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乡村振兴画卷 都说海东最美

2020-04-09 10:52:44 来源:海东日报 点击:
□时报记者 尕桑才让 摄影报道

春潮涌动,人们播种着种子,也播种着希望。

近年来,海东市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目标,着力培育粮油种植、畜禽养殖、果蔬药材、农畜加工四个农业“百亿元”产业,农业正在成为海东全面落实省委“一优两高”战略,实现兰西城市群节点崛起的强大动力。作为进入青藏高原的第一站,肩负着全省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供给基地的重要使命,在海东,强农富民不再是梦。


      现代农业走上特色发展之路

时值初春,全省最大的现代农业生产基地——“黄河彩篮”高原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智能温室里绿意盎然、温暖如夏,技术人员李亚林正带着其他几个工人检查前一天无土栽培的蔬菜苗。

1000个黑色花盆里培育着南瓜、西红柿、茄子、辣椒四种蔬菜,嫩绿的苗子栽植在由质石、珍珠盐、草炭组成的基质里,每一盆都清楚标记着品种名称,整齐摆放在架子上。

“这些苗子是昨天下午栽的,如果是土壤,需要四五天才能缓过劲来,但不同于土壤复杂的生长环境,无土栽培依靠高端营养液,为根系提供优质的生长环境,从而缩短农作物生长周期,苗子一天就缓过来了,再等几天就可以直接移栽到拱棚中去。”李亚林说。

海东“黄河彩篮”高原现代农业产业园共流转土地256公顷,已建成高标准日光节能温室(棚)800栋,智能连栋温室2万平方米,配套完成了水肥一体化的种植系统、工厂化的育苗系统以及保温设施、水、电、暖、保鲜、防护等辅助工程,完成投资4.4亿元。产业园集成了国内外最新的农业生产新理念、新技术、新品种,融合新材料、新装备,实践了以科技研发、示范推广和“互联网+”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发展,成为了全省设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试验、示范、推广的样板园。2019年,全市农业园区完成农牧业科技园产值32.07亿元,同比增长10.9%,超出全年目标任务0.9个百分点。全市现有涉农龙头企业11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6366家,其中农产品加工企业63家。

今天,海东农业引领了全省现代设施农业的发展,本着绿色、生态发展的要求,全力打造品牌建设,形成区域性的、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建立平台网络营销体系,加快发展农产品现代化仓储物流系统,为消费者提供安全优质、食用放心的农产品。

大大小小的温棚,像迅速繁衍的细胞,撑起了崭新的海东现代农业文明。

美丽农村绘就生态宜居新画卷

“常年堆积在河道的垃圾被清走了,一到夏天,村里还来了不少游客。”“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最大的受益者是老百姓。”“如今,村子变漂亮了,房前屋后‘净’了,河塘沟渠‘清’了,就连空气都清新了不少……”看着村里一点点变美,海东市乐都区马营乡村民们感受颇深。

过去的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村子里柴草乱堆、畜棚乱搭、污水乱泼、垃圾乱丢……农村各种环境乱象丛生。

如今,通过美丽乡村、乡村振兴、脱贫攻坚、人居环境整治,农村基础设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村成为连城里人都向往的好地方。

去年,海东确立“四清一改治十乱”为重点的行动导向,平安区“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转、县处理”的“平安经验”在全省得到推广。全市200个村庄获得全省清洁村庄评选奖励表彰占全省清洁村庄评选总数的40%。组织实施了2019年4个省级试点村和10个市级乡村振兴示范试点村建设,新建120个高原美丽乡村,聚焦“住房安全有保障”的脱贫标准,开展危旧房“清零”行动,年内完成所有危旧房“清零”工作。

同时,海东着重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及防洪体系建设,加快实施重大水源工程,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力度,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开展农业节肥节药行动。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新改建农村公路1000公里,便民桥梁20座,改造农村电网2800公里,改造农村危房7000户。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新建、改建厕所3.3万座,开工率100%,完成率99.24%。

“以前农村人都往城里搬,你看现在我们居住的环境多好,房前屋后都是风景,城里人还要花钱到乡下来看风景呢!”一位村民信心满满地说。

的确,现在漫步在海东各个乡村,农房庭院错落有致、乡村道路四通八达、广场游园欢声笑语……美丽乡村新图景展现于眼前。


      新型农民 唱响乡村振兴进行曲

近年以来,海东市逐步探索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一大批农民专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成长,一大批农民致富带头人,在贫瘠的耕地上耕耘出了财富,新型职业农民成为致富能手。一批高素质的青年农民正在成为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和农民合作社领办人;一批返乡农民工加入到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中,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注入了新鲜血液。新型职业农民不仅解决了“谁来种地”的现实难题,也解决了“怎样种地”的深层问题。

互助土族自治县台子乡村民靳永明,创办了台子富农蔬菜专业合作社,入社农户达152户,带动周边贫困户务工3800人次,贫困户年均增收12000元左右,年销售蔬菜达23万吨,远销深圳、香港、澳门等地,鼓了村民的腰包。

完么才旦,原先是化隆回族自治县二塘乡香里胡拉村的一位普通村民。如今,这位质朴的藏族青年格外忙活,他不仅化身老师手把手指导村民种植马铃薯,还成立种植合作社,尝试探索现代农业经营模式,种植技术不断进步,年产收入也不断提高。

今天,农民合作社已经成为海东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基础和主导力量。截至去年底,全市累计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6316家,共有国家级规范示范社33家、省级235家、市级964家;累计发展家庭农牧场1432家,培育新型职业农牧民4429人。

越来越多的贫困户通过在产业园务工,逐步成了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业产业工人,农民也成为了体面的职业,他们的幸福感、获得感与日俱增。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