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雄先:依偎在八宝山怀里的秀美藏乡

2024-01-09 09:33:18 来源:海东日报 点击:
依偎在大山怀抱中的村庄

□文/盖玛措 图/杨春林

地处化隆回族自治县西部,东与查甫藏族乡接壤,南与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隔黄河相望,西与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毗邻,北与西宁市湟中区田家寨镇接壤的化隆县雄先藏族乡,是我的故乡。它背靠巍巍八宝山,四周群山环抱,是一个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地方。这里物产丰富、生态环境良好,宛若世外桃源,是青藏高原上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

这里山峰玲珑别致,雄浑粗犷,群峰竞秀,一年四季风景如画。春季百花齐放,百鸟争鸣;夏季草木葱郁,麦浪翻滚;秋季五谷丰登,红叶似火;冬季白雪皑皑,银装素裹。尤其是遇到多云天气,当阳光透过云层,把一道道光束,洒到山峦之上时,八宝山自然景观之一岗山顿时金碧辉煌,如同一座气势恢宏的巨大宫殿,如梦如幻,胜似仙境。窥探岗山真容,领略秀美雄先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情怀。如果你有摄影爱好,不掘岗山之美是终生遗憾。

生活在岗山脚下的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勤劳淳朴、开拓创新、敢为人先,与自然和谐相处。这里有远古的神话,有文明的传承,更有奋斗者的梦想。

乡间小道

生态宜居唱赞歌 乡村振兴谱新卷

翻过查甫索拉台,便到了雄先乡雄先村。雄先村与其说在岗山脚下,不如说拥在八宝山的怀里。站在雄先村,抬头便可看见巍峨的八宝山。它用博大的胸怀包揽着这片广袤的土地,如两眼直视的猛虎,用一副想要遮挡风沙雨雪袭击的样子,给人以踏实与依靠的感觉。

赛岗峡是雄先乡有名的风景区,地处岗山脚下。一片郁郁葱葱的林海,一望千里,这里是化隆县面积最大、风景最美的天然林场,有20多名护林员在日夜看守。对面群山耸立、奇峰罗列、松桦参天,景色清幽。

林间经幡迎风飞扬,“招手”欢迎四方游客。堪达佛学院矗立于林间,古色古香,庄严肃穆。堪达寺为赛岗峡景区增添了画龙点睛的妙笔丹青,一种山外青山楼外楼的唯美画面不言而喻。这里远离世俗的喧嚣,山水至高至净处,游客在享受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同时,也能领略到藏传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

深秋时节,岗山秋韵惊艳了化隆的秋天,满山遍野层林尽染。野果挂满枝间,一串串、一颗颗、一粒粒,禁不住唤醒儿时的味蕾。清澈见底的小河把赛岗峡林海一分为二,清泉石上流的诗意境界自然呈现。牛羊三五成群,悠闲自在。梅花鹿、狐狸、兔子、松鼠、野鸡、麻雀、画眉鸟、布谷鸟扑棱棱飞来飞去,穿梭林间觅食。牧羊姑娘拿着细细的皮鞭拍打着小羊,轻轻哼唱着牧歌,演绎着王骆宾的《在那遥远的地方》。美哉,沉醉不知归路也。

赛岗峡的风景,不管是深秋还是雨后,都美不胜收。雨后,山窝里,几缕淡淡的云雾缓缓升腾,在半山腰萦绕飘荡,如梦如幻,宛若一条洁白的哈达轻挂在仙女脖颈,使人飘飘然乘云欲归。雨后的彩虹里,堪达佛学院沐浴在轻纱般的山岚中,仙境似的氤氲世界,美得令人窒息。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灌溉水源充足,土地肥沃,依靠优越的地理条件,以种植业为主兼顾畜牧业以及采摘业,是典型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吃“生态饭”的小山村。

小麦、青稞、油菜、豌豆、洋芋、胡麻等农作物欣欣向荣,如同一幅展开的彩色画卷。自从响应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后,这里的人种田的劲头更足了,撂荒耕地恢复原貌,各种农作物在田间地头点头微笑。乡村振兴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后,人们看到了家乡草山的前景和希望,开始成立养殖业合作社和家庭牧场来发展畜牧业,村头山坡上的牛羊也渐渐多了。这不仅有效衔接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也在农业生产和畜牧业发展中交替奏响着春华秋实的喜悦。

每到五月,杨柳依依,绿草茵茵,春姑娘光顾人间时,雄先村的男女老少背起盘缠,提起锄头,腰间插一捆用来就干粮的小葱,奔赴山顶挖虫草。大山满身是宝,除了冬虫夏草,还有人参、雪莲等名贵药材。这里的人们,不怕山高路陡,每个人心中似乎都有一股执念:供养大学生读书、盖几间松木大房、装修房子、置几件家具家电,年轻人甚至计划着给老婆买只金镯子、金耳环,这一切成为他们跋山涉水的不竭动力。夕阳西下,老的、少的、年轻的,三五成群下山来,他们把采挖虫草掀开的草皮,原封不动填回去。劳碌了一天的人们,走起路来裤筒里依然生风。晚霞的余晖,谱写着一群不甘落后的奋进者和追梦人的新篇章。

改革开放后,一部分人走出大山谋新路,在城里买了楼房、小轿车,从农村走向城市,实现了小康生活。一部分人,在雄先街道盖起了二层小楼房,经营起了农家小饭店、菜铺、小卖部、快递代收站、文印部等,既方便了他人,又为自己找到了谋生的方式。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开始朝着更美好的未来前进。

每年的农历六月十五,是雄先乡比较隆重的民俗节日,雄先河滩是花儿会的核心场地。这天,藏族姑娘穿上漂亮的藏袍,礼帽边沿插上鲜花,打扮得花枝招展,如仙女下凡,成为花儿会靓丽的风景线。从河滩通往赛岗峡的羊肠小道两旁,大大小小的商户摆摊叫卖,借人流高峰的契机,推销出多日来难得一遇的大卖,摊主摸着腰包喜上眉梢。家中老人、小孩如出笼的小鸟,精神为之一振,洒脱地坐在河边草地野餐,享受着惬意时光,一幅生态旅游的美好画卷徐徐展开。

赛岗峡风景

峰回路转寻旧迹 林幽谷静觅卡阳

从雄先村一路向西,驻足卡阳垭口极目远眺,岗山全景尽收眼底。顷刻间仿佛读懂了著名诗人李白的《敬亭山》,产生“相看两不厌”的无限遐想。

目光移过岗山右侧,峰回路转寻旧迹,林幽谷静觅卡阳。这个山沟里面的小村子,不仅有美丽的神话传说,更有实实在在的英雄、学者。

人民英雄康世彬,1964年4月生于卡阳村,1983年11月参军。为了祖国和人民利益,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英勇牺牲,年仅23岁。这位大山养育的汉子,短短的一生,用山一样的高度和气势诠释了生命的光辉历程。英雄之魂扎根故土,鼓舞故土儿女,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建设家乡。

这里也是著名藏族学者桑热嘉措先生的迁居地。曾任青海省人民委员会委员、青海省文教厅厅长、政协青海省委员会副主席等职务的桑热嘉措先生曾迁居卡阳村,在一座简陋的房屋里,度过了人生中难忘的一段时光。他一生勤于著述,严谨治学,生活俭朴,淡泊名利,对青海省的民族文化教育事业和民族团结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学者治学精神的鞭策鼓舞下,卡阳村的读书郎一个个走出大山学习深造,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幽静的卡阳村,养育着幸福的卡阳人。这里藏族、汉族群众杂居,汉族会说藏语,藏族会说汉语,相互依存,团结互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不论是山头放牧,还是田间除草,每天精神抖擞。尤其是到了夏天,卡阳山坡成了草木茂盛的天然氧吧。亲朋好友小酌几杯,有种“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的体验。适宜的气温,优美的景色,让游客流连忘返。牛羊满山坡,树木满沟壑,庄稼绿油油,在如毯的绿荫上,随便一躺或打个滚,就能放飞心情。蓝天白云下,时常能听到山间飘来的藏族人民最喜爱的拉伊,歌声悠扬动听。

最热闹的时光,要数蕨菜出土的时节。每年农历四五月份,漫山遍野的蕨菜陆续探出脑袋,肥嘟嘟的令人很是喜爱。每当这个季节,田野里的女人不再是拿着手机听歌,而是自己开口唱起了最动人的山歌,好像是吃了蕨菜后润肺润嗓子一样,歌声无比嘹亮。采摘蕨菜的人们也被歌声感染,循声望去,偶尔和唱一两句。周末,中小学生也加入采摘蕨菜的行列,挣点零花钱。路过的汽车、摩托车、拖拉机司机禁不住这种氛围的诱惑,停靠路边摘了起来,一捆、一袋,满载而归。卡阳蕨菜粗壮肥大,而且没有普通蕨菜的苦味,口感极佳,引得商贩纷至沓来。

春去秋来,卡阳人民的脚步和双手没有随着季节的交替而停止。冬天是人们上山砍柴拾牛粪,赶着骡马磨面的最佳时机,人们趁着旭日出门,踩着夕阳归来。背着一捆又一捆柴火的女人,满载牛粪而归的山娃,他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走过村头的羊肠小道,成为当地人挥之不去的悠悠乡愁。在他们的潜意识中,没有严寒,头顶上永远冒着一股热气。冬天,被一双双勤劳的双手折服了。一派岁月静好、安逸自在的画面在流年里周而复始。

昂索庄院

支扎河边阳光暖 文明之花向阳开

从卡阳直行而下,立有大石牌的三岔路口,是一道地方分界岭,标牌以南是支扎,以东是西宁市湟中区群加藏族乡。通往支扎的山路十八弯,一条小河日夜不停静静流淌在支扎沟里,村庄依次分布在河畔两岸,河岸杨柳参天。化隆县年轮最长的千年老树集中分布在此。

昂索庄院倚在支扎河畔,坐落于雄先乡正尕村。1998年12月22日,青海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为“支扎昂索院”,归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类。”

“昂索”是藏语译音,意为侦察边境情况和派往边境负责守望的人员,后逐渐演变为管理军民的土官。土官即世官,子孙世袭。河湟地区土官“素有捍卫之劳,而无悖叛之事。”元朝初期,考虑到正尕村的地缘及政治优势,指任了一位护道官员在正尕村建屯驻守,这也是后来支扎昂索制度的缘起。

支扎昂索院创建于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宅院四合院布局,整体为土石木结构,是化隆地区少见的兼具藏汉建筑风格的传统庄院,也是自古以来河湟流域各民族文化交融,相互依存,协同奋进的历史证物。

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前,昂索制度在部落中发挥着重要影响。第十代昂索官保才仁曾巧妙地拒绝了马步芳命令其率所属民团开赴河西走廊堵击红四方军的命令,避免了民族斗争。末代昂索却吉(1901年—1970年),在解放初期匪乱猖獗时积极向党和政府靠拢,全力维护治安,制止族民参与匪乱,有力配合了人民政府的工作。

2023年,正尕村被列入青海省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对弘扬我省优秀地域文化,发掘城乡历史文化遗产的内涵价值和历史文脉的传承有着重要意义。

从正尕驱车直行到下米乃海村,这个被誉为“八宝山下小江南”村庄,位于雄先西南部,也被誉为“黄河与海东‘握手’的地方”。黄河自松巴峡倾泻而出,第一站便是下米乃海。西接贵德尕让乡,东临李家峡水电站,南迎黄河,北靠八宝山,平均海拔2100米左右,气候温暖湿润。

几年前这里道路水利不畅,基础设施落后。如今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村头绿树成荫、宽阔平坦的柏油路、干净整洁的广场平整如织,松木大房配实木装修,高端大气上档次。农家小院里,时令瓜果蔬菜齐全。黄河水终年清澈见底,远处黄河两岸特有的丹霞地貌,吸引着来自省内外络绎不绝的游客。

近年来,下米乃海村借着乡村振兴的东风扬帆起航。发展民俗旅游,家庭宾馆、农家乐已初具规模,现有农家宾馆24家、农家乐19家、民俗风情园1座,村民在家门口做起了生意,腰包日益鼓了起来。才让措是下米乃海村第一个开设农家乐的人,旅游旺季纯收入可达2万多元,这让她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她的富裕,带动和鼓舞了周围更多的人,黄河岸边的小卖部、土产小摊、冷饮小摊与日俱增,奏响着共同富裕的和谐乐曲。

下米乃海村传承着优良的传统美德,不管集体劳动,还是谁家有大事要事,人们都会自觉前往帮助。小村的街道无论何时,都一如既往得干净,每家每户室内外卫生干净整洁,村里男女老少养成了不乱扔垃圾的好习惯,村民互帮互助、讲卫生的文明风尚似乎与生俱来,每个人自带阳光。文明之花,在米乃海沟里向阳盛开。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