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湿地 诗意之地

2024-04-09 09:31:07 来源:海东日报 点击:

湿地公园里的惬意生活 张翔 摄

 

□文/张翔

行走山河大地,将自己跋涉的脚步、放松的心态与湿地生态诗意地联系在一起,也就是最近几年的事情。一片片湿地宛如明镜,倒映着碧蓝的天空;沉淀于水底的泥炭,珍藏着久远的地质记忆。树木葳蕤、藻类漂浮、禽鸟嬉戏、鱼翔浅底,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美轮美奂的壮美景象。

于是,我们在惬意行走的过程中,要静下心来,心怀虔诚,用匍匐的姿态仰视湿地,敬畏、感念与人类、与万物须臾不可分离的诗意之地……

青海是中国湿地面积最大的省

湿地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万物生灵的繁衍生息离不开湿地?

国际上公认的湿地定义,是1971年在伊朗的拉姆萨通过的《湿地公约》所作出的:湿地,是指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淡的、半咸的或咸的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

虽然,湿地有多种类型,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表面常年或经常覆盖着水或充满了水,是介于陆地和水体之间的过渡带。湿地,是地球上万物生存的重要依托,是众多生命的家园,是候鸟迁徙活动的驿站。

中国的湿地资源总量大,分布辽阔,区域差异明显,生物多样性丰富,湿地类型齐全,囊括了《湿地公约》定义的所有湿地类型。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高原山区到沿海地区均有分布。湿地分布既显示出地带性特征,又有非地带性或地区性差异。

中国湿地面积最大的省份,既不在江南水乡,也不在万里海疆,而是在青藏高原的大美之地——青海。据第三次国土调查结果显示,青海湿地面积510万公顷,占全国湿地总面积的22%,位居全国第一。全省有3处国际重要湿地、19处国家湿地公园、32处省级重要湿地,其中,全省8个市州都分布有“国字号”湿地公园。

特殊的地理生态环境,造就了世界上大面积高海拔湿地生态系统,形成了河流纵横、湖泊众多、沼泽广布、雪山冰川耸立的湿地生态布局,孕育了黄河、长江、澜沧江、黑河等大江大河。特别是三江源区域每年为下游提供近600亿立方米的纯洁淡水,是中国和东南亚好几亿人口的水脉之源。

青海湖湿地只是青海众多不同类型湿地——“自然绿肺”的缩影。据统计,青海湖湿地指示性物种水鸟的种类已由2017年的92种增加到2021年的97种,栖息水鸟数量较2017年的33.6万余只增加69.9%,达到2021年的57.1万只,青海湖成为中国候鸟繁殖数量最多、种群数量最为集中的繁殖地。

2021年,青海湖水域面积较2017年增大2.9%,达到4625.6平方公里;青海湖主要入湖河流哈尔盖河、泉吉河等8个监测断面水质均达到Ⅱ类及以上标准,地表水水质监测断面水质优良率达到100%。

东北三江平原湿地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沼泽湿地,俗称“北大荒”。虽然三江平原被人工开垦的痕迹很明显,但至今仍然保存有将近104万公顷的湿地,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湿地景观,堪称北方沼泽湿地的典型代表。

在辽河入海口的潮间带上,生长着大量的盐地碱蓬,远眺海滩,就会看到一片耀眼的红色,因而这片海滩又被称为“红海滩”,成为当地一种令人震撼的景观。

盘锦辽河口湿地是现存“南大荒”的核心区,集中连片的芦苇沼泽湿地被当地人称为“苇海”,滨海滩涂湿地则分布有国内最大的碱蓬草群落,形成了热情似火的“红海滩”。这里更是丹顶鹤、黑嘴鸥和斑海豹等珍稀明星物种的栖息地。也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区上候鸟迁徙的必经地带。

滩涂是海陆交汇的敏感地带,是海滩、河滩和湖滩的总称。沿海滩涂通常包括泥滩、沙滩和岩石区域,是大量水禽、候鸟、螃蟹、软体动物和鱼类等重要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是沿海城市发展重要的物质基础和后备资源。作为一个沿海经济大省,江苏同时还是我国最广阔滩涂所在的省份,为很多其他的候鸟提供了栖息地。这里位置绝佳、面积最为广阔的滩涂,成为数十万候鸟迁徙路上理想的“服务区”。

在世界九大迁飞区中,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的滩涂面积最大,每年这一区域的150多种迁徙水鸟中,有超过三分之一都以江苏沿海滩涂作为主要停歇地。在我国首个海洋类世界遗产“黄渤海候鸟栖息地”中,江苏的沿海滩涂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若尔盖国际重要湿地是我国最大的高原泥炭沼泽湿地。它连同周边区域是黄河流域的重要蓄水地,也是“中华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放牧环境基本选择湿地生态草场。这里的藏族牧民对于自然界的馈赠,怀有敬畏之心。因河流湿地直接关系人畜生存,所以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特别珍惜和爱护水源。

大山包国际重要湿地,是长江中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屏障,是我国一级重点野生动物黑颈鹤数量最多、最集中的越冬栖息地之一,也是名副其实的“黑颈鹤之乡”。 随着大山包湿地生态功能的不断改善,从以前的“人鹤争地”变成了“人鹤共舞”。栖息区繁育、迁徙的黑颈鹤种群数量不断增长,“鹤丁兴旺”见证高原生态之变,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红树林是沿海地区很有代表性的湿地。从江苏盐城到上海、厦门、广州、惠州、海口、三亚,我们在利用湿地,同时湿地也为我们创造着美。红树林是生长在海水中的森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及河口潮间带特有的森林植被。红树的叶子不是红色,而是绿色。红树植物有灌木也有乔木,因其树皮及木材呈红褐色,因而被称为红树、红树林。涨潮时,它们往往会被海水淹没,或者仅仅露出绿色的树冠,仿佛在海面上撑起一片绿伞。

小微湿地是指自然界在长期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小型、微型湿地,乡村小微湿地多以塘田沟渠堰井溪等形态出现,形成较稳定的小型湖泊、水库、水塘等。小微湿地尽管面积比较小,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具有美化景观和生态环境、调节小微气候、为鸟类等野生动物提供小微栖息地等功能。

湿地是人类写给大自然的最美情书

曲径通幽、绿道环绕、人文氤氲、鸟语花香……湿地的美景,湿地的内涵,无疑是人类写给大自然的最美情书。

早在十多年前,《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主编单之蔷先生就提出过这样的见解:湿地,即诗地。

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楚文化学者蒋方先生将“湿地”二字拆开来解读,“水”指“湿源于水,水是生命之源”;“地”则指人们从“逐水草而居”到沿着河流、湖泊建立城市。在蒋方先生看来,水的意义不止于此,它同时也是最能够带动我们向诗意靠近的载体,而诗意可以称为一种美的存在、一种无处不在的情感触媒。

《诗经》和《楚辞》是两部中国最古老的文学经典,一个代表着黄河流域的河洛文化,一个代表着长江流域的荆楚文化。而无论北方还是南方,经典中记载的人们的生产、生活与湿地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描绘湿地以及借助湿地而抒怀的篇目很多很多。可以这样说,诗经三百首,湿地处处有。于是乎,湿地成了古人相亲相爱的浪漫之地和举办婚礼盛典的最佳场所。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秦风·蒹葭》)这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诗句,是对想见的思念之人,而又不得见的一种感怀!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周南・关雎》)这首诗比较朗朗上口,从古到今甚为流行。展现给我们的是这样一幅湿地美景:对对关雎轻快地吟唱着,栖息在河中的绿洲里,河边长满了参差不齐的荇菜,一位美丽贤良的少女正在采摘荇菜。这位在湿地边采摘荇菜的少女,使得谦谦君子魂牵梦绕,希望两人能成伴侣,共度美好时光。

“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彼泽之陂,有蒲与蕳。”(《陈风·泽陂》)这首诗中则描绘的是湿地背景下一位少女对心中美男子的彻夜难眠的爱恋。

在《国风·溱洧》中记述道,“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于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一开头“方涣涣兮”短短四个字就描绘出春天河水涌动的自然环境。少男与少女,手持兰草,相互凝视。姑娘说:去看看?小伙说:已去过。那请你再去陪陪我!洧河那边,少男少女,互相调笑戏谑,互赠芍药以定情。

让人甚为感念的是,在万里长江两岸的多情湿地上,洋溢着爱国诗人屈原的拳拳情怀。屈原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人氏。楚之国,泽之地,屈原写他忧国忧民的愁思,很多时候都和南国湿地亲密有加。他用水边的植物香草来装饰自己,比喻自己高洁的品格;要排解心中的忧愁时,也是“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屈原借家乡的湿地河流,借自己珍爱的花卉草木,表达他对故乡山水的挚爱,对楚国命运的忧虑。当屈原决定离开楚国,驾着马车向西边的不周山驶去,当前面已是一片光明之时,他却突然看到下面楚国的土地,清清的流水,馥郁的兰草,那里有他的民众,是他的故乡,于是,他将自己的生命托付于最纯洁的河流湿地……

河湟谷地的湿地生机勃勃

湿地如诗,而命运多舛。在笔者的记忆里,家乡人将河边的湿地叫做“水洼滩”,倒也符合湿地粗浅的定义。而相对于家乡历史上一穷二白的窘况,水洼滩倒成了家乡人为解决冷暖、就地取材的无奈选择。

家乡地处大西北的河湟谷地,春天的脚步儿总是姗姗来迟。大地解冻之时,就是沉睡的湿地梦醒之时。河滩里的蒲公英、车前草、苦苦菜长出嫩叶之时,就是孩子们欢呼雀跃的时刻。因为初冬时节,人们已经将芦苇擦着地皮收割得一干二尽,当做了过冬的柴禾。芦苇茬子里,还没有芦苇芽儿露出来,但人们知道,水底下的芦苇根已经蓄积了很多的养分,气温逐渐升高之时,芦笋时刻准备着破水而出。但令芦苇们没有想到的是,这些一米来长的芦苇根茎,成了嘴馋的我们觊觎已久的水中“甘蔗”。挖呀挖,掏呀掏,鲜嫩、洁白的芦苇根就这样被我们当成了解馋之物,全然想不到这是在杀鸡取卵,在戕害湿地丰腴之肌肤。

更为过分的是,初冬时节大地还没有封冻之时,村里人又会赶着牛车马车,先是在“水洼滩”里割刈芦苇,然后再挖掘湿地下面沉积很久的黑色的泥炭,大伙儿把这营生就做“挖渣筏”。芦苇秸秆可以当做柴火,夹杂着腐烂的植物根茎的泥炭晒干后可以替代煤炭架炉子、煨土炕……那些与泥炭血肉交融的芦苇、水曲柳、马莲等潜水植物被连根挖出,如森森白骨,令人惊骇!艰难的日子,就这样与湿地有了剪不断理还乱的瓜葛和依赖。殊不知,这样的行为,严重地破坏了河谷里本来就脆弱的湿地生态环境,成了我的童年记忆中难以愈合的伤疤。直到今天,每每来到湿地公园之时,心头的愧疚就会怦然而出,时时啮咬着自己的心。

面对高原上、河谷里的湿地,面对满目青翠、草木疯长的湿地风景,我还是要描绘一下与湿地同呼吸共命运的亲水植物——芦苇。

芦苇是多年水生或湿生的高大禾草,世界各地均有分布,是在湿地环境中生存的主要植物之一。而在我的眼里,这是一种寻常却不平凡的水生植物,它随风飘摇,却始终坚守着脚下的土地。它柔弱却坚韧,在岁月的轮回中默默营造着生命的家园。

它的根系深深扎根于沉积很厚的泥炭深处,汲取着湿地丰富的营养,从迎来第一缕春光之时,就一刻不停地开始了向上的生长。芦苇对自然环境的要求不高,只要有湿地,再恶劣的条件也能生长繁衍。从春天发芽到秋天扬絮,芦苇根茎能够窜出两三米。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对于性格倔强的物种——芦苇来说,这样的描述再贴切不过了。

在西宁湟水湿地公园,我看见了一丛丛的水生植物,和芦苇相伴而生。这种挺水植物叫千屈菜,以前在河湟谷地并不多见,据说是外来物种。千屈菜呈丛状分布,枝叶繁茂,姿态优雅。红缨子似的花朵依次盛开,一串串一簇簇,花枝招展,吸引很多的市民前来观赏、拍照。

在北山美丽园的湿地湖泊里,从外地引进的荷花、睡莲也在伸展枝叶、陆续开放,一下子打破了荷花类植物在高海拔地区不能生长的“禁区”。生机红绿清澄里,不待风来香满池。放眼望去,碧绿和粉白交相辉映,勾勒出一幅绚丽的荷花图景。市民和摄影爱好者纷至沓来,用眼睛捕捉昔日只有在江南一见的园林景色,用镜头定格娇美多姿的荷花神韵。

忽一日,居住在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的人们惊喜地发现,在威远新城迎宾大道以东,在昔日被人们称之为互助县“龙须沟”的毛斯沟一带,奇迹般地出现了一座沿河滩延伸的人工湿地——毛斯湖湿地景观区。人们奔走相告,纷纷前来浏览这里的湖光水色,度过一个又一个十分惬意的夏日。

笔者站在毛斯湖湿地景观区,举目远眺,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之下,巍巍祁连雪山拱卫在土乡的东北部,高楼大厦倒映在碧绿的湖水中,水鸟翔集,锦鳞游弋,杨柳依依,鲜花怒放,好一派和谐美丽新气象!

美,对于人而言,自然是赏心悦目、流连忘返。你瞧,那迎宾大道与天佑德大道交汇之处,就是闻名遐迩的青稞酒作坊,厂房俨然,美酒飘香。而毛斯湖景观区就是环绕在青稞酒之源的绿色飘带,微风吹过,令人陶醉……当醇香的酒曲从土族故土园悠然飘起,土乡人就会自然而然地来到毛斯湖湿地跳起“安召”,再展歌喉……

初夏时节,河湟谷地古鄯镇的娘娘山天池小微湿地生机勃勃。池塘里野鸭游弋、曲径旁花草繁茂,近处的湿地景观与远处的青山逶迤相映成趣。

“小微湿地利用现有的池塘、水渠、园林等建设,让市民感受城市湿地里的宁静生活。”朋友介绍说,小微湿地建设因地制宜、形式多样。有的对亲水植物品种增加、对岸边绿化补植,有的采用单元式拼接设计元素,将湿地与乡村景观紧密融合在一起,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

亭榭通幽、绿道环绕、人文氤氲、鸟语花香……湿地公园的美景让人惬意。如今,一个个在城市中散发自然魅力,生态环境优美,融生态保护、科普教育、文化展示、观光旅游等于一体的“城市绿芯”陆续建成,散发魅力。

湿地如诗,生活如歌。悠然栖居于“在河之洲”“诗意地栖息”,是人们自古以来的生存状态和真切向往。而今,站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与水波滟潋的湿地交汇处,发出这样的呼吁:依恋湿地、呵护湿地,共建诗意绵绵的美丽家园……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