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只有团结 才能好好发展

2019-03-12 09:10:19 来源:——海东市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报道之九 点击:
时报记者 李玉娇 通讯员 王学超

回族阿爸的牛羊肉杂碎香飘四溢,撒拉艳姑的循化大辣椒惹人垂涎,藏族姑娘的牦牛酸奶醇香味美,汉族大叔的茶楼里人气爆棚……

这个春节,海东市平安区平安驿“袁家村·河湟印象”景区里人头攒动,各民族多彩的餐饮、服饰、建筑等文化在这里集中展示,民族团结一家亲之花竞相绽放。

相互尊重和睦经营

沿着景区的青石板路漫步,很快就能看到小吃一条街。牛羊杂碎汤、青稞面搓鱼儿、韭盒儿、搅团、破布衫、醪糟、甜醅儿、锅榻、蒸月饼、狗浇尿、酿皮儿、筏子肉团……这些耳熟能详的美味佳肴,凝聚了各族群众的生活智慧,传承了百年的饮食文化,让游客食欲大增,欲罢不能。


牛羊杂碎汤受欢迎

清真美食区里,马师傅的杂碎店干净卫生,整洁而亮堂,煮好的牛头肉和下水摆放在案头上,白里透黄,肉嫩鲜美,做出来的杂碎汤味道绝美,辣味十足,大家吃得满头大汗,赞不绝口。另一侧,马东措毛与丈夫在店里忙前忙后,他们经营着一家制作“狗浇尿”的小店,口味地道,也很受游客欢迎。美食街东侧,魏春莲、侯占花姐妹俩一大早便开始搓“麻食”。她们是平安本地人,之前一直都在务农。如今,两人在袁家村里开了一家麻食店,这种手工面食全靠手工完成,所以口感很好。姐妹俩的店,也是小吃街上的“明星店铺”。

据介绍,平安驿“袁家村·河湟印象”景区里,现有清真小吃31种,非清真小吃40种。农家院商户17家,有撒拉族院落、藏式院落、土族院落、回族院落、汉族院落,特色牛头宴、柴火鸡、乡村驴肉等,其中少数民族院落以经营当地民族特色菜为主,作坊类商户13类共13家。清真餐饮和食品店主要分布在袁家村的西侧,东侧为具有地方特色的大众小吃区。


茶楼里的河湟记忆让游客沉醉

这里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民族团结工作做得好与坏,直接关系到景区的长远发展。在清真小吃一条街有回族经营户27家,从业人员80余人。为了方便袁家村回族经营户“礼拜”的需求,景区专门投资修建了穆斯林文化馆,占地面积约210平方米,穆斯林文化馆可同时容纳20余名回族同胞做礼拜,方便了穆斯林信教经营户和穆斯林游客。

“尽管我们每个店铺制作的是不同的美食,服务于不同群体、不同口味的游客,但在这里,我们就像兄弟姐妹,谁的店里有困难,谁的店里需要人手照看,大家不论民族,不分彼此,都第一时间来帮忙,所以整条美食街的氛围也是其乐融融。”魏春莲说。

只有团结,才能好好发展。2018年国庆节期间,景区接纳游客流量日均3万人次,创下了迎接游客23万人次的记录;今年春节,景区再次刷新客流量纪录,长假期间游客突破43万人次,收入近千万元;目前已有110家商户投入运营。

民族风情建筑成让游客流连忘返

互帮互助书写大爱

景区里有一对回族员工夫妇,男的叫马元才。去年7月,他的妻子在医院顺利诞下了四胞胎。

罕见的四胞胎降临,给这个普通家庭带来欢乐的同时,也给这对年轻的夫妇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四个孩子的奶粉钱怎么办?急需的生活费从哪里来?一连串的问题让这对年轻夫妻慌了神。

在得知这一情况后,景区负责人号召全体员工及经营户第一时间向这对回族夫妇伸出了援助之手。大家踊跃捐助,即使是素未谋面的汉族、藏族、土族、蒙古族经营户,知晓此事后也在第一时间主动捐款,帮这对夫妻渡过难关。不到一天捐款就达到了7.1万元。这笔钱,如及时雨一般,为这个四胞胎的家庭解决了燃眉之急。

为了报答各族兄弟姐妹和社会人士的无私帮助,马元才夫妇在给四个孩子取名时,分别将“飞、希、晗、琦”四个字用到四个孩子的名字中。马元才说:“这是非常稀罕,非常珍惜的意思。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个多民族大家庭的温暖,作为其中一员我也感到非常幸福。”


商户们互帮互助准备食材

只有团结,才能好好发展,只有团结,才能形成同心同德、无坚不摧的力量。

今年,景区经营户“老妈妈”搅团店店主的儿媳申晓霞怀孕早产,产妇妊娠高血压引发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母子二人生命危在旦夕。这一回,上次受他人帮助的马元才又成了第一个积极捐款的人。在自己抚养四个婴儿经济拮据的情况下,他向申晓霞捐款500元。此次募捐共筹得善款善款2.2万余元。

据景区负责人介绍,目前景区共有经营商户110家(包括硒岛生态园),从业人员600余人,少数民族近百人。自开始运营以来,景区管理部门承着“民族大融合、民族大团结”的思想和经营理念,从每周一次的商户大会到每晚开班的夜校,景区都会组织袁家村经营户开展以“唱响民族团结主旋律”为主题的各类学习。同时,通过举办“民族团结一家亲”文艺演出、“民族团结书法摄影绘画”比赛、“民族团结书籍大家读”等活动,让各民族群众相互增进了解、相互欣赏、相互学习,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

多彩文化交相辉映

按照项目规划,平安驿“袁家村·河湟印象”景区以富硒科技文化产业为依托,计划打造以生态、文化、旅游、休闲、养生、度假为一体,具有河湟文化风貌的综合服务展示区。景区分乡愁民俗、乡野民居、汽车驿站、富硒科技、乡野田园五大板块。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河湟文化,特别是青海民俗、特色美食的展示地。

“感觉这里就是一个浓缩版的河湟文化民俗博物馆,在这里游客不仅可以聆听到美妙动听的花儿演唱,观看土族轮子秋、土族婚礼、传统社火、皮影戏等特色民族演艺,还能观赏到牛角弓、牛羊毛口袋等古老传统手工艺的制作过程。当然,也少不了河湟剪纸、撒拉族刺绣、化隆回绣、互助盘绣、彩绘等传统艺术品的展现,通过这些民族古色古香的传统建筑、传统美食、老工艺、老艺术、老活动等,让我真正体味到了渐渐远去的风土民情和河湟记忆。”省城游客陈文玲说。


舞龙耍狮共同迎新春

民族团结万事兴,春风化吉万物生。为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共同繁荣发展,2018年,景区在平安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实施以大企业带动乡(村)集体经济“破零”工程,2镇4乡24个行政村的780万资金入资到平安驿·袁家村项目,每年将有一万余名藏、回、汉族群众在这里获得固定收益,带动了石灰窑、巴藏沟、小峡、洪水泉、沙沟、三合镇(乡)的24个少数民族村一万余人脱贫致富,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维护了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

今年春节期间,平安镇张家寨村派出300余人的社火队伍在平安驿广场进行精彩演出;秧歌、藏舞、花儿等表演轮番上场,各民族团结进步的和谐之歌,在广场上空久久回荡。

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一幅幅各民族和睦相处、亲密无间的民族团结画卷在这里缓缓铺开。创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共荣的社会条件,这才是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新境界。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