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本康沟致富路越走越宽广

2019-09-09 10:07:17 来源:海东日报 点击:
时报记者 尕桑才让 摄影报道

提起昔日的本康沟村,气候条件恶劣、村民生活贫困是人们对这个村的第一印象。长期以来,村民们只能依靠传统农业种植、畜牧养殖、外出务工作为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全村经济状况差。

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本康沟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8年10月,村民们在自家门口全部实现了脱贫,与此同时,村里还成立了化隆县首个服装加工厂;新成立的矿泉水公司也为村民们带来了固定收入;村子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示范村……如今,本康沟村的致富法宝越来越多,村里的变化也是日新月异。荒坡变花海、乡村变景区,村民吃上了“生态饭”,这个昔日的贫困村年人均收入从2013年的2000元增长至8000元甚至万元以上,稳步实现脱贫目标。

第一书记勇担当

在采访中,本康沟驻村“第一书记”、青海省西宁市西川监狱副监狱长多杰冉丹向记者详细介绍了本康沟村在扶贫路上的点滴经验和每个贫困户的故事,以及扶贫工作队的长远目标和近期工作计划。话里话外,一点也看不出他驻村工作才一年多。据多杰冉丹介绍,本康沟村是化隆回族自治县扎巴镇重点贫困村,以往只依靠传统农业种植、畜牧养殖、外出务工作为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非常贫困。

找准了贫困根源,“第一书记”多杰冉丹深知治疗穷病,就必须彻底拔穷根,一场精准扶贫的攻坚战在本康沟村拉开序幕。“第一书记”张吉青、多杰冉丹站在扶贫攻坚的最前沿,与镇党委书记韩伟一起,集思广益,反复讨论,做规划、跑项目、筹资金,全面铺开本康沟村扶贫工作。

在驻村“第一书记”和扎巴镇党委的共同努力下,本康沟村从42台缝纫机起家,逐步走上了一条从“公司+农户+集中加工点”到“公司+农户+小车间”的路子。如今,村里的服装车间与青海哈尼福民族服饰有限公司合作,生产民族服饰为农民增收。

本康沟村党支部书记马明龙告诉记者,“第一书记”多杰冉丹初到本康沟村时,看到这里的贫困面貌,心急如焚。经过积极协调,他努力争取项目资金,结合旅游扶贫项目实施,将全村常住70户农户厕所全部改造成了水厕,使本康沟村成为化隆县第一个水厕全覆盖的行政村。

为了改变本康沟村的现状,自担任“第一书记”以来,多杰冉丹多次深入村民家中进行走访调研,和村民面对面、心贴心的交流,在党的鼓励和他的带动下,村民有了盼头,脱贫致富劲头和信心更足了。


在服装厂指导工作

踏出致富新大道

经过“第一书记”和群众的共同努力,本康沟村成立了化隆县历史上第一个村级民族服饰扶贫产业基地。原材料和订单由青海哈尼福民族服饰有限公司提供,生产的民族服饰远销国内外。村民们不仅在家门口就能赚到钱,还能顾家和农活两不误。

中午12点,低保贫困户马富龙刚从服装车间下班,坐上了电动轮椅准备回家。虽然马富龙因意外事故导致双腿截肢而残疾,但他并没有因为失去双腿而颓废。

随着民族服饰加工车间的运营,马富龙积极投入脱贫致富的浪潮,在专业老师的帮助下,他很快熟悉了自己的本职工作,并且时常向技术好的妇女们请教针线技术。现在的马富龙通过自己的双手,每个月都能有1000多元的收入。

生产车间离村委会不远,远远地就能听见车间里传出的电动缝纫机的“踏踏”声。厂房内四十几台缝纫机同时被工人们熟练地操作着,两条服装加工流水线有条不紊地运行着。

再看车间一角,高高的搭衣架上,挂着几十种不同风格不同款式的民族服饰,有穆斯林袍服,有巴服,还有马来服等。从2016年“第一书记”积极争取电动缝纫机开始,到村留守妇女们参加培训和体验自己亲手加工的裤子,再和青海哈尼福民族服饰有限公司接洽,最后承接几十万元的订单,这期间,本康沟村民们与驻村工作队一起,用智慧和双手打开了致富的大门。大家用坚定的脚步踏出了一条立足农村致富创业的路子,也用辛劳和汗水,终于在这“踏踏踏”的缝纫机声里演绎出农村脱贫攻坚最靓丽的风景。

村民韩元琳是这里完成最后一道工序的工人,她检验着流水线上的每一件服装,合格的服装由她细心地包装后就可以出厂。以前韩元琳也像很多农村妇女一样只能在家里干点农活带带孩子。但现在,她和村里许多妇女一样,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一下子蜕变成一个缝纫机技术人员,一天在家门口就能赚100多元钱。


进村入户宣讲扶贫政策

村民致富奔小康

本康沟村汉、回两族混居,世代友好相处,但全村110户中精准扶贫户就有32户,脱贫攻坚的任务依然艰巨。“虽然村民们有外出打拼者,可是个人富不算富,只有全村百姓富了,那才算真正的富裕。”多杰冉丹说。

他看到本康沟的水资源相当丰富,又想到了一个引领群众脱贫致富的门路。本康沟有多处山泉水,水源来自海拔3000米的昆仑山支脉青沙山。2017年8月,经过详细科学论证和水质检验,在扎实做好保护水源地工作的基础上,村里开发建成了“雪林花”牌矿泉水公司,并吸纳本村精准扶贫户和剩余劳动力成为公司员工,切实解决精准扶贫工作中过剩劳动力的转移问题。

“我们本康沟村地处青沙山南麓,村里最大的资源优势就是水资源非常丰富,而且水资源当中的矿物质尤其是硒和锶的含量比较丰富。现在生产的纯净水的销量一天都在近千桶左右,销路也比较广。”多杰冉丹说。

现在,村民们在家门口的服装厂和矿泉水公司上班,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以前山沟沟里的贫困日子成了历史,现在我们的本康沟成了远近闻名的文明旅游村,每家每户都能在家门口脱贫,本康沟已经奔向小康生活了。”马明龙自豪地告诉记者。


采访服装厂员工

乡村振兴前景阔

都说绿色是乡村旅游的底色,只要能坚守住绿色发展的理念,就一定能实现生态引客、环境聚财。本康沟村依山傍水,山清水秀,在党和政府的精准扶贫政策指引下,正在逐步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宏伟蓝图。

近年来,随着人们旅游消费观念的不断更新,对旅游的需求也不断发生变化,“回归自然,体验乡村”成为旅游的新时尚,新追求。本康沟村紧紧抓住山清水秀、空气清新、草山广袤、林地葱郁,水资源丰富等环境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近两年,村里通过实施“花海”“农家乐”“家庭宾馆”等旅游项目,打造了集“花海欣赏”“餐饮服务”“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民俗旅游项目,为本康沟村成为全省精准扶贫产业发展样板村和群众脱贫致富典型村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了打造出更有特色的民俗旅游项目,本康沟村依托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以“缘山”文化为主题,辅以浪漫的七彩花田、独特的长廊、丰富的民间小吃、鲜明的主题活动等构成了本康沟村独有的旅游娱乐项目,吸引着省内外游客到本康沟观光旅游。

如今的本康沟村,无论是村容村貌还是村民的精神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看着昔日的老照片,很难想像以前村里肮脏的臭水沟和泥泞路如今已变成美丽的花海、清澈的河道和整洁的广场,走在村里,宛如走进了一个花的海洋。

“现在通过发展生态旅游,解决了以前大家居住环境“脏乱差”的问题,最重要的是解决了我们村民收入难,无主导产业的问题,现在村民们不仅吃上了‘旅游饭’,还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大家的日子以后会过得越来越美。” 马明龙说。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