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我不负青山 青山定不负我

——“两山”理论在海东的生动实践和深刻思悟
2020-09-07 10:08:24 来源:海东日报社 点击:
□时报记者 张扬 张傲 摄影报道

15年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对世界经济社会发展都足以产生深远影响的“两山”理论在浙北山区安吉县诞生;15年后的今天,距离安吉1700公里之遥的青海省海东市,“两山”理论早已破土生根,茁壮成长。

纵然远隔千山万水,从浙江到青海,绿染大地,清水东流,“两山”理论践行之路犹如光速,瞬息即达。这不仅是一场改变生态环境的理论实践,更是一场思想的革命。地处青海东大门的海东,正是在这场生动的实践中找到了自我,找到了发展的自信。

推窗见绿,出门看景,人在画中游

六七月份的浙江省安吉县天使小镇,空气显得闷热而潮湿,走进望竹山小区,亭台楼阁间,水流有声,绿树成荫。此时,远在千里外的海东市,这一江南美景正在河湟新区呈现——浙江绿城投资打造的“青海春风江南”项目,将在这里再现江南小桥流水式的中式庭院。和绿城一样,绿地、大发等一批国内地产大鳄,也纷纷抢滩河湟新区,它们在项目“配套”上几乎一致,那就是绿化和水系。

推窗见绿,出门看景,是房地产商心中的“理想国”。其实,生态环境之美正是房地产商们相中河湟新区的首要因素。在绿地集团西北区域管理总部总经理助理李昱看来,青海省内唯有河湟新区气候、环境最为适宜,机场、高铁、高速在这里交互,构建出一个立体交通网络,最为重要的是,这里环境优美,利于打造高端住宅。

青海省委书记王建军曾对河湟新区发展提出四句话要求:“精明收缩,着眼四季,颜值革命,注重内涵。”河湟新区在谋篇布局中也始终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的发展定位,不断加强绿化、粉尘治理等工作,确保园区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绿色生态园区建设成效明显。

“河湟新区就像一个百花园!”这种感慨在高铁新区住户中引发了共鸣,他们在欣赏河湟新区绿植、花卉时,不断刷新自己的认识。紫色的千屈菜,红色或粉色的蜀葵,黄色的金盏菊,彩色的百日菊……对于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很多花卉都是第一次见,远比原来田野里的蒲公英端庄美丽。此外,山楂树、金叶榆也是外来的“客人”。“原来山楂是结在树上的。”平安区沙沟乡的李师傅如今是河湟新区绿化带的“美容师”,对从甘肃移栽而来的山楂树特别感兴趣,每次走到树下都要往上张望一番,期盼着山楂红的那一天。

海东市近年来对河湟新区的绿化力度前所未有,仅在2018年就实施绿化工程15项,累计栽植和补植、补栽各类苗木98.28万株,不仅提升了园区形象,还让这里更加宜居宜业。

夕阳西下,乐都区大地湾湟水河大桥被镀上一层金辉。河水从桥下奔流而过,大桥的倒影若隐若现。这座大桥不仅让两岸“天堑变通途”,更是一座景观桥和乐都的最新地标。不过,大桥的美少不得湟水两岸茂密树林的衬托。“人就像走在画里。”海东市民政局的一位工作人员每次路过这里,都会停下车在这里溜达一会儿,因为这里有他亲手栽植的松树,他要看一看活了没有,“活得很好,都成林了。”面对眼前的松涛,他总是一脸的笑。

连续多年开展的春秋两季百万人植树造林“大会战”,让海东绿意更浓。去年,海东市实施湟水河“三峡”十大绿化工程、三北防护林、规模化林场建设等造林工程,共完成国土绿化7.39万公顷,国土绿化提速三年行动计划超额完成。这让海东市民极具“舒适感”——生活在森林里般的感觉真好!

思悟感言

“两山”理论是指导现代化新城建设的基本遵循。推窗见绿,出门看景,人在画中游。在如今的海东市,城市之美首先体现在绿化上,而这一抹浓郁的“海东绿”,得来确实不易,它是海东市始终秉承绿色发展理念的结果,也是海东市加大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中打造宜居之城的信念使然。海东地处黄土高坡和青藏高原接壤处,黄河、湟水河虽然穿境而过,但干旱缺水依然是海东的市情,尤其是在南北山区域,土壤贫瘠,千百年来都在以荒芜的面孔示人,甚至连野草都很难在这里萌芽。近三年来,海东市全民动员,勠力同心,可以说是用汗水在沙窝、石窝里种出了一片绿。同时,海东市还颁布实施了《海东市绿色宜居城市建设促进条例》和《海东市全民义务植树条例》,将城市绿化提升至立法的高度,形成了人人植绿、爱绿、护绿的良好氛围。由此可见,执着追求是海东城市绿起来的内生动力。

繁花似锦,希望田野,乡村处处美

立秋过后,当油菜花、牡丹花、芍药花成为美好的回忆,乐都区高店镇湾子村的蜀葵却开得正艳。

109国道将湾子村一分为二,并在村内形成了一个弯道。湾子村东头有一座水泥厂,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不少村民当年靠囤积、倒卖水泥发了财,按照他们的说法,行情好的时候一年能挣几十万元。高收入是以污染环境为代价的,村医白子君回忆,那时整个村子都“灰头土脸”,每家每户门前都种有树木,“树叶上是厚厚的灰尘,根本看不出叶子原来的绿色”。随着生态环保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如今的湾子村彻底改变了模样。白子君的诊所紧靠马路,房外干净整洁,房内一尘不染,“要是放在以前,门窗都不敢开,要不到处都是尘土。”和村里所有人家一样,白子君家门前也栽种有蜀葵,和其他花卉相比,这种花不是那么娇贵,耐寒耐旱,在贫瘠的土地上也能顽强生长,最主要的是蜀葵的花非常艳丽,引人注目。还有不少人家门前也种了牡丹和芍药,用红砖砌成一个小花园,乡村韵味立马就变得不一样了。白子君家的院子里则种满了樱桃树,这样既可以绿化家园,还能产生经济效益。

前往乐都区最高峰松花顶,公路沿着迭儿沟蜿蜒前行。达拉乡党委副书记杨金辉说,迭儿沟是一条季节性河流,水量很少,不过往年受暴雨影响这里也曾发过大洪水。与其说迭儿沟是一条河流,倒不如说它是一条峡谷更加贴切。这里和乐都区其他山沟有很大不同之处,如乐都下北山的所有山沟,都非常深,山体几乎都是土质的,而迭儿沟内两侧则是怪石嶙峋。“这几年每年都在山上植树造林,村子周边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了。”达拉乡黑沟顶驻村“第一书记”莫玉兰说,去年她在迭儿沟里看到了三只野生梅花鹿,“据村里的老人讲,几十年都没看到过了。”沿着迭儿沟行走,袁家台、王家滩、马连滩、李家昂……一个个村落全部掩映在茂密的树林中,房舍时隐时现,和四周的青山绿水共同勾勒出一幅幅绝美的水墨画。

平安区三合镇,一个其貌不扬的小镇,却有着让人难以忘怀的“颜值”。如果你选择夏季去往三合,道路两旁高大的白杨会哗啦啦地“拍手欢迎”,远处的田野间,金色的油菜花会向你行“注目礼”。路过一个名叫冰岭山的村落时,看到整个村子被树木“包围”,不禁引人感慨。冰岭山以山上的药水泉而得名,据说村内的一处山坡上曾有108个泉眼,每个泉眼涌出的水的味道各有不同,分别能治疗不同的疾病。科学的解释则是,山泉中碱性物质含量极大,流出的水经过沉淀后,将整个山头都“染”成了白色,远远望去,就像是覆盖着一层冰。虽然有着药水资源,但过去的冰岭山村周边环境脏乱,如今随着高原美丽乡村建设的提速,冰岭山现出了它的美丽容颜。

近年来,结合高原美丽乡村建设,海东市持续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得到整体提升。其中,平安区去年完成了三合镇冰岭山村、古城乡古城村、沙沟乡沙沟村等21个村庄的绿化任务,栽植各类苗木2万余株,全区村庄绿化率达到了97.8%。

思悟感言

“两山”理论是实现乡愁精神家园的唯一途径。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之后,精神家园建设被提到一个高度去考量。海东市在推进高原美丽乡村建设中,把留得住乡愁作为打造精神家园的重要环节。只有看得见青山绿水,才能留得住乡愁,而想要看得见、看得久青山绿水,除了做好乡村绿化,还要全面整治村域环境。海东市政府相关资料显示,“十三五”期间,海东市投资6.3亿元,累计完成395个村的环境整治项目,实现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全覆盖,并总结出“户清扫、村收集、县乡转运处理”的“平安经验”。曾经的鸟语花香回来了,曾经的袅袅炊烟回来了,曾经的欢歌笑语也就回来了。唯有做好青山绿水这篇大文章,老百姓的幸福指数才能得到大幅提升,在这个方面,海东市做到了,并向全市人民交出了一份满分答卷!

水来聚富,绿能生财,生态产业兴

今年夏季,平安区驿州湿地公园里来了一种特别的鸟,它们神采奕奕,活像高傲的公主,在湿地公园里筑起了“爱巢”。凤头并不是第一种前来海东安家落户的野生鸟类,在它们之前,赤麻鸭、黑鹳、苍鹭、白琵鹭、渔鸥等水鸟早就频频光顾乐都大地湾国家湿地公园、互助南门峡国家湿地公园等地。

青海省观鸟协会会长王舰艇介绍,今年至少有30只黑鹳飞来南门峡水库,这也是青海省自开展鸟类监测以来观察到的黑鹳最大种群,说明随着南门峡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环境的改善,这里已经成为鸟类的栖息地和迁徙路线上的重要驿站。

水鸟将海东作为幼雏繁育“基地”,甚至不少候鸟在这里变成“留鸟”,是海东市近年来治水方略产生的社会效益。

海东古称“三河间”,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青海人的“母亲河”湟水河皆穿境而过,还有湟水河重要支流大通河,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木里祁连山脉东段托来南山和大通山之间的沙杲林那穆吉木岭发端,携带着祁连山国家公园的生态基因,从海东奔流而过。近年来,海东市先后启动了湟水河小峡段、乐都主城区段、民和县城段水系及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同时大力推进小峡、大峡、老鸦峡“三峡”绿化工程,仅在去年就完成了246.2公顷的绿化面积。

在黄河沿线的生态治理中,海东市更是史无前例地推出重大举措,采取精准施策、源头管控、整体推进、标本兼治的方式,铁腕治理河湖“四乱”、河湖非法采砂等涉河违法行为,促进黄河流域水生态系统的科学保护和良性修复。

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排查涉河“四乱”,全市PM10平均浓度下降15.7%,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5.5%,黄河出省断面水质达到Ⅱ类,湟水河出省断面Ⅳ类水质达标率为100%。一连串的数字足以说明,海东市很好地履行了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的历史责任。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财富之源。近年来,化隆回族自治县、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依托境内黄河梯级电站水域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冷水鱼网箱养殖,海东产三文鱼、虹鳟鱼不仅成为每届青洽会上的“明星”产品,还远销北京、上海、深圳、成都、杭州、大连等10多个国内一线城市,并打进沃尔玛等国际大型超市。看似离水很远的互助土族自治县,在我省重大科技专项“高原冷水鱼养殖技术研发与集成示范”项目的催化下,也启动了集装箱式养殖之旅。

每年的八九月份,循化县清水乡就进入“红色季节”——一年一度的线辣椒又红了,在清水湾的那个小村落里,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高大的树木上,一串串火红的线辣椒,就像是一只只红灯笼。树下,则是一张张充满丰收喜悦的脸庞。循化线辣椒种植历史悠久,是当地特色品牌,更是黄河岸边生态农业发展的一颗明珠,近年来通过“公司+种植户”等模式,延长了循化线辣椒的产业链,“循化辣酱”由此俏销省内外。

水能聚富,绿也能生财,绿色发展催生出海东生态产业大发展。在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绿油油的玉米成为规模化饲草种植业的支点,撬动了一条完整的生态种养殖产业链;在平安区白沈沟,富硒果蔬成为当地人名副其实的富裕果;而从化隆黄河岸边起源的青海拉面,则掀开了一篇波澜壮阔的创业史……

思悟感言

“两山”理论是生态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海东市,这一理念被贯穿于产业布局和发展的方方面面。在海东工业园区,先进制造业、信息技术业、商贸物流业、文化旅游业无不深烙着“绿色发展”的标签;在现代农牧业方面,海东也呈现出强劲的绿色发展态势,去年全市特色优势作物比重达86.2%,粮油菜产量占全省比重均超过40%,新建富硒果蔬、循化线椒、高原夏菜等6个种植示范基地,187家家庭农牧场获得省级示范称号。与此同时,海东市全力打造新能源、新材料、绿色食品、信息产业、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新培育规上企业19户,培育中小微企业390户。可以说,没有青山绿水,就没有海东的生态产业。

绿水青山,根植大地,富裕来敲门

平安区古城回族乡莲花山脚下有一个小村庄,因村内一块石碑而得名“石碑村”。这里自然风光旖旎,“迷倒”了无数游客。然而,这里的村民过去是守着绿水青山过着穷日子。近年来,在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大潮中,石碑村将50万元村集体发展资金投入到景区建设,购置了一批游乐设施,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带来4万元收入,加上项目的分红,石碑村村集体经济每年收入可达18万余元,同时带动周边80余户农户季节性务工,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大山里环境好、空气好,是天然‘氧吧’,我们让城里来的游客体验‘进农家院、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房、享农家乐’,已经带动周边农户开设农家院7家,增加就业岗位30个。今年石碑村旅游接待预计可达12万人次,人均增收2300元以上。”石碑村党支部书记马成全说。

生态观光、特色餐饮、农耕体验,这些原生态的娱乐项目,吸引着大量游客蜂拥而至,石碑村很快成了“网红”打卡地,给村集体带来收益的同时,还让当地村民吃上了“生态饭”,村民马小玉表示,自己在家门口卖酿皮、酸奶、甜醅,一天的收入就有300多元。

真金白银摆在眼前,让石碑村人彻底明白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即绿水青山也是乡村振兴、精准脱贫的有力抓手。据介绍,借助乡村旅游,石碑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由之前的2429元提升至5500元,顺利实现了脱贫目标。

连续降雨天气过后,乐都区芦花乡十字村中藏药材种植基地里,李万军小心地扒开一株当归的根部,查看药材长势。李万军虽然年过半百,仍精力充沛。在他看来,生态保护极大地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而传统种植模式的改变,又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的收入,让大家在小康路上更有信心。

李万军是海东市乐都区万恒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法定代表人,这家成立于2017年的合作社,主要经营方向就是组织成员种植中药材、马铃薯、油菜、大豆、豌豆,以及养殖土鸡、猪、羊,并为成员提供销售服务。

芦花乡地处下北山地区,山大沟深,适宜耕种的土地难以形成规模化,中藏药材种植不仅提高了经济效益,还更好地形成山地景观,可谓一举两得。

此时,互助土族自治县威远镇以西0.5公里处的班家湾村,五颜六色的鲁冰花鲜艳夺目,还有一大片的向日葵,正在褪去黄色花瓣的外衣。

绿色财富的故事在这里同样上演。

据班家湾村花海景区经理马清花介绍,班家湾村村委会为了进一步增加村集体收益,采取“集体+经营户”的模式引入了民营企业投资、管理景区,为集体经济增加收益的同时,也带动了村里剩余劳动力增收。景区已经吸纳了本村和周边村30余名村民就业,主要从事花田维护、旅游服务等工作,让村民足不出村就能获得切实的收益。

班家湾村党支部书记白生海说,花海景区就如同一片小小的试验田,点燃了全村脱贫奔小康的热情与信心。开设花海景区几年来,直接间接带动村民增收200余万元,每年村集体收入达到10万元。

近年来,“景区+合作社+农户”的扶贫模式在全市各地涌现,随着乡村旅游、休闲观光农业、自驾营地等旅游项目的实施,更多乡村通过发展旅游实现集体增收。截至去年底,全市乡村旅游接待点达到840家,带动就业1.5万人,全年完成旅游总收入72.7亿元,同比增长32%,海东市由此一举摘得“中国文旅融合示范城市”桂冠。

思悟感言

“两山”理论是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捷径。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模式早已一去不复返。近年来,海东市在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脱贫攻坚中,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在不断扩大乐都大樱桃、长辣椒以及循化薄皮核桃、线辣椒等优势特色产品种植规模的同时,引进、培育羊肚菌、中藏药材等经济作物种植。同时,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花海经济在全市各地遍地开花,卯寨、卓扎滩、油嘴湾、七里寺花海,这些海东乡村旅游景区不再只是“网红”打卡地,而且还是一个个乡村文化符号。种花种草也能致富,农业体验观光也能挣钱,采摘也是一种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的方法……生态农牧业带给人们的不仅是钞票,更是一场头脑风暴和发展思路的转变,让海东人民更加充分地认识到: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只要遵循“两山”理论,我们前进的道路就会越走越宽!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