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刀尖上”的非遗表演引万人闹新春

2019-02-14 09:05:45 来源:海东日报 点击:

“下火海”

演绎者在做表演前的准备

演绎者赤脚“上刀山”

现场助阵的纳顿表演

36把真刀组成的“刀山”

演绎者到达“刀山”顶后向观众展示完好无损的脚

时报实习记者 严琳玉 邓婷 摄影报道

民和县西沟乡麻地沟村的“刀山会”声名远扬,但支撑麻地沟“刀山会”的则是被称为“中国古老戏剧的活化石”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目莲宝卷》。此宝卷的最后一卷就是在“刀山”上演绎的,由于宝卷被毁,技艺失传,“上刀山”已有70余年不曾上演。到底“刀山”怎么上?火海怎么下?烧红的犁头怎么踩?

2月12日,在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川垣新区市民健身广场举办的“青海年·醉海东·民和民乐闹新春”之“上刀山·下火海”活动,揭开了“上刀山·下火海”这项传奇技艺的面纱,超万名省内外游客,观赏了这一“刀尖上”上的非遗项目表演。

中午时分,已有市民前往健身广场,为的是能抢占有利位置,亲眼目睹这一传奇技艺。表演尚未开始,广场周围已被堵得水泄不通,人群摩肩接踵,有的人踮起脚,有的人伸长脖子,有的人四处张望寻找技艺表演者的身影,生怕错过一个小细节。

据了解,此次表演中的“刀山”高为15.7米,共有36把刀,为了增加“上刀山”的难度,其中有三阶是由交叉大刀组成。在一片锣鼓声中,表演者一切准备就绪,观众屏息凝视。只见表演者手抓钢刀,脚踩刀刃,踩着稳健的步伐向上攀登,每踩一步,观众的心都要随之紧张一下,而表演者却始终镇定自若。攀上顶峰,爬到顶部,又很有节奏地平稳“下山”,观众们用热烈的掌声向表演者致敬。还未等观众平复紧张的心情,表演者已抬起脚向现场观众展示,果真毫无损伤。

据民和县文化艺术馆馆长吕晓明介绍,《目莲宝卷》第十卷《刀山地狱》主要以刘氏妇人在阳间心存恶念,惩罚上刀山,打进地狱受苦,其子目莲出家得道后,受佛祖的派遣,到地狱救母为主线展开的。现该项技艺在麻地沟的传承人已去世,当天前来表演的是云南省的继承人。“现在‘上刀山’也成为了一项惊险、刺激、神秘的消灾祈福仪式,祈求风调雨顺、四季平安。”吕晓明说,为使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能继续传承,下一步想组织当地人去云南学习。

“上刀山”表演结束后,大家纷纷上前检验道具的真假。有用纸片试验的,也有用塑料绳去试验的,观众拿去的试验品没有一个能躲过被刀刃割裂的命运,市民陈先生赞叹道:“刀很锋利,确实是真功夫,麻地沟的刀山,三十年的传言,今天终于看到了。”

结束了下午“上刀山”的表演,群众不愿散去,期待着晚上“下火海”的壮观景象。场地中堆放的干柴“火海”是由3500斤木柴浇上汽油燃烧制成,选择在晚上进行“下火海”表演,是因为红碳火在晚上看得更明显。

晚上,熊熊的烈火在广场一角燃烧着,记者离碳火三米远都能感觉到火焰的灼热,一旁的工作人员再三强调,让围观的人退后,避免表演时被溅起的火星烫伤。一位同行的演艺者从旺火中取下被烧得赤红的铁犁,表演者接过犁头后,光着脚掌猛地踩在犁头上,现场游客发出阵阵惊叫声。踩完犁头,脚掌依旧安然无恙,目睹这一切的人们感到十分惊奇,纷纷感叹道太神奇了。

随后,火塘里的木柴燃尽,表演者用工具将火炭均匀摊开,形成一片“火海”。三位表演者站在火塘前,目视前方,依次光脚跃进火海,飞驰而过,表演者仿佛消失在了腾起的烟雾中,很快冲出了火海,此时,观众的掌声、欢呼声此起彼伏,在广场上空回荡。

看过了整场视觉盛宴后,市民范女士惊叹道:“踩着锋利的刀梯向上攀行,又从烧红的铁犁上划过,跃过火塘,一双赤脚却毫发无损。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相信这是真的。”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