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老百姓的事再难也要干好

2019-01-17 10:39:04 来源:海东日报 点击:
□时报记者 王桂萍 通讯员 王进

有人问他:“你这么拼命工作是为了什么?”他回答,既然组织上派下来从事精准扶贫工作,那就要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为上拉干村做些实实在在的事。只要能帮群众脱贫,为乡亲们做点实事,就是吃再多的苦、受再多的累也心甘情愿……”从省国家安全厅被选派到化隆县巴燕镇上拉干村任“第一书记”的付勇杰常常这样回答别人的问题。

从巴燕镇向南行走2公里左右就到了上拉干村,平坦的硬化路通向了村里的每家每户,宽敞明亮的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大楼格外耀眼;鲜艳的五星红旗在村上高高飘扬;射箭场上人头攒动,呼喊声此起彼伏……越来越美好的生活展现在每个人的脸上,这一切都是精准扶贫政策带来的变化,是“第一书记”及驻村工作队深入基层一心为民结出的硕果。


改变村貌从支部抓起

“帮钱帮物,不如建个好支部。”付勇杰自从到上拉干村工作后,便利用“固定党日”组织全村党员、村干部学习,以系列讲话精神武装全体党员头脑,着力解决农村基层党员在思想、组织、作风、纪律等方面的问题。并狠抓支部建设,结合开展的第二个“支部建设年”活动,高度重视,积极行动,结合实际,科学谋划,选准党建品牌创建主题,精心设计活动载体,创新方式,在上拉干村打造了“带头抓组织、带动创特色、带领抓经济、带富促发展”的“四带”党建品牌创建活动,不断激发基层党组织活力,全力助推乡村振兴战略。

如今,农村党员存在“年老的多、年轻的少”“文化低的多、文化高的少”“没特长的人多、有技能的人少” “在致富上自己单干的多、依靠党组织的少”的四多四少现状。针对这个情况付勇杰把农村技术带头人、种田能手、脱贫致富典型等先进青年做为培养对象,向党组织输送新鲜血液。并呕心沥血根据自己抓党支部工作的实际,撰写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巴燕镇上拉干村党支部工作的意见》的调研报告,这为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抓支部工作时他认真对村里的党建基础、精准扶贫、贫困户档案资料进行归类整理,通过分项装订、分类归档、年终组卷,让党建工作“软实力”明显提升。付勇杰日复一日的辛苦工作得到了县、镇领导和群众的认可,化隆县几次组织各级干部到上拉干村取经观摩,这使付勇杰从中感受到了压力和动力。


老百姓的事无小事

上拉干村是化隆县的重点贫困村,人均耕地不足0.2亩,村民的收入主要以种植和务工为主。

第一天入户走访,部分村民向这位新上任的“第一书记”投来了疑惑的眼光。大家都说:“一个省上来的干部,家不在这儿,不可能在农村安下心工作,还能帮助咱村解决什么实际问题。”但是付勇杰听到这话只是笑脸而对,依然坚持同村“两委”班子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工作,主动与精准识别出的28户贫困户联络感情,交流信息,有针对性、差异化地为他们落实具体帮扶措施。久而久之,村民们开始不时给他打电话,向他反映情况,让他解决困难。

村民反映的问题大多都比较重复啰嗦,付勇杰耐心倾听着,仔细地记录着每一件事,详细为大家解答。靠着这份干劲、韧劲和执着,村民的难心事、烦心事都愿意给这位“第一书记”倾诉。在驻村之初,付勇杰得知村里有一位老红军的儿子过着很贫困的生活,他立马动身前往了解情况。70岁的王孔章属建档立卡贫困户,作为流落民间的红军后代,王孔章在上拉干村无亲无故,凭自己勤劳的双手劳作农活,生活倒也衣食无忧。不幸的是几年前的一场车祸让他成了残疾人,失去了劳动能力。其老伴李桂兰一直患有心脏病、头痛病,王孔章与老伴李桂兰的生活来源主要依靠种地和政府救助。

了解了老红军的后代家庭情况如此贫困后,作为“第一书记”的付勇杰立即着手写出了一篇名为《一位流落化隆县农村西路军红军老战士的悲欢离合》的文章,希望社会各界和各级政府多关心、帮助这些在乡的西路红军老战士的后代,助力他们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付勇杰自己也把王孔章当作是自己的亲人每天照顾着。“老百姓的事再难也要干好!”付勇杰说。


改善村庄环境是心愿

初来乍到,人地生疏。为了做到尽快转换角色,熟悉工作环境,付勇杰与工作队员一道扑下身子从实践中学、放下架子从群众中学、静下心来跟身边同志学,做到多交流、勤沟通。作为“第一书记”,他带头热心接待来访群众,耐心倾听他们的诉求,认真分析群众困难,真情化解群众纠纷,察实情,做实事,求实效,对待群众感情明显增强,有效促进了作风转变。他时刻牢记工作职责,认真学习,熟悉村情,努力工作,增压加责,充分发挥了“第一书记”的尖兵作用。他对贫困群众从不嫌弃,常拉家常,不断增进了与群众的距离,已被群众当成了家庭的一员。

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上拉干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崭新宽敞的村委会大楼、射箭场,一栋栋漂亮的民居整齐排列,清一色灰顶白色的围墙……然而,美中不足的是,村上少了一些绿意,一个美丽的乡村怎能没有良好的植被呢?为倡导健康、文明、绿色、环保的生态理念,经过商议后,他积极向巴燕镇党委、政府以及镇林业站请求,经镇领导出面协调,争取到了总投资43万元的村道绿化项目,在他的带领下,经过全村群众3天的努力苦干,共在村上栽植青海云杉1442株、祁连圆柏70株紫丁香476株、榆叶梅476株,通过参加植树造林活动,既让大家具体参与了劳动,懂得了在以后的生活中爱护自己劳动成果的道理,也增进了全村汉、回、藏三个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更为“美丽乡村”的生态文明建设、助力精准扶贫贡献出了自己应有的一份力量。村子变得美丽了,个人的主人翁精神油然而生。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