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她用行动诠释“家”的意义

2019-07-17 10:04:27 来源:海东日报 点击:
时报记者 李晓娟 摄影报道

母慈子孝、兄友弟恭一直是家庭和睦幸福的代表词语,在我们身边,也有许多让人心生羡慕的最美家庭,他们的家庭之所以最美,不是因为家庭富裕,而是平淡的生活给了其相互扶持、陪伴终生的信心。在海东市平安区小峡镇下店村,就有一位农家妇女刘延宁,她无私赡养大伯12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社会展示了最美家庭,“美”在无私奉献。

从两户人到一家人

爱笑爱闹、性格开朗乐观,这是记者对刘延宁的最初印象。出生在西宁市的她,因为和丈夫杨顺旭相知相伴,1999年,她嫁到了平安区小峡镇下店村,和丈夫一直住在下店村的农家小院里。

结婚后,刘延宁就知道,杨顺旭的家庭构成比较复杂。杨顺旭的父亲有10个兄弟姐妹,因为近亲结婚的缘故,最终只有4个兄弟活了下来,听力一级残疾的大伯杨生寿一直由刘延宁的公婆照顾,3位老人都住在丈夫杨顺旭的弟弟家。

俗话说“十聋九哑”,杨生寿说不了话,也听不到别人说话,没有结婚。刘延宁公公去世后,婆婆一直担任着照顾杨生寿的角色,直到后来婆婆生病,杨顺旭的弟弟结婚成家,由一人赡养3位老人的负担加大,因此杨顺旭兄弟二人商量后决定把父母和大伯分开赡养。“那时候大伯就愿意跟着我们生活,他总是把捡回来的柴火放在我们家,对我的孩子也很好。”自然而然地,杨顺旭和刘延宁就承担起了赡养大伯的责任。

“其实不是没人赡养,如果我们俩不愿意养,我婆婆肯定也会养,但我那时候觉得大伯一直对我们很好,我也愿意赡养他,虽然他的智力只有七八岁小孩大,但知道谁对他好,谁对他不好。”刘延宁笑着说。

刘延宁告诉记者,杨生寿虽然不会说话,但干起活来丝毫不马虎,以前在下店村的农家庄廓务农的时候,刘延宁家就从来没缺过柴火,种地、耕地方面杨生寿更是一把好手,平时也很爱干净。那时候刘延宁忙着种地、除草,儿子就交给杨生寿照看,孩子哭了、闹了,杨生寿就把孩子抱到地里,让刘延宁哄。刘延宁夫妇二人决定赡养杨生寿后,杨生寿好像有了家的归属感一般,整日都跟着刘延宁夫妇二人,大家的感情也日渐加深。

相互照顾团结一心

说起照顾杨生寿的事,刘延宁说,其实平日里大伯并不需要特意照顾,他自己可以自理,但是在杨生寿出车祸后,半年时间内都需要别人无微不至的操心,吃喝拉撒都要管,那段时间的生活至今想起来都让人觉得揪心。

事情还要从2013年的一天说起。下店村被征地拆迁后,刘延宁一家暂时租住在平安区的民房内,丈夫杨顺旭外出务工,刘延宁就负责在家照顾孩子和大伯。某天傍晚,杨生寿外出过马路时,被一辆摩托车撞倒,被紧急送往医院抢救。虽无性命之忧,但出院后的大伯生活处处需要人操心,就连喝水、吃饭、上厕所这样的小事,都要有人跟着。为了照顾杨生寿,丈夫杨顺旭也没有再外出务工,家里没有了经济来源,生活质量也就随之下降了。

出院后的半年时间内,杨生寿的生活处处离不开人,刘延宁夫妻二人和大儿子就承担起了照顾的重担,走路要扶着,吃饭喝水都要喂,康复训练也不能断。那段时间,只要刘延宁出门,就能听到邻居们议论的声音,“你应该把他送到敬老院去,花不了多少钱”“这样照顾他太累了,又不是你的亲生父亲”,这种话听得多了,刘延宁心里也会打鼓,她明白送到敬老院是个办法,但却不是最好的办法,看到大伯还没有完全康复的身体,刘延宁坚持全家齐上阵照顾大伯。

半年时间里,刘延宁刻意锻炼杨生寿的动手能力,不让孩子给他倒水,不让孩子给他端饭,事事都让他自己动手,刘延宁的这些行为虽然看上去残忍,实际上是为了杨生寿更好地恢复。刘延宁与孩子在私下达成了协议,不让他们在生活上过多的帮助爷爷,让杨生寿自己动手。看到杨生寿在床上躺的时间长了,刘延宁就会叫他起床,带他出去买菜,或者让他带着小凳子去外面坐一会儿。在刘延宁的照料下,杨生寿的身体日渐恢复,如今70岁的他身子骨依旧硬朗,也恢复了自理能力。

2016年,刘延宁一家搬到了高铁新区的安置房居住,杨生寿也跟随他们一起住了进来。“大伯很喜欢孩子,对我的两个孩子都特别好,别人给他的钱,他都会偷偷地塞给孩子们,孩子们也把他当做亲爷爷对待,放学回来第一件事不是找妈妈而是找爷爷。”现如今,一家五口人,住在90平米的房子里,三餐四季,就这样走过来了。

由于杨生寿的智力处于七八岁小孩子的水平,所以,跟刘延宁今年9岁的小儿子玩得特别好。刘延宁说,有时候到了晚上该睡觉的时候,两个人还闹个不停,她就进去“训”他们,让他们早点睡觉。杨生寿平时对两个儿子十分照顾,现在惯得小儿子有了起床不叠被子的习惯,“反正爷爷会帮我叠”就是他常用的托词。

用心陪伴经营幸福

今年70岁的杨生寿,跟刘延宁亲生父亲的年纪相当,但她却一直把他当做孩子一样照顾。

刘延宁的小儿子今年上三年级,正是爱玩爱闹长个子的年纪,衣服鞋子换得快,动不动就要买新的,买了新的拿回家,杨生寿看到全新的包装盒,就会显出一脸的不开心,这时候,刘延宁就知道,大伯的“孩子气”上来了。“那种时候就没办法,叫他吃饭他也不吃,他的意思是怎么不给他买,最好的办法就是带他出去买新鞋子新衣服,他就高兴了,跟孩子一模一样。”

一起生活了十几年,对杨生寿的性格脾气,刘延宁了解得一清二楚,刘延宁说,杨生寿从没有要求吃什么、喝什么,要穿什么,只要做了饭他就来吃,给了衣服就穿。长期的照顾下来,两个儿子现在对爷爷的生活习惯也了如指掌,也很喜欢照顾爷爷。去洗澡要带着爷爷,给爷爷搓背,出去玩也会带着杨生寿,让他多走走路,平时也会给爷爷拍照,因为爷爷喜欢。

每天,杨生寿都会带着小板凳去楼下跟老人们晒晒太阳,刘延宁在他出门前会给他兜里揣钱,让他吃碗酸奶或者买别的,还会给楼下的大爷嘱咐好,让他们带着大伯去吃好吃的,等到晚上回家,钱还在兜里,楼下的大爷也会跟刘延宁反馈,“你的大伯太抠了,根本不舍得花钱。”

杨生寿不能言语,也听不到别人说话,但对刘延宁一家人的口型却十分了解,平时问他什么,只要说得慢一些,他就会用点头和摇头表示。在刘延宁家住习惯了,杨生寿平时去哪儿都觉得不自在,带他去别人家坐一坐,吃完饭他就会溜达回家,在外面多待一会儿,他就要回家。

杨生寿对家的眷恋,也是对刘延宁这些年来无微不至照顾的肯定。每周,刘延宁都会给杨生寿准备新衣服放在床头,杨生寿起床后看到,就会自动穿上新衣服,这是多年来养成的默契。

刘延宁告诉记者,自己的亲生母亲去世得早,父亲二婚后,她很少回娘家,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经营家庭和照顾老人孩子上,大伯对孩子好,她也对大伯好。曾几何时,那些劝她把杨生寿送到敬老院的人,现在都羡慕她能把一个家经营的这么和谐幸福。“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对刘延宁来说,杨生寿不仅不是她的负担,反而让家里增添了许多福气,虽然杨生寿的智力水平不如他人,家里的生活水平也没有特别好,但刘延宁始终都觉得满足。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我现在的生活就是这样的,照顾大伯我也没有后悔过,都是我应该做的,可能是因为现在社会上这样的人太少了,所以大家都觉得我做了很多。”12个春秋,刘延宁用实际行动给大伯杨生寿营造了一个温暖的家,12年如白驹过隙,但培养出的感情却日渐升温。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