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打出海东声势 绝对贫困清零

2020-04-09 10:51:52 来源:海东日报 点击:
□时报记者 邓成财 

2019年是海东市脱贫攻坚攻城拔寨、决战决胜的一年,全市76个贫困村,0.59万户2.1万名贫困人口达到脱贫退出的条件,乐都、民和、化隆三县区退出贫困县区,贫困发生率从年初的1.83%下降到0.03%,实现了全市绝对贫困人口“清零”的目标。

易地搬迁挪出了穷窝

“没搬下来的时候,走的是土路,住的是土房,睡的是火炕。媳妇在家种地,家里收入就靠我外出务工。”搬进新家的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新民乡下山村脱贫光荣户黄甲辰说,现在脱离了穷山,学校、超市都在家附近,住房条件、生活环境,样样都比以前好。

从山上搬下来的黄甲辰通过政府的帮助扶持,搞起了养殖业,每年有四五万元的收入,日子过得越来越好。这正是得益于海东易地扶贫搬迁,让广大贫困群众走出大山挪穷窝的好政策。

当前,脱贫攻坚到了最紧要的关头,海东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问题正在得到解决,挪穷窝、断穷根逐步变成现实。2019年,在易地搬迁中,海东采取整乡搬迁、进城上楼安置、多村集中搬迁等灵活有效的搬迁模式,累计投资22.33亿元,群众自筹3.21亿元,共搬迁6县区的337个村1.4万余户5万余人,其中有97个村实施了整村搬迁,全市搬迁人口占到全省搬迁总人口的40%。民和县北山乡易地搬迁新型农村模式、化隆回族自治县扎巴镇和平安区三合镇新型社区模式,乐都区三个乡镇向县城搬迁模式成为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样板。

今年2月28日,海东市投资4.95亿元,启动深度贫困乡镇整乡扶贫搬迁项目,集中搬迁安置乐都区中坝、蒲台、城台三个乡镇的困难群众,让乐都区1615户5684名困难群众搬出自然灾害频发、靠天吃饭的“穷窝窝”,住进生活舒适、交通便利、上学就医便捷的新家园。

基础设施短板逐一补齐

平安区小峡镇红土庄村,20多年以来喝水一直是个难题。去年实施的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一步到位解决了红土庄村饮水难问题。“以前看着水缸里的水用完了就头疼,吃不上水是个大问题,现在蓄水池修上了,吃水问题解决了,再也不会断水了。”村民刘森林说。

“以前村里又是堆放杂物,又是搭建彩钢房,还有墙上的各种小广告,整个村子看起来又脏又乱又挤。”“如今,村子变漂亮了,房前屋后‘净’了,河塘沟渠‘清’了,就连空气都清新了不少……” 乐都区高庙镇村民你一言我一语地说道。

2019年,在交通方面,全市1587个行政村全部实现道路硬化,公路通畅率、硬化率均达到100%,全市94个乡镇全部实现客运班车通达,贫困村通车率达到94%;水利方面投资3.83亿元,实施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使509个建档立卡贫困村、11.09万贫困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得到彻底解决;通讯方面投资1.66亿元,建设通讯站2548个,贫困村4G覆盖率达到99%。

产业扶贫提升脱贫质量

平安区三合镇石灰窑村村民严才仁朋措原先家中只有1.33公顷地用来种植青稞,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过的是靠天吃饭的日子。去年,他通过农村商业银行的“530”小额贷款,获得贷款5万元,新建了羊圈,购买了草料,饲养了200多只羊,种植规模扩大到了12公顷。算下来,他一年能有6万元的收入,相比脱贫前三四千元的年收入,他如今幸福感满满的。

2019年,海东聚焦“两不愁”目标,因人因户因村实施到户产业项目,按照人均5400元扶持标准,全市累计投资8.28亿元扶贫资金,落实5.36亿元小额信贷资金,有4万多户15.31万名贫困人口发展特色产业,以贫困户为主体的家庭经营性产业发展新模式得到广泛推广。

“2019年我挣了4.2万元,过去别说在家门口,就是出去打工也挣不了这么多钱啊。”民和县古鄯镇山庄村56岁的脱贫光荣户樊玉杰是在花海务工增收的典型代表。自七里花海景区营业以来,作为贫困户的樊玉杰被招聘为景区管理人员,每月能拿到3000元的工资。

据七里花海景区负责人付成才介绍,景区以“企业+景区+贫困户”的发展模式,为古鄯镇、小岭村、郭家山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70余个,带动景区周边49户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此外,还有15户有条件的村民借景区优势,开办了农家乐,户均日营业额达到3000余元。

2019年,海东实施乡村旅游扶贫项目,带动4128户1.43万贫困群众实现生产性、经营性、劳务性多元增收;实施6个贫困县区扶贫产业园项目,拓展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12954户27797名贫困人口增收;推进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为634个贫困村和有贫困人口的945个非贫困村投入引导资金,通过建设光伏电站、开发农牧业、盘活旅游资源等形式发展产业,实现了1495个村集体经济“破零”。

东西部协作助力脱贫

地处峡谷深处的乐都区寿乐镇土官沟村的贫困户龚立在2019年种了12亩甜叶菊。龚立加说:“一亩能够收入2500元,年底全家就可以脱贫,想想都觉得甜!”

甜叶菊项目,是无锡市对口帮扶工作组从无锡市惠山区引进到青藏高原的。项目采用“农户+合作社+企业”的模式,海东当地合作社负责生产管理,无锡市施宇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统一收购,农户只需按要求种植,没有后顾之忧。寿乐镇瑞强种植合作社负责人巴尖措欣喜地告诉记者,经过2018年的试种,2019年有30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了5.67公顷甜叶菊,增收了近20万元。

消费扶贫是东西部扶贫协作的一项重要项目,在去年的6月27日,首趟“无锡-海东”东西部协作旅游专列缓缓驶入海东平安驿火车站,这是海东历史上停靠的第一趟旅游专列,在短短两天内近700余位游客为海东带来了40多万元的经济收入。为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成效,精准发力用力,不断创新精准扶贫模式,10月15日,海东市东西部协作消费扶贫第一车在海东市乐都区峰堆乡正式“发车”,此次消费扶贫共收购峰堆专业合作社和精准扶贫户洋芋32吨,按照每公斤2元的收购价,预计收入达6.4万元。

2019年,海东市共选派29名党政干部和77名专业技术人才到无锡挂职锻炼;输送310名贫困劳动人口到江苏省就业,就近解决1630名贫困劳动力就业;落实帮扶资金2.35亿元,着力实施乐都、民和、化隆三县区基础设施补短板等项目84个,完成了25个深度乡镇结对全覆盖目标任务。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