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盘活闲置资源 鼓起村民腰包

2020-05-27 07:58:09 来源:海东日报 点击:
分红现场
□时报记者 巴迎桂 摄影报道

3年前,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哈拉直沟乡的13个行政村中集体经济收入为零的“空壳村”超过90%。如今,通过盘活各类“沉睡”的集体闲置资源,搭建新型产业平台,这13个村集体收入均超过5万元,50%以上的村集体收入超过10万元。

“‘空壳村’手中无粮、人心涣散,破壳重生最难的便是迈开第一步,而盘活集体‘闲产’正是那个收益最稳定、最简单易行的突破口,只有赚到了‘首桶金’,乡村振兴这盘大棋才能从容铺开。” 哈拉直沟乡“空壳村”破壳重生的幕后“操盘手”、乡党委副书记秦志杰一语道出其中奥秘。

药材加工场地扩建提高日产量

劳务公司拓宽务工渠道

5月的一天,哈拉直沟乡孙家村“两委”办公室门前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大伙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里正在举行劳务输出产业发展大会,组织村民复工复产,进城务工。

“王书记,去年我在工地上挣了4万元,收入挺好的。今年那家公司的工地在西宁,麻烦您再帮我介绍一下。”村民孙永强对“第一书记”王章军说。

2018年3月,青海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工程造价管理总站选派的“第一书记”王章军驻孙家村后,帮助该村成立了青海如匠建筑劳务服务有限公司。经过多方协调,劳务公司与青海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建工集团有限公司等省内外多家大型建筑施工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

2018年,如匠公司实现劳务收入110余万元,2019年实现劳务收入130万元。截至目前,该公司累计完成劳务产值近300万元。这个公司的成立,直接带动了村里50余名富余劳动力在建筑工地务工。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王章军和驻村工作队还积极利用所在单位优势,组织村民参加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建筑技能培训班,通过传授实用技能,鼓励富余劳动力外出就业,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新生活。

“今年受到疫情影响,还担心没有外出务工的机会了,多亏了村里的劳务公司给我们联系了活,这几天我们就要去工地上打工。”村民孙永恩说。

这几年,孙家村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还鼓励村民创办实体经济,分享产业发展红利。村里成立了青海如彩工贸有限责任公司,集体经济年收入最高达8万元。“公司不仅解决了村级党组织‘无钱办事’的难题,还能让村民分红。”村党支部书记孙政奎说起壮大村集体经济带来的好处,感慨不已。

2018年,借鉴江浙农村企业的创办模式,村上成立了青海如彩工贸有限责任公司,主营一次性纸杯生产和销售。这家企业的创办填补了青海省生产一次性纸杯的市场空白,同时也为孙家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输入了新鲜血液。

如今,如彩工贸公司累计生产销售一次性纸杯100余万个,实现销售金额25余万元,纯利润达10万元。孙家村也成为哈拉直沟乡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样板村。

如彩工贸公司壮大村集体

集体经济助农增收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哈拉直沟乡白崖村党支部通过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摸索出了一条发展经济和培养人才互促共进的好路子,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集体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村“两委”的凝聚力也进一步增强。

白崖村党支部以提振民心、加快发展、提高村“两委”号召力为出发点,“打响”壮大集体经济第一枪。借助临近县城的优势,整合4.67公顷的集体建设用地租赁给建材公司和商砼公司,租赁费收入为28万元。这犹如一剂强心针,有力地调动了村“两委”和群众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信心。

有了成功的实践,白崖村党支部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步子越迈越大。通过排查整合可利用土地资源,村“两委”引进乳制品企业入驻废弃的村办学校,年租金8万多元。

同时,村“两委”协调已入驻企业吸收本村50多名劳动力就业,提高了村“两委”在群众中的号召力。在村企互动过程中,企业积极参与村里的脱贫攻坚和固定党日活动,互促互进、共同发展,让村“两委”和企业都尝到了合作共赢的甜头。

面对一片欣欣向荣的局面,白崖村“两委”并没有停下发展的脚步。村党支部督促村“两委”成员自学相关业务知识,多方寻求合作伙伴,及时收集市场信息,不断提高村“两委”的内生动力。

2018年,白崖村“两委”争取到了较少民族发展扶持资金,修建四合院,引进一家白酒企业,每年由企业向村集体支付8万元的租金。

“村集体经济有了实际收入,村里用28万元扶贫产业资金每年给村里的建档立卡户分红2.8万元,让村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收入。”白崖村党支部书记殷万淞说。

2019年,白崖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2.39万元,贫困户全部脱贫,顺利退出贫困村,全村群众正信心十足地在强村富民之路上昂首前行。

种养联动实现多赢

“以前家家户户都种麦子,辛苦一年,即使是种田大户也挣不到钱,最后很多人都选择外出务工,偏远山地的土地也就撂荒了。今年我们跟着村里的规划走,把山地撂荒的土地流转出来种青贮玉米和胡萝卜,有分红、流转费,很划算。”魏家堡村四社社长马绿德说。

在哈拉直沟乡魏家堡村八社,曾经被村民撂荒的耕地上,互助县业盛生态养殖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土地流转种植的苜蓿饲草已经郁郁葱葱。

“这些苜蓿地是去年种的,今年我已经浇了两次水了,再浇一次水就可以打苜蓿了,刚好为养殖场省了一笔饲草开支。”正在忙碌的魏家堡村村民李卓玛克高兴地说。

“家里的地除了房前屋后的菜地,都流转给了村里的合作社,每亩荒地40元,丢弃的荒地种上饲草,山头都变美了。我们平时在合作社里务工每天可以赚100元,年底还能领到分红。”村民赵国三说。

记者了解到,这些年,魏家堡村按照“产、育、养、销”一体化、规模化、产业化、科学化发展思路,牵头成立互助县晟茂种植有限责任公司、业盛生态养殖有限公司、互助县国寿种植专业合作社,利用当地丰富的农业资源,种植紫花苜蓿、红豆草、青储玉米等草料,养殖德州黑驴、红羽土鸡等畜禽。

据魏家堡村“第一书记”孙玉宝介绍,为保障养殖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该村流转土地333公顷种植饲草,为养殖产业源源不断地提供基础饲源。同时,魏家堡村与甘肃一家公司达成意向协议,以需定养,计划年出栏肉驴400至600头。

如今,魏家堡村的村集体经济蓬勃发展,全村形成了46.7公顷当归、66.7公顷马铃薯、66.7公顷玉米、46.7公顷燕麦、200公顷苜蓿和2100平方米养殖区的产业规模,构建起了以种养业为主导,光伏扶贫、劳务输转、投资收益为补充的多元富民产业体系,“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

2019年,在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魏家堡村种植当归产量300吨,种养殖共实现利润500万元,带动农户300余户(其中脱贫户35户),发放劳务工资220万元,人均收入近5000元,村集体经济突破20万元。随着村集体经济的壮大,越来越多的村民腰包也鼓了起来。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