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大手笔绘就绿水青山生态画卷

2019-07-19 09:49:20 来源:海东日报 点击:
【编者按】近年来,海东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推动绿色发展,开启了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全新路径,让绿色真正成为了海东发展的最美底色,让群众实实在在地享受了生态红利。

为全面反映海东市生态建设的成果,记录海东市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生动实践,即日起,时报推出海东市生态文明建设系列报道,共同见证绿色海东发展的精彩篇章。

□时报记者 李富生 摄影报道

时下,行走在海东,你会发现,海东的天变得更蓝了,水变得更清了,街道变得更干净整洁了。平安区湿地公园依然绿草青青,前来散步休闲的人成群结队;乐都南凉遗址公园,晨练和跳广场舞的市民络绎不绝;宽阔平坦的大道上,不时有洒水车、抑尘车缓缓开过……

生态越来越好、环境越来越美,不仅是群众的共同感受,更有实实在在的数据佐证:今年上半年,我市空气优良率达到93.8%,黄河出省断面大河家和大通河二类水质达标率为100%,湟水河出省断面民和桥三类水质达标率为100%,8个县级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

这些成绩的取得,与我市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探索实践密不可分。


园区湿地

规划先行 绿色发展生态优先

山是海东的山,水是海东的水。1.32万平方公里的海东大地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近年来,海东市全面落实新《环保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提出“绿屏障、绿河谷、绿城区”生态海东建设,制定了《海东市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行动细则》《海东市南北两山绿化规划》《海东市湟水河生态景观综合治理规划》等,不断加快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

2013年,海东根据撤地设市的新形势,提出了“绿化南北两山、建设生态海东”的行动计划,成立了南北两山绿化指挥部,编制了海东市南北两山绿化总体规划。从此,海东南北两山绿化工程提上了政府工作的重要议程。

2017年4月,海东创造性组织开展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春秋两季植树造林“大会战”,此后每年组织开展春秋两季植树造林“大会战”,全民参与、规模空前,扩大了国土绿化覆盖面,提高了绿化率,掀起了海东生态文明建设新高潮,全社会加速形成增绿护绿、改善环境、造福后代的良好风尚。截至2019年上半年,共完成义务植树造林1926万株,植树造林百万人“大会战”成为海东市的一张金名片。

绿化不仅是政府行为,海东还有一批为了荒山变绿而不懈植树造林的群众英雄,他们用自己的汗水为河湟两岸增绿,与大家一道成就了现在的绿色海东。

互助县蔡家堡乡后湾村的共产党员李洪占,60多年来硬是靠着勤劳和坚韧,在蔡家堡的山头上栽活了一坡又一坡树木,用真情、坚韧和奉献染绿了蔡家堡九岭十八沟。乐都区中坝乡牙昂村老干部叶英才,只身居住在杳无人烟的大沙沟里,义务植树造林240多亩,柏杨树、松树等2万多株,给国家创造价值300多万元。化隆县雄先乡其先村退休干部公保,凭借着植绿的初心,踏遍其先村的沟沟壑壑,一心只想为家乡留下一片绿色。

筑牢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海东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绿色发展理念越筑越牢,全市各族人民进一步享受到了绿色发展带来的获得感。


植树造林“大会战”

多措并举 生态建设全面覆盖

几年前,海东大气环境形势不容乐观,以颗粒物为特征污染物的区域性大气环境问题日显突出,全市大气污染防治压力持续加大。随着《海东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方案》的出台,海东市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

为了抑尘,海东市加强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以控制建筑施工和道路交通扬尘为重点,对建筑施工场地采取施工围挡、场地硬化、裸露地覆盖、洒水降尘、车辆出场冲洗等措施,最大限度抑制了城区扬尘污染。

在控烟方面,海东加强对铁合金、碳化硅、玻璃等行业烟粉尘治理和脱硝脱硫设施的监管,确保稳定达标运行,督促企业对厂区环境“脏乱差”、原材料堆放棚不规范、除尘布袋破损、烟气无组织排放等问题进行有效治理,并依法取缔废旧塑料颗粒加工等污染严重、群众反响强烈的企业,有效控制了工业企业烟粉尘污染。

有数据显示,2015年,海东市全年空气优良率为79.6%,比2014年提高了6.2%;2015年PM10年浓度比2014年下降了10.9%;2016年,海东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299天,超出省上下达的年度考核目标11天……一系列数字,表明海东在大气污染防治上取得了可圈可点的成绩。

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更是一项民心工程和实事工程。在互助县台子乡哇麻村和丹麻镇补家村各有一个“爱心励志超市”,群众在超市购物不用付款,通过参与环境卫生整治等活动获得相应积分,然后凭借自己的积分领取等额的生活用品。哇麻村和补家村的举措,把环保理念融入了村民的日常生活,让每位村民都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

如今,走进两个村落,村容整洁,道路干净,绿树环村绕,每家每户庭院清洁。村里的老人告诉记者,村里设立“爱心励志超市”后,村容村貌得到很大改善,现在,村子变得干净,大家也养成了好的习惯,看见路上有垃圾会自觉捡起。

水是生态之基。黄河和湟水河在海东穿境而过,生态位置极其重要,确保母亲河清水出城出省,抓好水环境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对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十分重要。为此,海东制定出台《海东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成立海东市湟水河综合治理委员会,将全市河流水污染治理纳入环境整治工作范畴,采取截污纳管、封堵拆除等措施,水污染治理走出新路子。湟水流域海东段生态环境面貌和水质得到持续改善,从2013年的湟水河民和桥出境断面Ⅳ类水质达标率仅为58.3%到2018年湟水河民和桥出境断面Ⅳ类水质达标率为100%,市民心目中曾经污秽不堪的湟水河印象被彻底改变了。


互助县毛斯河

绿色家底 释放生态资源红利

今天,当人们走进这座美丽的城市,广场上、公园里、街道边,闲适的人们在习习晚风中散步、聊天,沉浸于“林在城中、城在林中”的美好生活。

家住互助县毛斯河畔的赵大爷,每天早晚都要到公园溜达一圈,舒活舒活筋骨,呼吸呼吸新鲜空气,累了就在公园的长椅上歇歇脚,自称逍遥自在似“神仙”。

“上了一天的班,吃完晚饭,带上孩子,在附近毛斯河畔的公园里散散步,是一种放松,更是一种享受。”正在公园散步的马女士说。

海东的美,不仅体现在外形,更体现在内在。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成为推动海东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无形力量。近年来,海东市的发展引人注目: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51.46亿元,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872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650元,各项人均指标位居全省前列。

与此同时,海东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走“高新轻优”的产业发展模式,坚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大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一直是海东经济发展的“关键词”和“主旋律”。

海东在审查批准各园区入园项目时,坚持生态底线,严把项目准入关,提高企业入园门槛,坚持杜绝不符合产业规划和环保要求的企业入驻,严禁在园区新建化工、金属冶炼等项目,现有企业的改扩建严格执行节能等量或减量置换,从源头上杜绝了高污染企业落地。

去年9月,更名后的“海东河湟新区”也成为了全省海拔最低、最适宜居住的新区,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信息技术、商贸物流、文化旅游四大产业,奋力打造青海新经济的增长极、海东在兰西城市群中部崛起的重要引擎、践行“一优两高”战略部署的典范新区。新型产业体系的形成,将强力推动海东绿色发展步伐。

用生态文明理念统领经济发展,用创新手段推进绿色发展,这已成为海东主旋律。如今,海东市正在以这样一种精气神,在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双赢的新征途上阔步前行。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