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一针一线” 迈向国际

2019-06-21 11:35:14 来源:海东日报 点击:
时报记者 胡生敏 摄影报道

“互助盘绣”“古驿平安绣”“撒拉族刺绣”……这些分散隐藏在海东市的民族工艺品在青洽会上集中“火”了。

在第二十届中国·青海绿色发展投资贸易洽谈会上,展示各具特色民族手工艺品的展位让人眼前一亮。原本是各族人民生活中流行的饰品、用品,走出“深闺”上展会后,成为更多消费者喜欢的装饰品、收藏品,也因其精美的艺术性,进入海内外客商的眼界。


向客商介绍团扇系列

非遗精品展馆争艳

一根细针、一根长线、一块素布,在一双亮眼、一双巧手、一颗灵心的指引下巧妙结合,最后成为一件精美的作品,这便是刺绣艺术。而在海东展馆里,这些色彩丰富、针法细腻的绣品,向大家展示着河湟艺术强大的生命力。

记者在现场看到,一个个身怀绝技的女性民间手工艺大师指尖灵动,灵巧的双手上下翻飞,一幅幅精美的刺绣、手工编织、麦秆画、石头画等跃然而出,引来围观群众的阵阵掌声。

“以前,小麦秸秆都是用来烧火、煨炕的,既没用又污染环境。麦秆画,既能将废物利用,又能美化家园,还能变成钱让大家脱贫致富,我就自己在家找当地的麦秆开始研究制作。没想到效果还挺好,很多人都很喜欢。”俞兰说。

麦秆画是中国独有的特色工艺品之一,始于隋唐时代,是中国民间剪贴画的一种,麦秆画虽来自民间,却十分稀罕。2014年12月,麦秆画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通过民间工艺品及刺绣工艺品的汇集展览、展示,促进了全国乃至世界各民族民间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成为当地推动民族旅游、休闲、文化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平台。许多民间手工艺人因此成为致富的领头人。

现任青海省伊人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海西俞兰文化旅游艺术品有限公司总经理俞兰,从小家境贫寒,初中毕业以后,因种种原因,俞兰没有能够继续上高中,开始了她漫长的闯荡之路。

为了生计,她开过饭馆、编织过毛衣……后来她自谋职业,学习河湟刺绣。自小喜欢画画和做针线活的俞兰似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创业之路,她拿起了针和线,把对生活的热爱与希望绣进了绣品。

“我们现在的产品除了整幅的刺绣产品外,也将刺绣与一些经常性使用的生活日用品结合起来,比如这次带来的摇扇、肩包、灯笼等,大家都很喜欢,销量也不错。”俞兰说。

让游客爱上 “青海礼物”

青洽会首日,记者看到俞兰及她的朋友在现场给客商讲解着制作麦秆画的要领。

展台上一副长卷刺绣,吸引了众多前来参观的人,大家都为之感到震惊。这幅刺绣作品长2米,绣的是《凤凰牡丹》,整幅作品恢弘大气,颜色富丽,各种人物栩栩如生。俞兰时不时为在场的观众讲解刺绣的历史、针法、传承状况等相关内容。

在俞兰的“作品展”上,记者看到了已经装裱成型的麦秆画,画中的人物、花鸟、动物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俞兰告诉记者,此次参展她带了活性炭摆件、风情海东旅游纪念品团扇、平安富硒菜篮子系列等10余种产品。

“我带着麦秆画参加过很多展会,回想起在青洽会上被很多外地嘉宾包围的场景,我总是觉得很幸福,参会嘉宾对具有青海特色的麦秆画爱不释手,更有人希望我能到他们的城市开办培训班。”回忆中,俞兰不时地露出幸福的微笑。

目前,俞兰和她的姐妹们制作出了《中国梦》《一带一路》《大美青海》《硒都平安》等具有青海特色的作品,投放在青海湖、塔尔寺、“天空之镜”等国家级风景区,让来自国内外的民众把作品带到更远的地方,让游客爱上来自“青海的礼物”,也将“大美青海”的品牌打得更响。

小绣针撬动扶贫大产业

近年来,海东市依托民族特色文化、农耕文化,立足打造“青绣”品牌,挖掘整合全市刺绣资源,提高刺绣技艺,构建发展载体,壮大产业规模,夯实产业基础,使传统民间刺绣成为海东民俗文化和乡村旅游的代表符号和农村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在传承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海东市积极探索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子,充分利用传统文化旅游资源,深入挖掘民间刺绣艺术,推动民间手工艺品走向市场,促进民族民间艺术产业化发展,着力打造了“互助盘绣”“古驿平安绣”“撒拉族刺绣”等知名品牌,推出反映“大美青海·风情海东”“彩陶故乡·醉美海东”文化旅游新形象和环湖赛、高原硒都、土族撒拉族风情的系列绣品,组织参加各类工艺美术产业博览会展览,促进了河湟刺绣走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道路,不断提高了“青绣”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通过开辟“青绣”产业新路径,重点扶持发展了海东南凉日月民间艺术有限公司、青海古驿民间工艺有限公司,互助素隆姑、金盘绣公司,循化圣驼民族工艺品有限公司等实体企业。同时,实体企业和非遗传承人工坊开办具有生产加工的工作间、作坊和厂房,开设了刺绣产品专卖店和销售专柜,并延伸发展电子商务,开辟了网上购物渠道。截至目前,全市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9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3人,省级非遗传承人58人;刺绣生产企业20家,行业协会2个,专业合作社3个,手工作坊3个,从事刺绣制作的“绣娘”达到4.2万人。

此外,全市上下积极利用非遗项目开展文化产业扶贫,通过“公司+农户”模式,让越来越多的非遗资源得到开发,成为贫困群众增收的重要渠道。今年,海东市成功举办“青海年·醉海东”系列活动,吸引省内外300万人次来海东过年,其中,以土族盘绣“太阳花”为造型的“2020人挽臂交杯共饮青稞酒”成功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开创了节庆文化活动大规模展示民族“青绣”品牌的先河,引起了轰动,吸引了国内外广泛关注。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