已无法弄清。上城距下城约300米,呈长方形,因集镇扩建,墙垣大部分已拆除,东北部尚存断垣残壁,西南城墙只存墙基。复原后古城东西长345米、南北宽288米,夯土筑成,内有木棍,城墙附有马面。城内原址土地上散布有绳纹砖、素面砖、筒瓦、板瓦及泥制灰陶罐、瓮等残片。据《宋史·地理志三》载,此古城应为宋代所筑之廓州城址。如今,虽然古城早已不存,但古城名称尚在,原来的地方也已发展成一个商铺林立的集镇。

相对群科新区的高楼林立,“群科古城”会显得更加质朴。群科古城不算太大,但很热闹,最热闹的还是那条连接省道和乡村的主街道,街道上瓜果蔬菜、五金土产、面馆、理发馆等应有尽有,人群来来往往,而街道两旁的古榆树更为古城增添了一份古老感,“群科古城”值得细细品味。

除了古城之外,群科还有著名的沙隆卡遗址。沙隆卡遗址地处黄河北岸支流伊沙尔河口东岸台地,位于群科镇安达其哈村西250米,1987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文化层厚度最厚达到4米,面积约2.6万平方米。遗址规模较大,年代较早,既有距今8000年的细石器堆积层,也有青海最早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期的文化堆积层和马家窑文化的堆积层。

沙隆卡遗址的陶器非常成熟,盆、钵、瓶、罐、瓮等器形及彩陶纹样与大地湾三期的一致性很强,由于在青海地区历年的调查和发掘中尚未发现过比沙隆卡遗址更早的有陶新石器遗存,所以沙隆卡遗址存在的成熟陶器和农业技术应该是来自东方的仰韶文化人群的遗留。

品读群科 回味悠长

有人说,关于浪漫海占一半,而另一半都能在群科找得到。这里除了海,好像什么都不缺。素有“塞上江南”美誉的群科,春有黄河岸畔百花艳,夏有百里山川瓜果香,秋有农家院里手抓鲜,冬有暮雪纷飞天鹅飞。一盘热气腾腾的手抓,一条蜿蜒秀美的九曲黄河,勾勒出了它最本真的模样。

循着故人的足迹,品读着河湟大地,行走间,让我读懂了表里山河,水韵群科。我试图追寻先人的足迹,站在卡力岗之巅用上帝的视角俯瞰山河大地,读懂了时空交错,山河壮美;我畅饮着黄河之水,读懂了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感恩之情;我注目着垮昂寺大佛的双眸,读懂了藏汉文化的交融;我仰望群科古寺的挺拔,读懂了古人造塔的精妙绝伦;我目睹了望月楼的落日余晖,读懂了王之涣的轮廓和胸襟;我站在冬日的群科黄河岸畔,去欣赏大天鹅唯美的舞姿,读懂了“水上芭蕾”的奥妙;我听过一年一度物资交流会上婉转悠扬的“花儿”,读懂了家乡人民的儿女情长;我站在黄河岸畔的田间地头,读懂了化隆儿女的勤劳与智慧;我品尝着日兰路边摊上的瓜果飘香,读懂了“塞上江南”“瓜果之乡”的美誉;我试图寻着拉面人的步履,走过祖国的大江南北,读懂了“化隆拉面甲天下”美誉。

我迷恋他们的秀美磅礴,巧夺天工;沉迷于他们历史悠长,却回味无穷;赞叹他们历经沧海桑田,却依然欣欣向荣。我不仅深爱着祁连山支脉的恢宏,也感叹黄河九曲流淌着的细腻柔情。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美轮美奂。这里留下了记忆中透露的博大而深沉,向上而绚烂的华夏文明。

山水化隆,水韵群科,一方穿越时空凝结历史的热土,一方容得下过去,又装得下未来的土地。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