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道帏走出一条生态净化之路

2020-09-15 09:49:44 来源:海东日报社 点击:
□时报记者 胡生敏 摄影报道

秋风送爽,花果飘香,置身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道帏藏族乡,有一种心旷神怡、美不胜收的感觉。蔚蓝的天空、农村晒麦的场景以及散落在青山连绵间的房屋,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展现在眼前。

近年来,道帏乡坚持走生态立乡之路,不断拓展深化生态建设内涵,扎实做好“党建引领、绿色发展、民生保障”三篇文章,将一个个独具魅力的美丽乡村打造成为风景各异的“大花园”,走出了一条生态发展的路子。

解“乱麻”的调解队

红色党建引领绿色环保生活

初秋时节,走进道帏乡,眼前所见恰似一幅田园风光画。静谧舒适的村庄、错落有致的房舍,阵阵清爽的秋风吹过,留下淡淡的麦草香让人心旷神怡。

近年来,道帏乡以建设高原美丽乡村为目标,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全域推进,常态化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提高了乡村的“颜值”,增强了当地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自家房前屋后的卫生自己负责,如果不扫,别人家门前都干净,就自己家脏,你肯定也不好意思嘛!”进入秋季,天气冷了许多,立伦村村民马维义下地干完农活回家,吃过午饭后并没闲着,拿着扫帚把自家房前屋后扫了个遍。立伦村已成为道帏乡人居环境整治的样板村。

村庄“颜值”的变化,得益于道帏乡发挥各村党支部引领作用,凝聚红色力量,激发了党员群众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热情。

“无论是地毯式宣传,还是不断探索人居环境整治的新模式,我们总在不断探索的路上。”道帏乡党委副书记才让太说,在道帏乡,人居环境整治正成为常态化工作在推进。道帏乡探索出了“党建+人居环境整治”新路子,充分发挥党建统揽作用,在顶层设计上持续发力,主动谋划,绘就了一张人居环境整治“战略图”。党政“一把手”坚持亲自抓、亲自负责,对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等工作进行细化、量化,从美丽村庄规划到道路的绿化美化都详细规划、定好调子,全乡上下持续掀起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热潮。

目前,道帏乡的27个行政村,已经成立了以村党支部书记为组长,村委会主任、驻村“第一书记”为副组长的生态环保、农村人居环境卫生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并设党员和村民代表为成员的环境巡察组,对从党员干部到一般群众的行为和家庭卫生环境进行监督和评比。

针对道帏乡民众生活、生产垃圾无处倾倒、销毁的问题,乡党委、政府在和交通、住建等部门的密切配合下,向县政府申请到了循化县道帏乡生活垃圾填埋场及环卫设施建设项目,并于2019年10月8日正式开工建设,总投资1416万元,容量为17.36万立方米,目前已竣工,预计9月底投入使用。

随处堆放的粪堆不见了,乱倒垃圾的恶习消失了,村里又见鸟语花香了……群山之间,整洁的村庄掩映在青山绿水间。村民的感觉是舒服,外来者的感受是惊叹。

全员出动美环境

“内外兼修”生态乡村别样美

立伦村是一个撒拉族村,是道帏乡人口最多的一个大村。群众主要以外出打工、开饭馆为营生,部分群众靠养殖牛羊增加收入,群众收入不稳定、村集体经济收入低、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等情况比较突出。

立伦村让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有效结合网络,形成了“线上线下同开展、同处理”的创新宣传模式。在线上,利用微信群、美篇等互联网媒体,及时宣传典型做法,通报工作进展,推动整治工作进程。线下,通过贴标语、拉横幅、发放宣传手册等形式,走家入户广泛宣传,营造全民参与氛围,让生态绿化、环境整治工作家喻户晓,使广大村民积极响应,从思想上理解支持、行动上积极主动。

打开立伦村党员微信群和群成员达500人的“大美循化·温馨立伦”群,看到的画面是该村“微信+”助力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一个剪影。

“手机一响,看到微信群里村党支部书记发的通知,我们就会立马准备工具出门了。”村民马热海木表示,“现在村里下大力气搞环境整治、生态绿化,村干部带着我们干,都是为了能给我们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大伙都非常积极配合村里的工作!”

一人带一家、一家带一群、一群带一村。道帏乡建立“环境监督微信群”,以问题为导向,形成“随手拍,人人管,环境问题群里见”的良好氛围。“有的村民外出开拉面馆,常年不回家,在群里看到我们每周大扫除的信息,远在千里外的他们也会拿出一点经费,表示他们的心意,支持家乡的绿化美化工作。”立伦村党支部书记马文忠说,村里外出的人员多,但都很支持配合这项工作。

农村环境既要“面子光”,更要“里子实”。立伦村邀请村医和乡卫生院医生来授课,不断增强广大村民的卫生意识,帮助群众改变垃圾乱扔、随地吐痰、乱烧秸秆等一些不良行为。记者了解到,按照高原美丽乡村建设要求,立伦村修建了400米的排洪渠、对省道60%的群众围墙进行粉刷,栽种松树150棵,安装路灯94盏,安装太阳能129户;投资68万元维修党员活动室,设有农家书屋、篮球场等场所……

基础设施强化了,村级服务功能完善了,昔日满是污泥浊水的排水沟,不再是村里恶臭的“发源地”,成了孩子们撒欢玩水的好去处,立伦村重拾了美丽乡村的美,成了一个村容整洁、生态文明的卫生新村。

生态宜居人欢畅

涵养清朗政治生态

立足脱贫攻坚主战场,道帏乡以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为抓手,大力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持续深化作风整治。“呵护良好政治生态,必须发挥领导干部的‘头雁效应’,要真干事,干实事。”才让太说。

“你看,这是司法部门颁发的证件,我就是一名民情调解员。”仁青是道帏乡三木仓村的党支部书记,也是连任两届的优秀村党支部书记。而这个优秀村干部最让人看中的,还是他调解纠纷的智慧。

其实,在道帏乡,闪耀着纠纷调解“智慧”光芒的还有一群人,他们是由老党员、老干部、宗教界人士、人大代表、老农等组成的“民情”调解员队伍。

原来,为全力打造平安和谐的脱贫攻坚社会稳定环境,道帏乡组织乡村干部全面做好矛盾纠纷排查的同时,经过深入调查,认为要巧借社会力量组织一支民间调解队伍,构建矛盾纠纷调解网络。为此,道帏乡专门成立了18人组成的民间调解委员会,由德高望重、作风正派、能言善辩、以身作则的6名优秀党员,5名村党支部书记、5名村委会主任和2名寺院僧人组成。

说到调解案子,仁青娓娓道来。以农村多发的“土地边界”纠纷为例。比如张三的地与李四相邻,但是张三地的地势高一些,如果遇到田埂被雨水冲刷垮塌,地势低的李四可能就会利用这个机会侵占张三的田地……处理这类纠纷,规定的就是,地势高、在上头田地的农户不要去侵占下面农户的田地;地势低、在下头的农户也不要去挖人家的田埂。一般就是标定界限,拉一根直线,或栽个电线杆以此为界,双方都不吃亏。

“自从乡上成立了调解委员会,很多群众都会主动找到他们进行调解,而且他们调解的效果非常好,很公平、很有效,群众都愿意找他们进行调解。我们现在有更多的时间忙脱贫攻坚、人居环境整治等其他的事情。”才让太深有体会地说。

山水美景入画来

记者了解到,因为调解人员都是在农村生活,熟悉当地的风土人情,身份受人尊重,说话有份量,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接地气、很管用。多年来,道帏乡民间调解委员会在化解全乡草场纠纷、水利纠纷、土地纠纷、邻里矛盾等方面,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的良好局面,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在构建和谐道帏的征程中谱写了一曲和谐赞歌。

抬头仰望,天高云淡,碧空如洗;极目远眺,青山连绵,苍翠欲滴。道帏乡着力打造自然生态与政治生态“两个绿水青山”,这片土地永远以敬畏自然的姿态,以与时俱进的发展目光,把握住每一次前进与赶超的机遇,在奔向小康梦的路上一往无前。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