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易地搬迁让乡亲们更有奔头了

2019-07-15 10:40:21 来源:海东日报 点击:
时报记者 李晓娟 摄影报道

近年来,海东市委市政府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战的头号工程来抓,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总要求,投资28.08亿元,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城乡一体化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坚持走具有海东特色的易地扶贫搬迁新路子,取得了明显成效。“十三五”期间,全市共搬迁14711户52976人,其中建档立卡户5201户19301人,实现了由就近搬迁向公路沿线和城镇搬迁的转变、由城乡隔离向城乡一体化的转变、由“拔穷根”向“换穷业”的“三个转变”,走出了具有海东特色的脱贫攻坚新路子。


平安区易地搬迁小区幸福家园

口袋变充实 生活变幸福

三合镇位于平安区西南部,下辖18个行政村,全镇经济主要以农业、三产服务业为支柱产业。

三合镇邦业隆村,翻身村,窑洞村,索尔干村,庄科村六、七社均属脑山地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落后、地理条件差。为彻底解决几个村庄就医难、上学难、娶妻难、增收难、住房难等“六难”问题,平安区委区政府对四村两社村民采取“离山下川、进镇上楼”的方式,在三合集镇统一规划建设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实现贫困群众“挪穷窝、拔穷根”。四村两社共有农户593户168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69户194人,低保贫困户61户174人、低保兜底户8户20人,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农户403户,自主安置190户。

走进段光财的家里,阳台上一盆盆绿意盎然的植物,鱼缸里清闲自在的小鱼,仿佛都在诉说“离山下川,进镇上楼”之后的变化。今年66岁的段光财,是三合镇窑洞村人,以前全家住在土木结构的房子里,常年靠种庄稼维持生计,一年收入在3000元左右,尽管不愁吃穿,但口袋里终年空空荡荡。说起现在的好日子,他激动地说:“以前在村里是靠天吃饭,生活条件差,喝的是泉水,碱大,要去2公里以外的地方挑水回来,有时候也吃雨水和雪水,出行基本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现在好了,柏油马路到门口,还住上了楼房。”


赵成梅与她的刺绣作品

现如今,除了儿子儿媳外出务工的收入,段光财自己也当上了小区的保安,每月1500元,还有粮食补贴、土地流转补贴等,这些收入加起来,使全家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离了山,种惯了地的农民难免心里会慌乱一阵子,好在三合镇积极组织引导农户进行产业转型,利用当地的田春峡生态牧场养殖公司发展德州肉驴养殖业,并为建档立卡户家庭提供稳定的公益性岗位14个。同时,投资1740万元,建设占地35亩、建筑面积9000平方米的易地搬迁综合农贸市场一处,在解决安置区贫困户后续产业发展问题的同时,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农村市场的发展。此外,继续加大驾驶员、烹饪、泥瓦工、农家乐等实用劳动技能的培训力度,鼓励和引导贫困户积极外出务工,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劳务收入。

解决了“今天怎么搬、明天怎么办”的难题后,贫困户和村民心里都有了底,“现在只要奔着幸福日子往前走就行了,不用担心不下雨庄稼长不好了。”村民们开心地说道。

产业有方向 致富有门路

乐都区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2015年底,全区精准识别贫困村141个、建档立卡贫困户8934户30079人,贫困村占全区行政村总数的39.83%,贫困发生率为18.4%。“十三五”期间,乐都区易地扶贫搬迁涉及16个乡镇154个村,共5057户1705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222户7724人,非建档立卡户2835户9332人。为了让偏远地区的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2018年3月,乐都区七里店新型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正式开建,项目占地约200亩,总建筑面积192895平方米。

平安区易地搬迁小区综合服务中心

七里店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将集中安置马厂、马营、芦花、李家、中岭、寿乐、共和、城台、高庙、蒲台、中坝等13个乡镇101个村2310户7893人,其中建档立卡户1374户4873人,非建档立卡户936户3020人。

据乐都区扶贫开发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七里店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现已建成楼房47栋共1892套各类面积安置房,目前,基础设施正在抓紧时间施工中,预计供水主管道铺设加压泵站建设8月30日前全部完工,年底前可完成入住工作。

除了正在建设中的七里店新型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白草台新村也是近年来乐都区实施易地搬迁后的村庄之一。白草台新村由原来达拉土族乡的15个深度贫困村组成,集中搬迁至共和乡和雨润镇的交界处,现在仍由达拉乡管辖。

当我们走进白草台新村村民李秀年家中的时候,老人正捧着一本书细细品读,每间房屋收拾得像极了乡间别墅。这座新房,记录着老人一家三代从山上到山下、从贫困到富裕的变化。现在,老人时常想起从前牛马种地、牲口驮水、十年九旱没收成的日子,感慨地说:“易地搬迁是个好政策,从前住在山上的时候,没有时间享受,整天为口粮奔波,搬下来以后不仅日子过好了,精神世界也更加丰富了。”

李秀年家中有六口人,如今,儿子儿媳通过技能培训后,常年在西宁做粉刷工人,全家每年的收入在十万元左右,两个孙子正在读书,李秀年老两口就负责在家颐养天年,老人常说“现在的生活是以前怎么都想不到的。”

搬下山后,白草台新村村“两委”积极组织动员村民学技术、外出务工、发挥特长。现如今,村里有做刺绣挣钱的赵成梅,有靠泥瓦匠发家致富的小伙子,更有依托南凉古城土族园景区发展乡村旅游的,村民的腰包鼓了不说,幸福感和获得感也与日俱增。

日子有盼头 未来更美好

民和县北山乡是民和县深度贫困乡之一,全乡山高坡陡、土地贫瘠,区域自然条件极差,基础设施落后,交通、用水都极为不便,产业结构单一,村民们的经济收入偏低。在易地搬迁之前,该乡人口两年呈现负增长,住在这里的老人常说,北山乡是典型的“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

为了全面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彻底摆脱恶劣的自然条件,从2017年开始,北山乡制定了“一年搬迁入户、两年定居创收、三年脱贫致富”的目标,将居住在北山乡的全部人口搬迁至县城史纳、老城、川垣等片区安置。安置点有便利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能够极大地方便村民的生活。

在安置过程中,北山乡坚持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相结合,以集中安置为主,采取购买产权或租售并举的方式安置,贫困户自筹1万元,其余不足资金由政府按建房成本补贴,非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易地搬迁补助资金每户4.5万元,剩余部分资金由搬迁户按照楼房面积、楼层差价自筹。


北山乡为村民提供的21间店铺

截至目前,北山乡七个村整体易地搬迁实际完成1297户4567人,其中建档立卡户337户1261人,已全部搬迁入住,安置区天然气、有线电视、电话宽带等全部接通。

实现易地搬迁后,村民们生活在了新环境中,生产生活也有了奔头。为了让这些离开了土地的村民有产业可依可靠,北山乡从集中流转土地、加大劳务输出、鼓励个体经商、安置就业岗位等方面入手,让村民们的生活无忧。

来自永进村的司老四通过个体经商的方式,在县城开起了蛋糕店,店面虽不大,但是蛋糕的花样有十多种,年纯收入在3万元左右。这个蛋糕店位于民和县城区,但是房租却不贵,这得益于民和县政府部门积极协调当地房产部门,在安置区通过廉租的方式提供商铺21间,除了司老四的蛋糕店,还有经营超市、饭馆、压面铺等个体经商活动的村民。

虽说离开了故土,但经济收入的稳定增长和生活环境的大变样还是让村民们打心眼里感到高兴。易地搬迁,不仅让村民“易”旧房,“移”新居,更让他们的口袋鼓了,心里踏实了,再也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终年靠天吃饭,对未来也有了更高要求和更具体的规划,满心谋划着更加富裕幸福的美好未来。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