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原继光:让“驻村”真正做到“助村”

2019-08-01 10:13:38 来源:海东日报 点击:
时报记者 李富生 通讯员 严香仲 摄影报道

东山村,这个纯粹靠天吃饭的浅山村庄,位于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西山乡东南部。全村308户农户,贫困户就有91户。按照互助县确定的“三年集中攻坚,两年巩固提升,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脱贫攻坚总体目标,如何因地制宜带领贫困群众顺利实现脱贫,并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效,是团省委派驻到该村的“第一书记”原继光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

入村伊始,在抓好国家各项扶贫政策落地的同时,通过深入走访,原继光了解到,东山村存在村民居住分散,村集体经济薄弱,自然资源匮乏,精神文明建设滞后,村民文化生活单调,观念落后,安于现状,内生发展动力不足等突出问题。

在摸清东山村村情和贫困户致贫原因后,原继光和村“两委”班子成员一起理思路、想办法,聚人心、抓产业,并率先提出了“精神扶贫、文化兴村”的发展思路,全力推进东山村脱贫致富的步伐。


原继光为贫困户宣讲政策

漫画书记让扶贫政策更入心

针对村民识字不多,文化程度普遍有限,对扶贫政策了解不深入、理解不到位,从而影响扶贫效果的实情,原继光利用自身特长,拿起笔把自己在东山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点点滴滴精心绘制成了漫画,并把它们整理分类为走访、“五会”、施策、创新、回访五部分印制成宣传册,分发给每一位贫困户,让贫困户通过漫画学政策、学技术、学方法,用会说话的漫画宣讲扶贫政策,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群众的思想观念,激发出了群众打起精神勤劳致富、脱贫奔小康的内生动力。

贫困户王世忠说:“村上讲解了很多次,但总是理解不了,记不住。原书记画的政策漫画,不识字的我和年龄大的老汉们一看就懂。”原继光用漫画形式将党的方针政策和致富知识通俗易懂地传递给了贫困户,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贫困户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心门,所以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漫画书记”。

文化浸润让村风民风更和谐

思想贫穷比物质贫穷更可怕。原继光下定决心,突出以文化人,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用先进文化培育人,用现代文明提升人,让文化浸润整个村庄,让文化涵养每位村民,汇聚文明之力,彻底改变东山村的精神面貌。

说动就动,原继光积极协调省工商联,由青海省江苏南通商会出资15万元修建了文化活动广场。同时,争取资金2万元,购买了器材和服装,成立了村锣鼓队、秧歌队,创建了“百姓大舞台”,以农闲、节假日为契机,举办了升国旗、唱红歌、踢毽子、篮球赛等一系列积极向上、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在村广场周边、村社道路两旁、农户院墙上创建了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文明礼貌、爱党爱国、新农村建设等不同内容的文化墙,形成了“一户一墙、一墙一画、一画一主题”的宣传教育氛围;成立了村级广播站,让村民每天听到时事新闻、扶贫政策、先进事迹、脱贫典型等内容,并及时发布两委会的相关通知、公开有关事项。

不论是文化娱乐活动的开展,还是文化墙的创建、广播站的开播,既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也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弘扬了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润物细无声,通过点滴的文化渗透和影响,如今的东山村,打麻将、酗酒、懒散等不良现象已逐步减少和消除,形成了风清气正、积极向上、民族团结的良好生产生活氛围。

原继光与村民一起搞文化活动

“五会”制度让工作合力更强劲

原继光到村之初,村“两委”班子成员思想不统一,“三会一课”开展不规范,党员带头作用不明显,制度建设相对滞后,群众对党的扶贫政策不了解,非贫困户群众对扶贫工作认识不到位。

作为“第一书记”,他深深认识到,要抓好脱贫攻坚、带领群众走上致富之路,建强支部是核心、建优“两委”班子是基础、凝聚民心是关键。

“大智兴邦,不过集众思。”原继光决定创建“五会”制度,先从规范各类会议的召开入手,提高大家的共识,统一更多人的思想,调动全村的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工作。

随着党员大会、“两委”工作例会、社长会、贫困户大会、非贫困户代表会等五个层面会议的陆续召开,“三会一课”得到了有效落实,扶贫政策得到了广泛宣传,党员群众的意愿得到了正面表达,思想认识得到了全面提高,从而调动了各方面积极因素,进一步增强了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合力。

产业富村 让脱贫成效更巩固

既要“富脑袋”,又要“富口袋”,只有在精神激励与物质丰富的合力下,才能形成拔穷根、真脱贫的决胜之势。

要想真正让“口袋’富起来,做到真脱贫,关键还是要围绕产业做文章。如何确定发展方向?原继光把目光锁定在了本村的传统优势产业上。

全村3775亩耕地,主要种植马铃薯和油菜籽。立足实际,他积极协调省工商联,从青海省江苏南通商会处争取资金25万元,动员贫困户入股国勋合作社,支持帮助国勋合作社创建了粉条加工厂,重点培养致富带头人,粉条加工厂开始顺利投入生产。

同时,及时与自己的派出单位团省委联系沟通,争取资金15.5万元,在村上投资援建了榨油坊,不但方便了村民加工油菜,而且为贫困户提供了就业岗位,率先在西山乡实现了集体产业项目“零”的突破;围绕串珠、保洁服务、青年“领头雁”、驾驶员、泥瓦工(钢筋工)、烹饪、舞蹈、种养殖、挖掘机操作等内容扎实开展了15期400 余人次的就业创业技能培训。

目前,全村外出务工的342人中,就有贫困户73人,主要从事建筑、保洁工作;大力引导贫困户发展产业,实施产业项目的贫困户达到了76户,其中:养殖户73户,马铃薯种植大户3户,发展产业户占到了84%,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