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东部“门户”发展底色越来越绿

2020-09-01 09:44:40 来源:海东日报社 点击:

□时报记者 张娜 通讯员 白林娟 摄影报道

山间,树木成荫;田园,花香扑鼻;城市,景色宜人……如今,承载着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一幅幅美景,成为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最美注脚,也彰显着民和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担当和坚定决心。

民和县地处甘青两省交界,素有青海“东大门”之称,也是兰西城市群建设上的区位中心城市,境内交通便利,气候宜人,景色秀丽。尤其进入果蔬成熟的季节,桃子、西瓜、苹果……引来了四面八方游玩、采摘的游客。

如何让城市融入自然,如何在自然中厚植绿色,让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如何走党建引领、生态优先、乡村振兴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民和一直在努力探索、大胆实践。

绿色成发展主色调

位于民和县米拉湾至山城十字路段的兰西高速公路出口处,绿油油的草甸,雪松、青海云杉、北美海棠等树木生机勃勃,丁香、连翘、卫矛等灌木郁郁葱葱,肆意生长在阳光下,让整个路段显得简约清新,成了一道风景线。

该路段是连接城市和乡村的主要道路。过去,由于人流量、车流量大,随之出现乱搭乱建和环境的“脏、乱、差”问题,原本作为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却被染上了“灰尘”。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近年来,立足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的省情定位,民和县委县政府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持续深化习近平总书记“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积极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坚决扛起筑牢青海东部门户生态安全屏障的政治责任。“门户”的绿色底色越来越浓。

“前两年这条路还是坑坑洼洼,路边乱停乱放,卖啥的都有,现在路平整了,两边的草坪、树木生长茂盛,这变化太大了。”作为土生土长的民和人,赵奶奶对这样的变化连连点赞。

米拉湾至山城十字迎宾道路景观绿化项目,西起G6高速民和出入口,东至山城十字路口,全长约1.26公里,总面积约15.49公顷,绿化工程设计总面积为15.5万平方米。在项目设计上,民和县结合县情和项目立地要素,以“桃花”“河湟文化”为设计主线,划分为城市门户区、桃花生态公园景观区、林荫漫步区三大功能区。绿化树种以雪松、油松、青海云杉等为主,采用乔灌木搭配,色块、花卉、草坪组团等方式进行绿化。同时,辅以体现河湟文化、民和地域特色和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为主的景观小品,打造出了一条凸显“天路桃源,魅力民和”的青海省东部门户城市迎宾大道。

走进史纳湿地公园,工人们正在修剪草木,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处处绿韵依依,浓荫蔽日,这里已掀开了生态发展的新篇章。过去,这里厂房破旧、材料乱堆。要一片绿地,还是要一堆厂房?治理之初,当这道选择题摆在面前时,民和县委坚定不移地选择了前者。

环境就是资源,生态就是名片。民和县在史纳湿地公园的建设中,按照“融植被,合四季”的绿化构思,恢复场地绿化氛围,并根据丰富的水体设计、轨道风貌,利用不同色叶、开花、常绿植物营造“桃杏争春,彩妆四季”的美景 。打造以滨河生境为依托,集生态修复、自然科普于一体的城郊湿地公园。一期以生态修复为主,采用生态绿化等措施,营造自然的湿地环境。二期初步计划进行场地记忆的营造,通过目前保留的老厂房、火车头、料仓、火车轨道等厂区旧元素,打造工业遗址主题旅游地。项目前期以绿化工程为主。截至目前,已按照设计方案完成全部绿化任务。

昔日里的“黑色”变成了满眼陶醉的“绿色”。走在已绿化的公园里,这项“惠民工程”被群众津津乐道。

“清水出省”成合作底片

“建立健全河湖管理长效机制,全面推进河湖监管工作,健全完善民和、红古两地环境污染联防联治合作工作机制,不断深化河湖长专项合作,共同治理湟水河两岸生态环境。”生态文明不仅要建设,成果更需要呵护。这是前不久民和县委十六届十一次全会上提出的对于“门户”生态保护更长远的保护计划。

近年来,着眼于“清水出省”目标,民和县通过推行河湖长制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建立了区域与流域相结合的县、乡、村三级河长制组织体系,各级河长立足自身实际,用自己的自觉行动守护着“东大门”的绿水青山。民和县不断推动民和-红古两地融合发展,和甘肃省红古区签订协议,合作推进沿岸综合治理,联合开展水电站检查和水源地水质监测,不断深化河湖长专项合作,共同守护湟水河水晏河清、长久安澜。

除了严格落实河长制,还通过湟水河环境综合整治,把“黑色走廊”打造成了“桃花谷”,经历了转型阵痛,“桃花谷”正式走上绿色发展的道路。

作为兰西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民和县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在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中,突出生态优先,落实“绿河谷”要求,广泛动员广大党员干部,带领组织全县各族干部群众,大力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春秋季义务植树活动,倾力打造体现生态效应、社会效应、经济效应的湟水河畔“桃花长廊”,再现特色文旅“金名片”。

生态治理,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治理的同时,民和县实现城区烟花爆竹全面禁止燃放,与红古区建立联动工作机制,实施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机制,共同打赢“蓝天保卫战”。此外,通过污水处理厂切实改善县城及湟水河水体环境,污水处理厂尾水人工湿地不仅使污水得到深度处理,加快流域生态环境的建设步伐,成片的芦苇也成了湟水河畔一道绿色盎然的景观。

思想自觉是最大成果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干净、宜居的生活环境是基础。

近日,记者来到中川乡,在道路两侧,村民们有的用扫帚扫,有的用铁锹挖,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像这样的清理行动,已成为大多数群众的行动自觉。

环境整治不难,难的是改变人们长期以往形成的行为习惯。为了从源头上解决生态环保方面存在的问题,民和县各乡镇、各部门坚持党建引领,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把群众的环保意识作为“主攻”方向,积极深入宣传,组织发动党员、宗教人士、群众、学生等参与到环境整治中来,让环境整治成为全民的自觉行动。

一眼望去,山坡上一片花的海洋。古鄯镇山庄村不仅环境变美了,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下,乡村旅游日益崛起,山腰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十个大字引人注目,越来越多的群众自觉守护起绿水青山,从“卖木头”到“卖风景”,这无疑是对自然和资源最好的敬畏。

九月的民和,天空澄碧,远山含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生态环境持续优化,美丽宜居环境深入打造,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彰显着河湟生态之美,这是民和县充分利用自然禀赋的惠民之举,也是全县人民渴望和期盼享受的生态文明成果。亮剑出招,持续发力,一幅满眼皆绿、未来将更加壮阔的绿色画卷已在民和大地悠然展开。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