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蔬菜大棚里“种出”好光景

2020-05-28 09:52:37 来源:海东日报 点击:
蘑菇丰收 王玉和喜笑颜开
        □时报记者 张娜 摄影报道

5月中旬,正是河湟大地农忙季节。在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马场垣乡下川口村,数百亩田畦里拱棚整齐排列,农民们忙着将一捆捆打包好的新鲜蔬菜背到路边,等待装车。客商们一一过秤后,一辆辆载满蔬菜的大货车便驶向了各地……

近年来,作为农业大县的民和县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积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通过政府引导、资金扶持、市场拉动、典型带动等多项举措,着力推进蔬菜产业基地规模化、栽培设施化、生产标准化、品种特色化、产品绿色化、经营产业化的集约发展,蔬菜产业发展道路越走越宽。

村民在大棚内务工

特色种植 致富有奔头

5月12日,马场垣乡金星村种植大户王玉和起了个大早,他要把种植的蘑菇运到民和县城、兰州市区以及海石湾去销售。看着装满蘑菇的农运车驶出村口,王玉和喜上眉梢。“蘑菇长势不错,每栋大棚每天能采收500斤,今年收入10万元不在话下。”王玉和乐呵呵地说,这一车是运往海石湾蔬菜销售点的,等到对面的团结大桥修通后,5分钟就能到海石湾,运输成本低,收入就更高了。

王玉和是甘肃省兰州市人,2010年来到民和县金星村承包了2栋大棚种植蔬菜。10年来,靠自己辛勤劳动,逐渐发展成为马场垣乡的蘑菇种植专业户。2015年,王玉和发动周边群众成立了清芳种植专业合作社,凭借科学的管理,他种植的蘑菇品质佳、口感好,在市场上很受批发商青睐。

王玉和告诉记者,蘑菇从种植开始,每40天就可以长出鲜嫩的蘑菇,能连续采收5至6个月,1栋夏棚一个周期下来总产量能达到4万斤,1栋冬棚一个周期下来总产量能达到5至6万斤。加上合作社还有一个储藏库,集中收购、统一批发,销路也不用发愁。

小蘑菇产生了大效益,王玉和的蘑菇棚引起了金星村村民的关注。“咱村的马汉福就是通过种植蘑菇脱的贫,虽然我不是贫困户,但靠着这些小蘑菇,也让我走上了致富路。”马玉祥说。

马玉祥是金星村村民。前几年养牛,一年到头也有好几万元的收入。去年,马玉祥承包了3栋温室大棚,也开始种起了蘑菇。

在马玉祥的温室大棚内,栽培架上一个个菇肉鲜厚的平菇密密麻麻地排列在菌包上,成熟了的蘑菇从菌包上探出头来。提起蘑菇种植,马玉祥高兴地说:“现在的市场批发价是每斤4元,按照目前估算,1栋大棚除去成本,净收入能达6万元。”

随着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蘑菇种植不仅在产业上起了致富引领的作用,也给很多村民带来了就业的机会。目前,王玉和的合作社有22栋大棚,提供的就业岗位让周边的部分群众有了工作,增加了收入。“以前我在家务农,现在在合作社里打工,主要是整理菌包、采摘蘑菇、日常管护等,每月可领到3000元工钱,在家门口挣钱顾家两不误,挺划算。”在合作社打工的张梅说。

据王玉和介绍,目前在合作社当季节工的有20余人,多半是留守老人、妇女,每年光支付劳务工资就达60余万元。他们除了按日领取固定工资外,农忙时还可以照顾自家农活儿,很自由。

村民正在收获头茬菜

拱棚蔬菜 幸福涌心头

下川口村下东川社地处民和县东部,依居湟水河南岸,海拔1650米,是青海省海拔最低的地方。这里三面环水,气候温和,地势平坦,光照充足,自然条件十分优越。多年来,依水傍山而居的下东川社56户村民依托得天独厚的气候和资源优势,在46.67公顷耕地上精耕细作,大力发展蔬菜产业,成为民和县有名的“蔬菜村”。

5月12日,记者来到下东川社村民冯韩文的拱棚,看到他和家人们正在棚内铲娃娃菜。冯韩文种菜已有20多年,习惯了靠天吃饭的他无法打破传统思维,致使他和村民在蔬菜种植方面一直得不到好的收益。

2014年,民和县农业部门争取设施农业项目建设资金80万元,按每棚政府投资8000元、群众自筹1000元的方式,在这里扶持搭建了100栋拱棚,种植娃娃菜、甘蓝等叶菜,实行订单种植。

在农业部门的点拨下,冯韩文瞅准好时机,于2017年在自家地里搭建起了3栋大棚,种起了娃娃菜、青笋、甘蓝,1栋拱棚一茬收入5000元。

冯韩文介绍,以前村上都是种露天菜,等到成熟的时候还要看天气,基本是“刮风减半,下雨全完”,品相、产量、价格等远远赶不上现在的设施拱棚。

目前,下东川社几乎所有耕地全部种上了优质蔬菜。有拱棚种植的,也有露天覆膜栽培的。主要有娃娃菜、甘蓝、菜花、笋子等,全部通过红古区蔬菜经销商,以北菜南调方式销售。如果遇上好年景,每亩蔬菜产量5000斤,一年收入两茬蔬菜,亩均有0.5万元到1万元的种植收入。

据民和县蔬菜技术服务中心副主任张晓瑾介绍,近年来,民和县大力发展设施蔬菜产业,蔬菜种植的区域不断扩大,品种也多样化,露地蔬菜由原来的娃娃菜、萝卜等扩大到笋子、菜豆、百合等,设施蔬菜由辣椒、番茄扩大到花菇、平菇,提升了蔬菜经济效益。同时,还引进示范“名、优、特、新”蔬菜新品种24个,通过试验示范,进行大面积推广种植。

下川口村蔬菜采收忙

订单收购 销路通地头

“大家抓紧手里的活,收购商还在等着装车呢。”下川口村党支部书记包永红在地埂上大声吆喝。

在下东川社,菜农们正在将青笋、娃娃菜等进行分类打包。采访中,菜农们表示:“只要大家种得出蔬菜,就能全部卖掉。”

包永红告诉记者,从前都是群众自发拿去农贸市场零售。后来,马场垣乡党委政府和下川口村村“两委”通过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形成了订单农业发展的工作合力。在各方牵线搭桥下,目前大部分农户与客商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签订了合同,农产品销往省内外。

冯韩文今年种了3棚娃娃菜,早就被甘肃一客商订购了。“销路好,一棚娃娃菜带来近万元的收入,我打算把这棚的娃娃菜收完后拾掇拾掇土地,开始第二茬种植。”冯韩文说。因为不担心销路,他打算第二茬增加蔬菜品种,种上西红柿,让地不闲置、收入翻番。

蔬菜丰收了,村民不愁销路,由于种类多、品质高,下川口村的蔬菜得到了各地客商的青睐。

前来装车的甘肃客商李元说:“已经连续在这里收购蔬菜好几年了,今天一天就收购了8万斤菜,已经陆续发往重庆、宜宾等地了。这里的蔬菜品相好,在市场上都是一等一的精品,很好卖,尤其是笋子,特别受南方消费者欢迎。”

包永红表示,目前都是由农户各自分散经营,没有核心支柱产业,农作物受天气和市场影响价格起伏较大。下一步准备引进专业合作社,由合作社负责蔬菜基地日常运营,通过“合作社+农户”形式,以蔬菜产业带动,让全村群众增收致富。

湟水河畔,东部门户,一处处设施农业生产基地、一家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一批批致富带头人的出现,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拓宽了道路。下一步,民和县将依托民和、红古两地加速融合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扶持传统农业,培育壮大特色产业,使蔬菜种植成为振兴农村产业、带动农户增收的重要力量。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