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道帏干部群众绘就的三幅“画”

2019-06-18 09:45:52 来源:海东日报 点击:
时报记者 胡生敏 王桂萍 摄影报道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昔日陶渊明笔下如梦如幻的桃花源,如今却成为星罗棋布于河湟大地的真实田园,旖旎风情,随处可见。

地处黄河岸边的海东市循化县素有高原“西双版纳”之称,良好的地理环境,不但在这里造就了肥沃的农田,也孕育出了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村寨,道帏藏族乡就是特色村庄之一。

道帏,意为石头帐篷。因该地宁巴村的河滩里有一形如帐篷的巨石而得名。道帏乡位于循化县东南部,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聚居的乡镇,下辖27个行政村,其中23个藏族村,3个撒拉族村,1个汉族村。藏族、撒拉族、回族和汉族同胞世代为邻,和睦相处。

记者来这里看到,优美的环境、欢乐祥和的生活氛围,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崇德向善蔚然成风……好似一幅幅靓丽跳跃的画卷!


多什则村美景

团结友爱之“画”

“我们乡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的乡,不管是撒拉族,还是汉族和藏族,各民族之间没有隔阂,没有矛盾,大家和睦相处。”道帏乡副书记才让太说。

循化县一直流传着一句俗语:“先有起台堡,后有循化城。”这样的民间俗语足以说明起台堡在循化县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起台堡村也是道帏乡唯一的一个汉族村。

当问起这个村落时,道帏乡的各族群众都会说:“那是我们道帏的保护村,我们决不能让这个村落从这里消失。”近年来,道帏乡强化宣传,巩固民族团结,挖掘团结典型,提高民族素质,构建了和谐的道帏。

现如今,道帏乡的撒拉族、汉族群众都会说藏语,语言沟通上没有了障碍,民族之间的交流交融更加通畅。同时,各民族之间充分尊重宗教信仰和民族习惯,藏族过“新年”,撒拉族、汉族到藏族家里串门“拜年”,撒拉族过“古尔邦节”,藏族到撒拉族家里道贺,建立了你来我往的传统友谊。

许乎,藏语译音,意思是亲如兄弟般的朋友关系。在循化的语境里,特指藏族和撒拉族之间世代传承的一种族际友谊与跨族交往关系,是维系藏族和撒拉族之间几百年友好关系的一座看不见的精神桥梁。在道帏乡,家家都有许乎朋友。

今年4月28日22:30分左右,道帏乡铁尕楞村一农户家中因用火不慎发生火灾。火灾发生后,乡党委、政府迅速组织人员赶赴现场开展救援工作,县公安局、消防队等有关部门也及时组织人员赶赴现场参与救援。

道帏乡贺塘、俄家两个撒拉族村在村党支部的倡议下,自发组织开展“给铁尕楞受灾村民”捐款活动,群众本着“自愿参与,不计钱数,重在爱心”的原则,积极响应,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真谛,传递各民族之间团结、互助、友爱的浓浓深情。

神奇的大力加山用皑皑白雪化作涓涓细流,滋润着这里的一切,而道帏乡团结、和谐、温暖的气氛始终笼罩着这里的各族人民。


文化墙

清新环境之“画”

盛夏时节,走进道帏乡俄家村,人流、车流川流不息,房前屋后、道路沿线,群众正忙着捡拾垃圾、打扫卫生,到处是一片繁忙景象……经过几天埋头苦干,村里的环境旧貌换新颜。

“真的很美,像画一样。”“空气里有甜味,恬静清新。”“农村就应该这样,真像记忆中的老家……”记者们被眼前的景象陶醉了。

在接下来的采访中,从众多村民和干部的口中,更让记者感受到这“乡村记忆”的深意。

俄家村原本不美。这个普通村落曾和众多的贫困村庄一样,闭塞、贫穷,青年外出、孩子留守、老人无依,“小河塞满了垃圾”。

“以前,不光基础设施差,村卫生环境也差,道路泥泞、脏乱不堪,村路两边随处可见白色垃圾,房前屋后散乱地堆放着秸秆杂物。”村主任韩尕主麻介绍,这几年经过政府的扶持和治理,现在村庄开始变靓了,乡村环境变美了,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

近年来,道帏乡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抓好产业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同时,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强道路环境提升、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运等工作,着力建设美丽乡村。

在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道帏乡以党支部为核心,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积极组织镇、村干部、群众合力攻坚,乡镇村主要领导成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第一责任人。责任落实,目标明确,改善、优化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大家凝心聚力齐上阵,全面提升群众的生活质量。

截至目前,该乡各行政村将环境整治纳入村规民约,建全了全乡各行政村保洁员制度,配发了共计80余万元的环卫基础设施和清洁设备;建立了13.5万元的人居环境整治基金,完善了奖惩机制;27个行政村共累计发动群众1100人(次),清运乡村垃圾,疏通河道,出动垃圾清理车辆60辆(次)。共清理垃圾点120余处,清运垃圾48吨,清理疏通河道26公里,打捞漂浮物1.2吨,清理公路障碍物20余处。

如今,在道帏乡的乡村公路边上看不到垃圾,巷道里的柴堆、粪堆、垃圾堆、杂物堆消失了;违章建筑被拆除了,巷道变平坦了、变宽了、变靓了……


拆除破旧危房

移风易俗之“画”

一路向道帏乡政府前行,水泥路笔直平坦,一面面图文并茂、赏心悦目的文化墙,成为一道独具特色的文化景观。村容村貌大变样的同时,当地的村风民风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以前村里人结婚讲排场、好攀比,自从推行移风易俗,经过宣传引导,这些陈规陋习不断被破除,拒绝大操大办渐渐成为风气。”才让太说。近年来,道帏乡倡导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不断提升乡风文明和秀美乡村整体建设水平,不仅美了“面子”,还赢了“里子”。

去年,道帏乡三木仓村的斗合拉加与文都乡抽子村一户人家联姻,两家都家境殷实,原本打算在循化宾馆为子女举办一个风风光光的婚礼,宴请各方亲朋好友。婚礼前,斗合拉加主动到乡移风易俗领导小组办公室请示备案,乡党委政府领导向他讲解了关于移风易俗的重要意义,要他带头示范,在老家举办最传统、最节俭的婚宴。同时,乡党委书记旦斗才让亲自前往文都乡抽子村女方家里讲政策、做工作。最终斗合拉加积极配合移风易俗政策,遵守村规民约,和亲家商量后,决定简办婚事。双方签订道帏乡移风易俗红白喜庆事宜承诺书,取消准备开办的酒席,并一一通知原本计划宴请的亲朋好友,改请双方家族亲戚60余人,在本村老家成功举办了既不失传统习俗又节俭朴素的婚宴。

如今,在道帏乡,“移风易俗好,红事白事花费少”的理念走进了千家万户,乡村文明新风犹如阵阵清风,吹拂在道帏乡大地。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道帏乡积极开展“五星级文明户”“民族团结进步先进村”“八进村社”“好媳妇、好婆婆”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创评活动,在全乡营造了人人争创“五星”,人人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新风尚。

“以前想着我们农民哪有那么多讲究,都不怎么注重农村卫生,现在村里制定了环境保护整治的村规民约,开展卫生检查评比,大家都怕卫生搞不好没面子,都自觉打扫,不再乱扔乱放垃圾了。”谈到村里卫生情况的变化,俄家村村民韩奇珍感叹道。

如今,“村在林中,院在绿中,人在画中”是道帏乡许多村舍的真实写照,村民的生活环境和精神风貌都令人耳目一新,村内容貌整洁、环境优美。一幅幅新农村的画卷正从容展开,一股股崇尚文明的新风尚涤荡乡村,温馨人心。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