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两化”上千公顷撂荒地重获新生

2020-02-19 09:24:14 来源:海东日报 点击:
□时报记者 王桂萍 通讯员 韩成明 王进 摄影报道

拉运肥料、耙田耱地、开犁耕播……正是春耕备播大好时节。作为全省最大的农业区,海东大地处处展现出一幅战“疫”抢农时,早春耕播忙的景象。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海东市紧紧抓住“让什么人种”“以什么方式种”“种什么才有效率和效益”等问题,重点解决沿黄地区耕地撂荒问题,让撂荒土地重获新生。

那么,昔日撂荒的土地是如何“重获新生”的?海东又是如何解决土地耕地撂荒的难题?记者对我市地理气候最具有差异性的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和化隆回族自治县整治土地耕地撂荒问题进行了采访。

化隆县复耕脑山地区土地

耕地撂荒的背后

循化县地处黄河之滨,被称为“青海小江南”,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这里气候温和、土壤肥沃。坐落在县城最西端的查汗都斯乡是该县最大的农业大乡,在全县农业发展布局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一直以来,该乡因水渠灌溉设施陈旧、部分土地无法按时灌溉出现土地撂荒,农民种地信心不高的现象。此外,种植业经济效益低,政策落实不到位,撂荒土地流转困难,以及外出经商、务工等原因也导致了耕地土地撂荒。这不仅是循化县土地耕地撂荒的原因,也是化隆县出现土地撂荒情况的原因。

化隆县地理气候与循化县相比较恰恰相反,该县地处青海省东部,属于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山大沟深,沟壑纵横,地势气候阻碍了该县部分农业农村的发展道路。据记者了解,化隆县撂荒耕地多处于自然条件差的浅脑山地带。如该县南部卡力岗山区的几个乡镇,十年九旱,受寒潮冰雹霜冻等气候影响,加之近年来种粮成本不断提高,粮食价格相对偏低,每亩青稞产量最高在300公斤左右,要不是规模化经营,除去农资和人力成本几乎无利可图,甚至亏本,这直接影响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造成部分农村耕地撂荒。

一碗拉面让“两化”百姓走出了大山,告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局面。但拉面人的外出,导致了部分耕地转让、他人承包经营或直接撂荒的现象。化隆县全县农业人口23.9万人,仅拉面餐饮外出从业人员就达11万多人。循化也是一个“餐饮大县”,在全国各地从事餐饮业的有7850多家,16万人口中从事餐饮业的人占26.3%。据在外面从事拉面餐饮业的人估算,外出劳务收入是种植粮食收入的十几倍甚至几十倍,这必然吸引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致使耕地撂荒。

政策方面,记者了解到,对耕地的补贴是按承包户的面积进行补贴,而这种“到户不到田”的补贴方式,使种粮效益低下的脑山地区形成一种“种地者吃亏、撂荒者得利”的状况。另外,撂荒土地流转也存在一些困难,如农民对现有流转政策不了解,大家害怕合同纠纷,认为土地是“命根子”,在城镇一旦“失业”后还有回去耕作的资源,所以宁荒不转,致使部分地区耕地虽有流转,但仍处于自发、无序、零散的状况。


化隆县脑山地区复耕地上播种青稞
 

如何解决撂荒难题

当前土地耕地撂荒问题,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具体体现。它的形成是长时间的,因素是多重的、复杂的,解决办法不是单一的,也不能一蹴而就。近年来,海东市立足乡村振兴战略,按照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等要求,解决土地耕地撂荒问题。

近日,记者在黄河岸边看到,农民们戴着口罩,在田间地头翻土、平地、耕地……一派忙碌景象。“疫情防控是当前的头等大事,但绝不能因此而让农业滑坡、农村凋敝、农民减收。”这是化隆、循化两县干部群众达成的共识。两县针对农村土地耕地撂荒等有关问题,进行了全面摸底调查。在找准问题症结后,循化县首先针对部分可以灌溉的土地提前灌溉,并与农业农村和科技局等单位沟通协调,购置好籽种、化肥等,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同步开展土地平整与复垦复绿,使原本沟壑不平、杂草遍地、处处闲置的土地变成了一块块整齐划一、生机勃勃的水浇地,老百姓原本悬着的心也落地了。

让撂荒的土地焕发新的生命力,让一辈子与土地打交道的农民看到荒田变绿地。化隆县在“复活”土地耕地期间,科学制定复耕计划,对撂荒耕地、承包人、耕作人及耕作情况全面登记造册,建立台账管理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撂荒耕地恢复耕种计划,做到宜粮则粮、宜草则草、宜林则林。同时,强化监管,加大耕地保护力度,对因外出务工等造成土地荒芜的,发包方将其耕地加以流转,对不支持土地流转且连续荒芜二年以上的,视为无人承包地收回承包权,重新予以发包或参与流转。

要遏制耕地撂荒现象,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耕种者提高收入。化隆县在解决撂荒难题时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牧业,充分利用19.1万公顷优质草场资源和3.6万多公顷耕地所提供的农作物秸秆,依托“粮改饲”项目激发广大农民种粮种草的积极性。此外,加快土地流转,实现规模效益,稳定土地二轮承包关系,通过强化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明确发包权,将原来的“家庭经营”模式发展成为“公司+基地+农户”的规模化经营方式,鼓励组建各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或发展现代农业的公司,将分散的家庭经营整合起来,使企业和农户成为利益共同体,从而解决农村土地撂荒问题。为解决农民“靠天吃饭”的问题,化隆县优化农业保险方案,确定农业种植保险保额为每亩300元,降低了农业生产风险。

循化县土地复垦种植线辣椒

返乡拉面人重拾土地

“今年春耕正好遇上了这场疫情,大家都不敢出门种地,但是我们接到了村‘两委’的通知,让我们戴好口罩,在做好防护的前提下,不要耽误了春耕备耕工作,更不能耽误撂荒土地的复垦。”正在循化县查汗都斯乡新村三队忙着种线辣椒的村民说。

查汗都斯乡由于外出经商人员较多,导致一部分土地撂荒严重。今年,在该乡党委的号召下,撂荒地整治和复垦复绿总面积达到了110公顷。该乡红光村的喇它亥日之前在广州经营拉面馆,去年,他在相关政策的激励下返乡承包了3.3公顷撂荒土地。他说,现在国家政策好,可以用“公司+农户”的种植模式发展特色农业,看到政府统一供应肥料、指导技术、保护价回收后,他就决心返乡创业。一年下来,3.3公顷地的收入不仅达到了16万元,而且带动了当地劳动力增收。今年立春刚过,他在承包地里又开始如火如荼地种植线辣椒。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许多返乡拉面人陷入返不了城开不了拉面馆的窘境。循化县和化隆县借势动员引导拉面人把精力再次投向经营土地上,确保拉面人在疫情中不减收。维修渠道、维修提灌站、拉运籽种化肥……一时间,黄河岸边形成了一派全民参与整治撂荒地的浓厚氛围。循化县之前调查统计的135.3公顷撂荒耕地,经过农业部门的复垦督促指导和各乡镇的积极推进,目前复垦率已达97%,主要种植品种有油菜籽、苜蓿、燕麦、玉米等生长周期短、见效快的农作物。

化隆县是“拉面大县”,拉面人的外出是导致土地撂荒的原因之一。目前,化隆县撂荒地867公顷,今年计划全部复垦,主要种植碗豆、青稞、油菜籽等农作物。

土地流转是解决撂荒问题的重要途径,使拉面人和在家务农者获得“双赢”。2012年,化隆县二塘乡香里胡拉村村民完么才旦通过流转撂荒土地,成立了化隆县香拉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马铃薯、青稞、饲草等。如今,合作社种植面积扩大到了426.6公顷,年总收入143.38万元,社员人均收入达3016元。

“门口有钱赚,土地不撂荒。”土地流转不仅提高了周边农户种粮的积极性,也吸引外地务工返乡的农户开始发展种植业。今年疫情期间,化隆县拉面从业人员返乡达9000人次。不能及时返城开拉面馆的他们纷纷参与到春耕备播中,不仅重拾自家的土地,而且通过流转承包撂荒土地种植农作物,为全年收入不减少上了一道“保险”。

5年前,化隆县牙什尕镇塘一村的冶进明耕种着自家门前0.33公顷地,入不敷出的生活逼得他到石家庄打工,希望甩掉“贫穷农民”的帽子,在拉面政策的扶持下他从一名拉面匠变身为拉面老板。5年后,一场疫情让他返回了家乡,居家隔离之后的他决定重拾撂荒的耕地,重做农民。当然,他不再是守着自家那点地,而是与同乡合作租下村里的6.67公顷荒地,计划大规模种植玉米。他说:“今年这场疫情,让大家暂时都不敢外出,但是我们可以重新种植自家撂荒土地,饭馆里挣不上的钱就能从地里补回来。”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