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乐都354个村集体经济“破零”

2019-12-05 10:15:01 来源:海东日报 点击:
时报记者 周晓华 通讯员 组工 摄影报道

自“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海东市乐都区把各种资源要素汇集到了“践行初心使命、助力百日攻坚”的主战场,在“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的不懈努力下,不少软弱涣散的基层党组织重新焕发活力,354个村集体经济全部实现“破零”,青年“土专家”“田秀才”茁壮成长,为全区整体脱贫摘帽、实施乡村振兴打下了持久而坚实的基础。

走访贫困户

有了好支部 不愁没前路

随着主题教育的深入,乐都区各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实践中得到历练,成为有能力、敢担当的基层战斗堡垒,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进一步增强。

乐都区蒲台乡寺沟脑村,由于土地干旱、降水量低,90%以上的耕地用来种植耐旱作物。2015年以前,不少村民看着种地无望,纷纷撂荒土地外出打工。“地是我们农民的根,不能把这么好的地都丢了。”到寺沟脑村担任“第一书记”的石方年眼瞅着这么好的地被撂荒了,便与村党支部一班人商量,尽快对撂荒地进行复垦,并将耐旱作物青储玉米做成村上主打的扶贫产业。

经过专家指点,寺沟脑村成立以村党支部书记任理事长,依托村集体经济占主要股份的乐都区禾力康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整合本村及小甘沟村撂荒土地33.3公顷,先行引进早熟玉米品种进行试种。根据试种测算,早熟玉米作为青储饲草,劳动投入低,省工省时,土地产值相比传统种植业收入较高。项目落地,石方年心中便有了数,于是发动贫困户入股,并将入股标准定为一人一股,一股100元,最高20股。今年,预计村集体经济分红收入可达10余万元,农户分红收入可达4万元。在产业扶贫过程中,村党支部发挥了关键作用,战斗堡垒作用愈发明显。

进入初冬,天气渐凉,乐都区雨润镇汉庄村的小巷里,一个个“红马甲”来往穿梭,“自从组建了红马甲先锋队,老百姓的的意见能及时得到重视和反馈,我们村好多复杂的问题都迎刃而解了,村‘两委’班子干事创业劲头更足了。”村党支部先锋队队长王得五说。

汉庄村党支部和许多农村党支部一样,长期以来受农村基层工作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影响,存在农村党员队伍整体素质不高、身份意识淡化,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党员自我价值、社会价值无法有效体现等问题。雨润镇党委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以“为民办事在一线、化解民忧零距离”承诺践诺活动为抓手,以12个村、社区党支部为单位,组建了12支180人“红马甲先锋队”,形成了以点带面的“头雁效应”,“红马甲”成为活跃在全镇各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雨润镇各村“红马甲”先锋队充分利用“固定党日”“三会一课”等载体,组织党员开展“党建+”知识学习,借助“习近平新时代大讲堂”“万场党课万人讲”“行走中的党课”等载体,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乡村振兴战略、精准扶贫等政策理论以及党章党规等党务知识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及时宣讲给广大群众,让党建引领服务,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党支部的活力。

“红马甲”先锋队开展志愿服务

集体有收入 脱贫有底气

借助脱贫攻坚政策的扶持,乐都区各乡镇结合自身实际,通过发展特色种养业、乡村旅游等多种路径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为贫困村脱贫增添了底气。

2018年3月,省文化和旅游厅主任刘昆莺作为“第一书记”联点帮扶乐都区瞿昙镇朵巴营村。借助单位优势,发挥自身特长,她鼓励村里发展乡村旅游。经多方奔走,她从省扶贫开发局争取300万元旅游发展项目,在村里修建了卧龙谷餐饮接待中心,配备修建了停车场项目。2018年6月14日,该接待中心正式对外营业,实现了村集体经济“破零”。

经村民委员会集体讨论决定,接待中心收益分红的60%用于集体经济的滚动发展,40%用于全体村民分红。同时,就近解决了公益性岗位8个,支付季节性工资每月每人2000多元。与此同时,驻村工作队争取到总投资300万元的“东西部协作帮扶朵巴营产业园项目”,目前,已建成瞿昙民俗博物馆和土特产加工展销中心,2018年年底,为全村贫困户实现了项目资产收益分红,每人净增收入363元。

村集体有了收入,脱贫摘帽就有了保障。峰堆乡上一村原先是偏远落后的穷山村,如今变成了旅游“打卡”热门地。2019年8月,海东市首届“洋芋花海艺术节”在该地举办,共接待游客7.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近580万元。达拉土族乡白草台村在政府资金支持下,从2014年易地搬迁起家,购买铺面,发展土族特色乡村旅游,人均收入从2012年不足2000元提高到如今的9000余元,实现了贫困村的蜕变。“只有齐心协力才能把集体经济办好。”白草台村党支部书记李万山说。

截至目前,乐都区354个村全部实现村集体经济“破零”。

“温誓词 、忆初心、唱红歌、颂党恩”活动

田野乡间 “土专家”多起来

人才既是脱贫攻坚的关键,也是产业发展的软肋。脱贫“清零”百日冲刺攻坚战打响以来,乐都区通过多种方法招才引智,在帮助贫困户脱贫的同时,还为乡村培养了乡土人才,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

教学地点或在乡间小路,或在田间地头,教员可以是党校老师,也可以是村干部、致富能手。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各乡镇普遍建立乡村振兴大讲堂,为基层干部蓄力充电。

“我打工挣了点钱就想着回乡创业,没想到这一创业就让我成了乡政府看中的人才。”高庙镇新庄村党支部书记李连和说,自己成为乡政府扶持对象,返乡创业发展起卯寨景区旅游业。

主题教育拓展训练

为了发挥返乡回归的“乡土人才”的作用,乐都区从各村了解到有一技之长的基本情况,并将能带动3户以上贫困户的致富带头人登记在册,依托“东西部扶贫协作”平台,于2018年至2019年间将222名致富带头人送去无锡市惠山区培训学习,组织130名致富带头人赴乐都区发展较为成熟的村现场观摩,借助他山之石,攻脱贫堡垒。

无论是懂种养技术,还是有传统手工艺、懂产业经营的村民,信息都会被记录,乐都区将乡土人才使用与乡村产业发展规划相结合,让他们成为规划落地的“工匠”,带领乡亲脱贫致富的“头羊”。

如今,一批批乡村“土专家”“田秀才”,活跃了乡村郊野、田间地头,播洒着希望的种子。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