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碾伯镇的“不寻常之路”

2020-04-21 10:19:10 来源:海东日报 点击:
□时报记者 周晓华 通讯员 高鹏基 摄影报道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曾是生活在海东市乐都区碾伯镇村民祖祖辈辈信守的生存方式。沐浴着精准脱贫的东风,生活在这里的村民们,在村党支部的引领下,突破常规思路,寻找新的出路,以“党建+”点燃脱贫新引擎,变“输血”为“造血”……脱贫攻坚走出一条“不寻常之路”。

如今,一幅风景如画、天蓝山绿,村民信心十足、你追我赶的画面正在乐都区碾伯镇的大地上徐徐铺展。

梨花节引来八方游客


端“旅游碗”吃“致富饭”

碾伯镇下寨村位于河湟谷地,距离乐都区政府驻地2公里处,兰新铁路、京藏高速、鲁大复线、民小公路穿境而过,交通条件便利。全村共有人口238户878人,党员39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3户30人,已于2018年全部脱贫。

下寨村是传统的农业村,主要种植软儿梨、沙果、大樱桃、洋芋、架豆、线辣椒等果蔬,其中经济果林33.33公顷,主要种植了1万多棵软儿梨树,百年以上的古梨树就有380多棵。村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软儿梨、覆膜洋芋等农产品,驰名省内的乐都沙果就曾主要分布在该村,但因果蔬农产品产业链不长,经济收益不高,其他副业发展动力不足,劳动力转移条件有限,所以村集体经济一直停留在较低水平。

2016年,碾伯镇领导班子集思广益,提出可以借助下寨村的梨花盛景,再加上传统遗留的特色民居、深邃久远的河湟文化及农耕文化、优美秀丽的田园风光等旅游资源,举办文化活动,丰富村民生活。于是以“赏梨园春景、品农家美食”为主题的首届梨花节便应运而生。在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美景吸引下,第一届下寨梨花节就有3万多游客前来参观。

2017年,第二届梨花节又将象棋比赛、书法展示、地方曲艺展演等地方特色文化,刺绣、彩陶、民族服饰等文化旅游商品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纳入其中,充分展示了河湟地区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民族风情,整个梨花节期间共接待游客7万人次,旅游收入达450余万元。2018年,第三届梨文化艺术节吸引省内外游客10万余人次,旅游总收入600余万元;2019年,第四届梨文化艺术节又将踏青徒步活动、文艺及地方曲艺表演、书画展、摄影采风、农家乐厨艺大赛、田园蔬菜采摘等文旅活动加入进来,文化旅游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每年的4月,是海东市乐都区碾伯镇下寨村梨花盛开的季节。走进下寨,白色的梨花竞相绽放,白清如雪,吸引着人们踏春赏花。

为了擦亮乡村旅游的金字招牌,碾伯镇和下寨村下足了功夫。碾伯镇正计划招商5亿元,将下寨村打造成以梨园风光观赏为基础,以风情娱乐、康体运动为重点,融合避暑度假、影视摄影、红色教育、休闲购物、农业生产为一体的河湟梨园风情小镇,让下寨村的村民乘着乡村旅游的东风,鼓起腰包,吃上旅游饭。

干部入户走访

“农家乐”旺了人气聚了财气

西岗村位于碾伯镇的东南部,紧邻乐都城区,乐(乐都)化(化隆)公路从北向南穿村而过,109国道贯通村庄东西,兰青高速公路、兰西高速铁路横穿村庄,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西岗村是典型的城郊村,村民主要通过种植供应城区的果蔬和进城务工获取收入,方式单一,收入水平较低。依靠着天然的区位优势,2017年,西岗村“两委”组织全村的农家乐成立了农家乐协会,村民们纷纷开起了农家乐,目前已稳定在40家左右。

农家乐产业的集群不仅带来了火爆的人气,更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财气,有些村民每年靠出租闲置房屋便可收入五、六万元,有些村民自己开办农家乐,一年的纯收入可达30万元左右。据不完全统计,西岗村现有农家乐38家,吸引就业人数214人,2019年共接待游客30多万人,餐饮总收入超过1000万元。2019年全村人均年收入可达1.4余万元,村庄经济发展步入了快车道。2018年西岗村入选海东市乡村振兴试点示范村,2020年入选全省高原美丽乡村。

近日,记者走进碾伯镇西岗村,道路两旁的农家院都已开门迎客,随便走进一家农家院,门口都设置了一个安全通道,客人进来之前,需要测量体温并登记客人的信息,进行消毒后再就餐。随便走进一农家院,老板热情地招待着进店的客人,点菜、上菜、算账,忙得不亦乐乎,脸上始终堆满笑容。

“终于能开业了!这3个月等得我心焦,因为疫情我们今年错过了营业的最旺季,最近,天气好了,客人也越来越多了,生意也是同样红火。”农家乐老板都四海说。

碾伯镇西岗村还将农家乐发展与脱贫攻坚结合起来,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共吸纳30多名九哈家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村民和3户本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到农家乐就业,不仅增加了贫困户的劳务收入,还带动了贫困群众稳定脱贫。

村民的股权证

集体资产出租收益“颗粒归仓”

碾伯镇东关村因地处乐都城东而得名,原有耕地21.33公顷,现已全部被政府征地储备。全村共有人口432户1341人。近年来,碾伯镇东关村加大招商引资,解决村民富余劳动力就业安置,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走出了一条“兴村富民”的新路子。

作为典型的城中村,自土地被征用后,如何团结和带领村民发展经济,解决被征地农民增收问题,成为摆在东关村“两委”班子面前的难题。“富民先兴村”,在镇党委、政府的帮助下,东关村“两委”多次召开党员、村民代表大会,积极出主意、想办法,瞅准了房地产行业发展机遇,计划通过投资商铺获取收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作为东关村的村民,老党员张国顺祖祖辈辈在东关村生活,可是村里到底有多少集体资产,他以前根本没有什么概念。“印象中,村里最多的就是店面,地处县城,这些店面肯定很值钱,可究竟值多少钱,谁也说不清楚。”张国顺说,为了有效维护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的合法权益,东关村率先进行产权制度改革,产权制度改革后,东关村每年公示集体经济和个人收入情况,村 “两委”班子交出明白账,村民也更放心。

调查研究,考察学习,制订方案,清产核资……碾伯镇东关村首先利用铁路二线征地补偿金27万元在鲁大复线购置821平方米的商铺,利用滨河北路征地补偿金18万元,并贷款96万元修建2400平方米的商铺,全部用于出售或出租,获得了资产收益的“第一桶金”。此后,东关村又以土地置换的方式与房地产开发商达成合作协议,修建新乐大街商铺395平方米,修建文都家园商铺128平方米,每年收取固定的商铺租金。截至目前,碾伯镇东关村年集体经济收入已达120万元,村集体经济资金积累达到4000余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1.4万元。

“村里制定了村民养老、医疗等方面的福利政策,最大限度让我们受利受惠。为50周岁以上的村民每年发放养老金1200元,为60周岁以上村民每年发放养老金2400元,为70周岁以上村民每年发放养老金3600元,为80周岁以上村民每年发放养老金4800元……”近年来,东关村的变化老党员张国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记者手记】: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一招”。这只是碾伯镇脱贫攻坚道路上的一个缩影。

在碾伯镇,各级扶贫干部们扎根基层,实事求是,一项项暖心的举措、一个个卓有成效的办法,无不反映出举全镇之力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决心与信心。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