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他倾心帮扶让唐卡村变了样

2019-12-03 10:26:29 来源:海东日报 点击:
时报实习记者 祁琴年 通讯员 白林娟 摄影报道

初冬时节,记者从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县城出发,经过一段乡镇公路便走上了一段山路,山路弯弯绕绕、颠簸险峻,最终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到达了大庄乡唐卡村,见到了驻村“第一书记”刘云辉。刘云辉皮肤黝黑,发旧的运动服裤腿和运动鞋上满是泥渍,完全不像是从省里派来的驻村干部,更像是一位日夜劳作的唐卡村村民。

2018年3月,从部队转业到青海省国家安全厅工作的刘云辉,被派驻到唐卡村担任“第一书记”,面对陌生的农村工作环境,面对从未接触过的群众工作,一年多的时间里,刘云辉吃住在村,工作在村,帮助当地百姓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赢得了百姓的信任和赞许。

贫困家危房改造后的新貌

不懈努力换来群众信任

唐卡村位于民和县大庄乡,距离县政府驻地60多公里,村里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共有农户228户,贫困户89户,常住人口大多是老人、妇女,是大庄乡这个深度贫困乡镇里的纯回族村,也是贫困村。

作为驻村“第一书记”,刘云辉想到的首要任务便是走村串户摸清村情,访贫困、挖穷根,因地制宜巩固后续产业。然而,一个大问题却摆在了刘云辉的面前,他是陕西人,讲的是“陕普话”,唐卡村村民说的是当地方言,沟通困难仿佛成了横亘在刘云辉和群众之间的一堵墙。如果连沟通都沟通不了,那扶贫工作岂不是天方夜谭?军人出身的刘云辉做事直接干练,但也有一股不服输的韧劲。

于是,每天晚上吃完晚饭,刘云辉便和驻村队员徐显鹏进行夜访,多看、多说、多听,渐渐地语言交流关很快就通过了,他不仅听得懂,有时还能说上一两句当地的“土话”。

扶贫路上永远有解不完的难题。面对初来乍到的“第一书记”,一上来就问家里的经济状况,村民们谁都不愿意交实底,刘云辉耐着性子,一家一家转,一户一户谈,和村民拉家常、讲政策,为了宣讲政策、制定帮扶措施,田间地头、群众家里都成了他的“办公室”,慢慢地有村民主动找刘云辉谈致富想法,寻求帮助……

和村民亲切交谈

积贫积弱面貌逐渐改变

唐卡村是纯回族村,养殖、种植是村里人延续多年的习惯,也是谋生的方式,尤其是全膜双垄玉米栽培技术推广以后,位于浅山地区的大庄乡群众尝到了产业结构调整的甜头,原本自给自足的种植业能见到几千元甚至上万元的收益。于是,精准扶贫一开始,在产业的选择上,大多数贫困户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发展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

“借助产业扶持政策,利用扶贫产业资金,把原有的并且是贫困户愿意发展的传统产业做大、做强,真正实现产业的持续发展,群众的持续增收。”不仅是刘云辉的想法,也是他努力的方向。

为了节约喂养成本,提高收益,刘云辉动员村民发展种植业,实现产畜联动。今年,唐卡村有1000多亩土地全部覆上了地膜。刘云辉告诉记者,这样既能提高土壤温度,加快玉米的生长周期,又能帮助农民增产增收。

刘云辉在产业发展方面的思路,改变的不仅仅是单一的产业,而是一个家庭、一个村子持续发展的路子。

已过不惑之年的马子义是唐卡村的养殖大户,也是村里积极脱贫致富的典型,而一年前,人们对马子义的看法却与现在不同。原来,此前马子义一直在格尔木打工,因为没有一技之长,打零工的他生活十分困难,甚至难以继日,家里年近80岁的父母腿脚不便,日思夜想想让马子义回家帮衬,但马子义以没有钱无颜面回家为由,不管父母如何苦口婆心地劝导都不愿回家。

驻村没几日,刘云辉就了解到了这一情况,他及时和马子义的父母沟通,不厌其烦地给马子义做思想工作,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铁了心要劝马子义回家。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个月以后,马子义丢下思想包袱回到了唐卡村,在刘云辉的引导和帮助下,他利用产业资金盖起了羊圈,买了12只羊,开启了养殖之路。

“是刘书记给我讲政策、说道理,让我放下思想包袱回家了,心里真的很感激!”如今,马子义的羊已经发展到了30多只,一年纯收入就有3万多元。与此同时,他还能陪伴父母。马子义年迈的父亲也从见人低头不语变成了现在的笑容满面,老人家说,是刘书记给他们破败的家带来了希望,带来了欢声笑语。

今年63岁的贫困户安成龙的老伴体弱多病,家里靠安成龙一人支撑,虽然养的羊不算多,但是丰富的经验加上自身努力,净收入就有一万多元。刘云辉常常告诉村民,发展产业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和能力,只要精心、用心地发展,即使规模小,也一定能增收。除了在村里发展传统产业,也有贫困户走出去开拉面馆在外发展,带动了不少亲朋好友、左邻右舍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增加收入。

为全村贫困户购置鸡苗约2000只,组织拉面、烹饪培训50余人次,维修、疏通道路300余米,为学校捐赠电脑10台……随着产业的发展、基础设施的完善,各种变化显现,2018年底,唐卡村退出贫困村行列。

“自从刘书记来我们村里,这些喜人的变化都是我们自己看得见的,在党的好政策的扶持和刘书记的带领下,村里积贫积弱的面貌正在一点点改变。”村主任安木洒深有感触。

调查养殖情况

扶贫扶志激发致富动力

2018年10月,民和县在全县30个村(社区)推开新时代讲习所创建工作。讲习所的创建为唐卡村搭建了最好的宣讲平台,针对贫困户脱贫致富内生动力不足、对政策的依赖思想严重等问题,在村委会、田间地头、房前屋后、村头巷尾,只要是有群众的地方,都成了刘云辉讲习课堂。

“要改变他们的思想,要让老百姓动起来,要让他们接受新鲜事物,利用新理念、新技术,让老百姓高高兴兴脱贫。”这是刘云辉开展讲习的初衷。

开办讲习所后,刘云辉组织致富带头人参加县里的培训,让带头人带动影响身边人。农闲时找县里的技术人员进村讲技术,找村里的养殖大户讲经验,找外出务工人员讲经验,鼓励、引导村民们运用先进技术、现代化手段推动产业发展。

村民安文德就是村里开办讲习所以来的受益人之一。安文德是村里的贫困户,家里8口人的经济来源主要靠养殖和种植,他把学到的技术和经验用到了实际发展中,不仅养殖规模扩大了,收入也翻了番。

不仅如此,村里人在秋收方面也比以前先进了不少,今年,很多人淘汰了手拔和用镰刀割的传统收割方式,用上了收割机、脱粒机、碎草机等。比起往年,秋收完成得更早、更快,早早完成秋收的人们还出去打零工增收。

查看秋膜覆盖情况

这些日新月异的变化,凝聚了派驻单位、大庄乡党委政府以及各级扶贫干部的付出。刘云辉说,这些帮扶归根结底是想改变群众的思想观念,让他们从心底里愿意脱贫,积极脱贫,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增收致富。

“驻村以来,作为‘第一书记’的刘云辉把责任扛在肩上,工作认真,耐心热情对待群众,帮扶工作扎实有效,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产业发展培育效果明显,各项工作走在了全乡前列。”这是大庄乡党委书记马俊林对刘云辉的评价,也是唐卡村乡亲们的心声。

去年年底,唐卡村被确定为国际农发基金贷款试点项目村,刘云辉说,下一步他们将会在产业现代化发展、人居环境改善、公共基础设施完善等方面找策略、下功夫,彻底改变大山深处老村庄的旧模样。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