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优秀民俗文化凝聚百姓“精气神”

2019-03-09 06:01:39 来源:海东日报 点击:
□时报记者 周晓华 颜金梅 摄影报道

河湟谷地民间文化丰富多彩,一个个民间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一朵朵色彩奇异的艺术瑰宝,构成了多姿多彩的河湟民间文化。而社火,就是其中不可分割的部分。

乐都区高庙社火有200多年的历史,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地方特色鲜明,其中,“高跷、亭子、小唱”堪称“三绝”。经过200余年的融合、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魅力。

鼓乐奏响时代强音

记者在河湟新区站前广场看到,一支由乐都区城管局和农牧局组成的太平鼓队,冒着严寒,将精彩的表演绽放在舞台上。那铿锵激越的隆隆鼓声,敲出了乐都各族儿女的坚硬铁骨,战无不胜的豪迈抒情! 那粗犷热烈的击鼓英姿,舞出了乐都各族儿女的蓬勃豪气和所向披靡的威武雄风!

场内乐都区百面太平鼓发出震天的声响,幻化成一个蔚为壮观的鼓阵。鼓鸣盛世,宏大的礼乐奏响,如潮的鼓声,精彩表演,用铿锵的鼓乐奏响了新时代的强音,展现了海东各族儿女踏上新征程的风采,也敲响了我们每一个人的梦想。表达了乐都人伴随着时代的步履,走进新时代。

老传统秀出新艺术

高高的亭台、别致的妆容、色彩艳丽的服饰……伴随着阵阵锣鼓声,由15名儿童扮演的亭子队精彩亮相。

一架架“亭子”像火树银花,流光溢彩,小俊男、小靓女们浓妆艳抹,衣着华丽,或凤冠霞帔,或金盔铁甲,或潇洒英俊,或窈窕妩媚,浑身散发着珠光宝气。每架亭子代表不同的故事,以戏曲或传说人物为主,由5至8岁小孩穿上剧中人物的服装,手拿道具兵器,托绑在亭杆上。

古今闻名的乐都亭子表演是社火艺术中的奇葩,独树一帜。亭子由来已久,这种民间艺术活动是我省农村中人民群众闹春演社火时一种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形式。亭子的“小身子”一般都由5至12岁的儿童来装扮,他们被固定在铁制的树形上,看上去非常惊险。他们或躺在花瓣上,或立于羊角上,或站在刀尖上,或趴云卧雾,或跨鹤骑马,个个超凡脱俗,酷似天仙。

有的小演员双臂摆动,似在行走;有的高悬虚空,若荡秋千;那趴云卧雾者像款款飞翔;那跨鹤骑马者如游览胜景,高而雅,玄而妙,惊而险,奇而巧,怪而异,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有致,神奇含韵。

高跷艺术精彩亮相

少时逢年节,高跷过街头。人在空中走,宛如神仙游。凌空走来的高跷让现场观众叹为观止。

高跷是我国古代“百戏”中的一种,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高跷有“文高跷”和“武高跷”之分,“文高跷”以踩、扭来表现人物情节为主,“武高跷”除踩、扭外,还有特技表演。

高跷艺术吸引观众的三大要素是木跷之高、服装道具之得体和脸谱化妆之到位。所以高庙高跷除了具备木跷高、服装道具全之外,还有一批较高水平的脸谱化妆艺人。

高跷一般是由两根笔直的松木椽子制成,紧韧轻巧,一般高7至8尺,最高的达1.2丈。高跷表演人员装扮成戏剧和历史故事中的人物形象,配秦剧服装及道具。精彩的表演深深震撼了现场观众,让大家再次感受到了高跷表演的艺术魅力!

小矮跷跳出大欢乐

今日观矮跷,表演赛活猴。

踏着欢庆的鼓点,乐都区高庙镇郎家、老鸦村的矮跷表演队呈现在观众眼前。

演出现场,乐都区高庙镇老鸦村社火表演队的矮跷表演吸引了市民的眼球。这支队伍中所扮演的人物,既有披红挂绿的大姑娘,也有戴纱帽的县官,个个朴实憨厚、滑稽可爱。

乐都区高庙社火有200多年的历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地方特色鲜明,其中,“高跷、亭子、小唱”堪称“三绝”。矮跷是一种载歌载舞的传统民俗舞蹈。跷高3尺左右,由于矮跷踩着轻便、灵巧,表演者重于跳跃、舞蹈或表演一些技巧动作,因为跷子矮而比较灵活,演员们常常表演一些喜剧。“我是第一次看到矮跷表演,这个矮跷表演得太好了,让人觉得特别喜庆。”正在观看社火的市民王春兰深有感触地说。

舞起矮跷,众人齐跃,象征着高庙人民在党的各项惠农政策沐浴下勤劳致富,喜庆宽裕、文明、和谐、稳定的幸福生活。表达了老鸦村人民积极向上,勇往直前,为早日奔向小康社会而欢快跳跃的情感。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