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防控巡逻队干得漂亮

这场防疫恶战打出了化隆威风

2020-02-13 10:58:01 来源:海东日报 点击:
时报记者 张扬 通讯员 李玉峰 摄影报道

11万人、遍布全国290多个城市、17400多家实体店、年产值达130亿元……作为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脱贫致富的龙头产业,拉面经济在全国叫响。

然而,这曾引以为傲的数字,在新冠肺炎疫情“兵临城下”时,却让化隆承担起巨大压力。假如10余万人此时此刻全部返回化隆,这疫情能防得住吗?该怎样去防?

是啊,这注定是一场恶战,没有一个铜墙铁壁式的防线,化隆就有可能成为新冠肺炎疫情的重灾区。

关键时刻,化隆县委、县政府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疫情防控安排部署,遵照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在化隆实地指导疫情防控工作时提出的具体要求,将群防群治、严防死守作为疫情防控的前沿哨所,实施网格化排查,组建防控巡逻队,形成了化隆样板式的防控模式,在这场防疫恶战中打出了化隆威风,交出了出人意料的防控成绩单:虽然外出创业、劳务人员数量在全省遥遥领先,但至今仍保持新冠肺炎零病例!

化隆有支 疫情防控“轻骑兵”

“做好防疫工作,请大家待在家里,不要出门,不要聚会,戴好口罩,勤洗手,多通风,不信谣,不传谣……”在化隆县每个村镇,都有这样一支特殊的巡逻队,他们手持党员先锋队旗帜,佩戴红袖章,走街串巷,劝导街坊邻居不要聚集、不要出门,并协助本村防控点工作人员管控车辆、人员进出。

化隆县多为山区,虽然早已通了乡村公路,但因山大沟深,很多村庄交通仍然不便,防控疫情的战线势必会拉得很长,这给全面部署疫情防控带来了考验。

织密防控网还需要群防群治,仅靠两条腿跑路,肯定跑不赢病毒传播的速度。这个时候,化隆县决策者们将目光盯在了农村常见的摩托车上——山里的村民们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摩托车。很快,一支支“摩托化”的巡逻队组建完成,他们捎上录好音的喇叭,每天不间断穿梭在村间巷道、田间地头,将疫情防控信息和防控知识等内容传带到了千家万户。

“小小摩托车方便快捷,经济实惠,不仅能为群众面对面宣传疫情防控知识,弥补广播宣传因距离稍远声音不清晰等不足,还解决了只能走大道而覆盖不了村场盲点等问题,全力打通了疫情防控信息和防控知识等内容贯通到全村每一处的‘毛细血管’,使每户村民对疫情防控信息和防控知识等内容入脑更入心。”扎巴镇挖隆沟村党支部书记马金良表示,摩托车巡逻队又被村民称为疫情防控“轻骑兵”,及时将疫情防控信息和防控知识等内容送到村里村外、村间巷道,打通疫情防控宣传“最后一公里”。

除了摩托车巡逻队,化隆县各乡镇村社还成立了 “步兵”巡逻队,24小时进行疫情防控巡逻,特别是对“居家隔离”家庭门口必巡,确保各项防控措施全面落实、不留死角。在巡逻途中,大家还扮演着宣传员、服务员、监督员等“角色”。

网格化管理守好四个“大门”

如果说动态巡逻是“游击战”,那么化隆县推行的网格化管理则是一座座岿然不动的“碉堡”,守护着辖区群众的健康。

据化隆县副县长尕藏家介绍,县、乡、村三级近9000人共同组成了426个网格排查组、检查卡点,并利用拉面大数据等技术平台,对省外返乡拉面从业人员进行严格排查,严格实行集中隔离、居家隔离、“三联三包”等措施,做到管控观察到位,不漏一户,不漏一人。同时,充分依靠乡镇部门、支部村委、干部群众等,在县内外形成层层防御、节节阻击的态势,全力阻击疫情输入。

各村在推行“网格化”管理中,合理划分区域网格,每个网格确定村“两委”、村警等人员担任网格员,负责本网格内的居家隔离人员防控、服务、宣传等工作,形成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无死角的疫情防控工作格局。“网格化”就像织起了一张庞大的“蜘蛛网”,将战“疫”的主动权牢牢握在手中,牢牢地守住了四个“大门”。

首先是守好县“门”,抽调公安、交通、医疗等部门141名干部,在省道、高速出入口及两县交界路段共设置6个检查站和1个跨区检疫点,采取全天候24小时轮班值守制度,全力守好进出县内的县“门”,按照“不漏一人、不漏一车”的要求,全面落实人员和车辆排查工作。

其次是守好乡“门”,全县17个乡镇及时成立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采取一把手包片、副职包村制度,联合基层派出所在乡镇进出口设立排查卡点,做到进出乡镇大门人员、车辆有检测、有登记,同时对重点乡镇实行交通管制,加大乡镇街道巡逻管控。

再次是守好村“门”,为做好村(社区)疫情防控工作,阻断村与村之间串亲走友等现象,各村在封闭部分便道的同时,在进出村(社区)的主干道建起检查卡点,采取24小时值班值守,加大出入村社人员的管理。至目前,村(社区)一级共设置疫情监测卡点365处,其中行政村352处、社区13处,共出动村干部、村医、“第一书记”、驻村工作人员共2753名。

最后是守好户“门”,对居家隔离、医疗机构隔离、集中隔离,严格落实包点、包户制度,明确乡镇、公检法“一把手”责任,全力做好隔离人员心理疏导、送餐、代买等服务保障。特别是对居家隔离人员采取发挥巡逻队、邻居一对一监督模式,确保居家隔离人员隔得住、稳得下。

群防群控面前病毒就是纸老虎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来势汹汹,很多人“谈疫色变”,甚至惊慌失措。其实,只要全民参与,齐心协力,众志成城,筑牢群防群控的“钢铁长城”,病毒就是纸老虎。

“做好防疫工作,请大家待在家里,不要出门,不要聚会,带好口罩,勤洗手,多通风,不信谣,不传谣……”疫情防控以来,扎巴镇挖隆沟村党员马国福骑着摩托车,捎上录好音的喇叭,每天在村内各个巷道来回巡逻宣传。

马金良告诉记者,他们在村口建立了一个卡点,卡点上有15个人进行三班倒值班,同时还有9个人的巡逻队,随时随地进行巡逻。

群科镇群科村作为化隆县人口最多的村,返乡拉面人员的疫情防控形势尤为严峻。为此,以村“两委”牵头,以党员和村社干部为主组成了巡逻队,成为了村级防控一线的“安全网”,他们每天对外来人员进行排查,对居家隔离状况实时督查。群科村村委会主任马旭胜表示,该村有5400多人,现有返乡人员405人,巡逻队每天巡逻一到两次,只要在巷道里碰到闲杂人员,或者出门的老百姓,就劝导他们回到家中。巡逻队中有党员、志愿者,还有自发加入的村民。村民韩成明就是巡逻队的一员,用他的话说,疫情是国家的事,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尽一份微薄之力,村里全民动员,每个人都是心甘情愿。

“1+1+1”模式也有温情无限

“今天你们家里需要购买什么东西吗?”“麻烦今天给我买上点……”这是扎巴镇“居家隔离人员群”里温馨的对话。

疫情防控的终极目的是为了群众能有幸福的生活,虽然目前形势严峻,但为民服务的初心时刻不能忘记。为全力做好居家隔离人员防控工作,扎巴镇各村都建立“居家隔离人员群”,村“两委”成员、驻村干部、“第一书记”等值班人员会把镇村一天来的防疫工作动态、隔离人员的体温、以及每家需要购买什么生活用品等情况不断地发到微信群中,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

在化隆县实行的“1+1+1”管理模式中,这种服务意识也始终贯穿其中。“1+1+1”模式即由1名村干部、1名村警、1名村医指导各村村民建立10至100人的疫情防控管护队,承担设卡、盘查、居家隔离、巡逻等职责,充分发动群众力量,做好防控工作,倡议“全民不出门”,但每户家庭(居家隔离医学观察家庭除外)每两天可以安排1人外出采购生活必需品。当然,温馨服务不等同于放任自流,对不服从工作人员管理和劝阻并聚众闹事的将会依法处置,要求全县所有人员在疫情防控期间禁止串门、聚餐、打牌等各种形式的集聚性活动,婚事暂缓,丧事从简,凡举办丧事的,送葬人数小区内不得超过20人、农村不得超过30人。对参与举办或承办集体聚餐、聚众活动的单位和个人,一律按照相关规定从重处理,居家或医学集中隔离观察人员违反管控规定,不听劝阻的,由公安机关依法打击处理。截至目前,全县已处置3起涉及11人的疫情违法案件。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