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在松树沟感受威风锣鼓韵律

2024-04-16 09:08:29 来源:海东日报 点击:

党群阵地

垣壑交错

□文/张映录 图/李景鹏

这里是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与乐都区的分界岭,这里老鸦峡两壁陡峭,奇峰罗列,湟水河水流湍急,倾泻而下;这里也是民和进入西宁的重要通道,兰青铁路、109国道、民小公路、兰新高速等交通要道穿境而过。这里就是民和县松树乡。

松树乡因该地过去生长茂密的松树而得名。位于民和县境西南,乡政府驻地崖湾村,距县城13公里。东连川口镇,南接核桃庄乡,西和新民乡相连,西北与乐都区洪水镇接壤,北与北山乡为邻。境内主要有马家窑、马厂、唐汪、辛店等文化遗址35处,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亦有民和古八景之一“莲台夕照”。

诗情画意老鸦峡

曲径迂回两岸间,斜阳卸影鸟飞还。

云垂峭壁青千丈,风皱奔流绿一湾。

踏破丹梯崖作磴,凿开石锁路为关。

当年浪费五丁力,剑阁巉岩只一般。

这是清人钱茂才为老鸦峡而作的一首诗。

从松树乡杨家店村至乐都区鲁班亭之间一段悬崖峭壁的峡谷地段,叫老鸦峡。老鸦峡,本地方言称老哇峡(“老哇”藏语音译为“龙哇”,意为“沟峡”)。清杨应琚编纂《西宁府新志·卷五·地理·山川》中载:“南大山在县(乐都县)东南,过河六十里,山路崎岖陡峻,上下二十里,系赴皋兰县小径;北大山在县东五十里,系赴皋兰大路,较南大山路平。二山之间即老鸦峡。”

老鸦峡全长30余里,一峡口朝西,一峡口朝南,呈弓状。两面山势雄伟,悬崖峭壁,巉岩突兀,沟壑纵横。湟水穿其而过,时而奔腾咆哮,浪花飞溅,时而急流澎湃,漩涡涌动。这里自古为兰青道之咽喉,湟水河之要塞,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百年之前,老鸦峡无路可言,只有荆棘丛生、巨石横立的羊肠小道。这给长行其道的脚户客和当地行人带来了诸多不便,有时甚至会遇到意想不到的灾难。过去驮运盐、茶、布等东西的骡马商队经过这里快到大小鹦哥嘴时,需在几里外大声喊叫,静听对面有无回声,若有,就需在稍微宽些的地方等候避让,若无,方可小心翼翼地通过。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一人牵着驮货的骡子西行,另一人赶着毛驴东走,因为日落西山,双方急着赶路,忘了喊叫,当走到大鹦哥嘴时峡路相逢,进退两难,怎么办,人可以退让,但驴骡不会退避,两人想了一个时辰也没想出个相让的办法来。夜幕降临,寒风飕飕,饥肠辘辘,无奈之下,两人商议道:骡子的价格大且驮的东西多,毛驴价格小驮的东西少,于是,两人将毛驴作价后推下悬崖湟水中,然后行至碾伯县,将驴钱一人一半分担后,次日各奔东西。故事真实与否,尚不清楚,但可以反映出当时老鸦峡内的交通状况。

尤其是雨季雪天,这里行路真的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峡内大小鹦哥嘴处,巨石嶙峋,悬于山岩,猛然突出,挡住去路,常有山石滚下,砸死砸伤行人骡马,人畜坠入崖下河中酿成惨祸。

正因老鸦峡狭窄险峻,西汉大将赵充国自廉川古堡袭攻西望峡(老鸦峡)先零诸羌时,派奇兵轻装入峡,羌兵料知汉军绝不会进兵老鸦峡,故而未派兵在西峡口镇守,致使汉军在西峡口集兵万余,翌日晨,汉军袭攻,一夜便将先零诸羌击败。

清代乾隆时,碾伯县令徐志丙捐献俸禄开凿老鸦峡,但也只是通人马而已,车辆无法通过。民国时期亦在老鸦峡开凿过公路,但道路仍是狭窄,弯多不平,常有交通事故发生。解放前夕,马步芳运兵至兰州堵截解放军时,两辆军车行至老鸦峡大鹦哥嘴处,因道路垮塌,坠入悬崖绝壁,车毁人亡。

1949年青海解放,老鸦峡旧貌变新颜。随着109国道的开通,峡内湟水北岸行人车辆如梭穿行,昼夜不息;1959年,兰青铁路在此穿境而过,湟水南岸,山麓之下,隧道洞开,桥梁座座,火车如龙,汽笛长鸣;80年代中期,109国道拓宽整修,柏油大道宽展如砥,车水马龙;新世纪初,兰西高速公路在此通过,在峡南,高架桥一会儿单桥横跨于沟壑,一会儿双桥高低错落并行于山麓,一会儿桥梁无踪,山角突显隧道洞口,其内灯光通明,大小车辆呼啸出入,飞驰电掣;如今,青藏双线电气化铁路在峡内南北穿山而过,犹似蛟龙。

昔日空旷寂寞、山高路险、行人心惊肉跳、踟蹰跋涉的老鸦峡,眼下青山苍翠,湟水涌波,路似缎带,桥似彩虹,车如长龙,鸣笛如歌。这里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一幅浓墨重彩的山水画,奏响的是一曲曲令人心醉的交响乐。

威风锣鼓敲太平

松树乡湖拉海村的社火是在附近出了名的,而社火中的威风锣鼓在当地独树一帜。

湖拉海村位于民和县城西北15公里处,民小公路穿村而过,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村里曾出土汉代陶罐等文物。湖拉海,系土语,以“苦日阿海”翻译而成,意为“群山环抱之垣”。追溯该村村民的先祖来历,有汉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右将军赵充国率军屯田湟水中下游一带的军奴一说。也有南京朱玑巷人因耍社火装扮“马猴”,因奸臣谗言被明朝皇帝朱元璋以侮辱“马皇后”的莫须有之罪名,被贬至西部河湟戍守边疆一说,还有“经商谋生”等因素来至此地,后永居该地繁衍生息,传宗接代一说。先辈们不甘寂寞,辛勤劳作与文化娱乐结合起来,将中原先进文化与当地羌藏民族融合相处,在这里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民间文化,湖拉海村社火队的太平鼓舞演变为威风锣鼓便是其中之一。

湖拉海太平鼓舞由来已久,早年有一兰州人,为了生活,在湖拉海安家落户,他是个有心人,也有见识,便成为村里的文化能人,他倡议村民在过年时耍社火、玩太平鼓舞,尽管当时的太平鼓舞规模不大,但具有一定的威风和魅力。湖拉海太平鼓舞来源于兰州太平鼓,文史记载:“兰州太平鼓舞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素有‘天下第一鼓’之称,流传于兰州、永登、酒泉、张掖、靖远等地。”湖拉海人很早就是兰州太平鼓的传承人和见证者。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每逢年节,湖拉海村民聘请兰州的师傅言传身教太平鼓舞,给当地人民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

后来,湖拉海人也将兰州太平鼓称湖拉海太平鼓,先祖们按其所处地理形态、人文环境,重新命名,改为融入道、儒、佛等具有宗教文化的活动项目,成为他们最拿手的剧目。太平鼓呈圆筒形,鼓身高70厘米至75厘米,鼓面径长45厘米至50厘米,鼓重19公斤至22公斤,双面蒙牛皮,绘有二龙戏珠等图案,鼓带较长,可挎在肩上,便于击打,同时又可将鼓抛向任何一个方向。因其含有庆贺太平的美好寓意,是当地人民最喜爱的表演形式之一。

据湖拉海一位老者介绍,兰州太平鼓是一种战鼓,相传明朝徐达元帅攻打兰州城时用过。明初,北元势力在明军攻克兰州后依旧非常强大,北元大将王保保围攻了兰州。之后,明朝大将徐达为统一河山奉命西征,却久攻不克兰州,于是走访民间并受启发于兰州当地百姓用来挑水的水桶,从而创造了三尺长鼓。当时徐达让士兵们将兵器藏在长鼓中并且乔装打扮成一支社火队混入城中,从而一举攻开城门。百姓欢欣鼓舞,并且赞美此鼓为“太平鼓”,太平鼓因此名声大噪,留下“太平年求太平事,太平人打太平鼓”,横批“太平盛世”的对联。

湖拉海太平鼓的打鼓者形成两排队列进场,然后两排套串打锣、镲配合,领队前面拿大刀指挥,穿战袍,然后四队并列打,再后四队并列下场。打鼓手都是学过武艺的武把子,在打鼓时还起到维持会场秩序的作用。以兰州太平鼓为原型的湖拉海太平鼓是一种具有浓郁西北风情的汉族鼓舞,含有庆贺太平的美好寓意,湖拉海太平鼓舞以群舞为主,有“大轿迎宾”“黄河儿女”“擂台比武”等多种表演形式。鼓队有24人至48人,多的达到108人。鼓手在领队的号令下击锣伴奏,队形不断变换,一会儿是“两军对垒”“金龙交尾”“双重突围”,一会儿是“车轮旋战”“跳打”“蹲打”“翻身打”等等。太平鼓经过几代民间艺人和艺术工作者的编排、加工和完善,逐渐形成了“低鼓”“中鼓”“高鼓”三种基本打法,在此基础上糅进戏剧架子功技法和武术技法,加强节奏的变化,单一的太平鼓击鼓节奏衍出轻、重、缓、急的不同打法,队形变化也更加流畅。

上世纪九十年代,民和县镁厂在鼎盛时期,每年正月都要组织职工开展文艺活动,于是镁厂的一部分东北汉子组织起了威风锣鼓舞。那时候,由于锣鼓队是本厂的职工装扮表演,演员实力极其雄厚,演出效果较好,参演人数达200余人,社会影响力较大。2000年,湖拉海村聘请民和镁厂的职工为教练教鼓舞,借此时机,将威风锣鼓舞技艺全部传给湖拉海人民。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大力提倡“文化自信”,文化部门也对传统文化特别重视,湖拉海威风锣鼓舞也重新排练起来,并且有了很大的提高。2023年2月3日(农历正月十三),民和县春节社火汇演中,首个上演的就是湖拉海威风锣鼓舞。一个个锣鼓队员精神饱满,意气风发,有序配合,每一个鼓点铿锵有力,每一声呐喊振奋人心,击出了新时代一往无前、踔厉奋进的昂扬豪情。

湖拉海村樱桃香

俗话说:“樱桃好吃树难栽。”地处内陆的河湟谷地,自然条件并不适应樱桃生长,但家住松树乡湖拉海村的钟有福,却凭借着《土中生万物》一书在当地栽植出了个大、色亮、味美的大果樱桃,带领乡亲们走上了一条致富之路。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西北农林大学毕业的钟有福早在2005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读到《土中生万物》这本书,忽发奇想,激起了种植樱桃的念头。恰好他家有一个0.6公顷的大园地,正好可以栽培樱桃树。于是,说干就干,他按照书中介绍的樱桃种植的相关知识,一边看书一边实践,凭着大学所学的知识,像照顾小孩子一样栽培每一棵樱桃树。那年,钟有福从乐都按每棵80元的价格购买了70多棵樱桃树开始试种。

一年下来,70多棵樱桃树成活了,这极大地激发了钟有福的兴趣。以后逐年扩大种植面积。到2022年,他的樱桃园已经初具规模,樱桃树有560多棵,十亩的樱桃园一到夏季郁郁葱葱、绿油油一片。谈起樱桃收入,钟有福兴奋地说:“满园地的樱桃全部结果,收入相当可观,最少有二万斤樱桃,除去成本,每年有二十万元的收入。”

据了解,樱桃含有丰富的营养元素,长期食用可以提高免疫力,颇受消费者青睐。而青海地区昼夜温差大、光照时间长,因此出产的樱桃比其他地方的个更大,含糖量也更高。

每到秋季,樱桃园里果实累累。为了防治病虫害,钟有福随时观察每一株樱桃树,及时施肥、喷药。为了防止鸟儿吃樱桃,他还在园地拉了一张大网。

如今,钟有福已成了湖拉海村有名的樱桃种植专家,他的樱桃栽培不仅给自己增加了收入,且带动了全村的收入,为乡村振兴作出了贡献。在他的带动下,湖拉海村正在把樱桃种植作为农民增收的一大特色产业进行推广。目前,全村120户村民已栽植樱桃树苗26.6公顷,按目前市场价每斤20元计算,亩均经济效益可达4万余元。

另外,钟有福种樱桃不但带动了本村乡亲,巴州、核桃庄等周边乡镇的村民也来这里取经,为本地樱桃这一支柱产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