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河湟新区 璀璨明珠承载的荣光

2020-10-01 10:19:41 来源:海东日报 点击:

        □记者 金显花 摄影报道

5年的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如沧海一粟,白驹过隙。但于43.3平方公里的海东市河湟新区而言,却镌刻着光荣与梦想,光彩夺目。

如今,放眼这片土地,一条条道路四面延展,一幢幢楼宇错落有致,一个个安置小区精致漂亮,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一个个投资项目落地生根……

当记者感叹于河湟新区的快速成长时,新区管委会又拿出一份“成绩单”:截至目前,园区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044.72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66.22亿元,其中:产业项目投资563.11亿元,基础设施投资303.11亿元。

湟水河畔崛起一座新城

碧波荡漾,拱桥飞架,绿树如荫……深秋的河湟新区,犹如一幅展开的诗意画卷。

“路宽了,人多了,楼高了,景也美了,没想到短短几年时间河湟新区发展这么快。”家住高铁新区的安置户朱女士,每天都会出门转转。在她和邻居们的眼中,与几年前刚搬来时的情境相比,新区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

走进河湟新区,一座投资78亿元、占地3500亩、可容纳5万人居住的高铁新区拔地而起,市民公园、医院、车站、九年一贯制学校和完全小学、6所幼儿园等公共配套设施已交付使用,近5万名村民入住新区成为市民。

一批高端住宅、大数据、文旅项目相继开工建设,新区发展的活力开始显现,已步入了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人气商气聚集,让新区的发展活力全面显现。

曾经“宁要西宁一间房,不要新区一栋房”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时间回拨到2018年9月,经青海省政府批准,海东工业园区临空综合经济园更名为海东河湟新区。新区的发展历史掀开了崭新篇章。

机遇,稍纵即逝;赶超,时不我待。

建设伊始,河湟新区便被赋予了“青海新经济的增长极、海东在兰西城市群中部崛起的重要引擎,践行‘一优两高’战略部署的典范新区”战略定位,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信息技术、商贸物流、文化旅游四大产业。

建成高端产业聚集区

对于一个新区而言,产业项目,无疑是其发展的生命力。

在一场又一场“加速”的产业项目攻坚战里,新区建设者以服务与担当唱响一首首激昂的战歌。

走进拥有国内首台大波距钢波纹板自动化生产线的海东正平管廊设施制造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个巨大的黑色喇叭口大家伙,立即吸引了记者的视线,工人们在它的周围各自作业。

“这是我们自主设计、研发的U型水槽,用于西固至兰州高速公路工程的中通道项目。”公司综合办主任马忠英说,这种奇形的水槽产品,在去年已应用于我省市政项目的排给水工程中。

“2019年,公司实现了2400万元产值,今年计划完成4000万元产值。”马忠英说,他们能在新区迅速发展,离不开新区管委会的鼎力支持,特别是今年因疫情影响,政府为推动企业有序复工复产,减税降费、金融服务、租金减免和稳岗补贴等政策措施不断出台,减轻了企业的经济压力。

在距离海东正平管廊设施制造有限公司不远处,总投资近10亿元的中国移动青海高原大数据中心,是青藏高原规模最大的绿色云计算数据中心。

据青海高原大数据中心负责人唐金财介绍,目前数据中心入驻客户数量达到48家,其中包括国内互联网高科技公司阿里、腾讯、百度、华为等。数据中心以丰富的IT资源以及先进的云计算大数据技术,为省内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个项目是一个增长点,一个产业就是一个增长极。

总投资11亿元的青海江河源投资集团,于2016年和2018年两次引进当今世界一流的瑞士布勒公司三条成套饲料生产线,年加工能力达46万吨,生产加工工艺达到国际超一流水平,填补了我省乃至西北饲料工业的多项空白。

青海曹家堡保税物流中心(B型)于2016年10月正式封关运营,是我省申报建设的第一家具有保税物流功能的海关特殊监管场所。截至2019年底,进入中心内的货物总值累计超过10亿元,其中,2019年货物进口总值为4.76亿元,占保税物流中心运营以来累计货物总值的46%,占当年全省进口总额的27.9%。保税物流中心作为青海省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平台作用逐渐显现。

据统计,两年来,河湟新区成功引进青海比亚迪实业有限公司、青海闽龙国际物流仓储区、盈石万纬西宁海东物流园、青海荆楚高级中学、唯品会青海运营总部、青藏高原牦牛产业园等投资总额达700多亿元的50多个重大优质项目。

聚沙成塔,今天的河湟新区,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比翼齐飞,多点支撑的格局在新区已然形成。

汇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湟水河畔柳湾村,格桑花开路两旁;咖啡熬茶四溢香,人才荟萃创业忙。

这四句意境优美的句子,描述的就是青海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青海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一串13个字的大名号。这是北京与海东两级政府间的合作成果。2012年6月,在柳湾村落地,这是一个典型的共建基地。

“从中关村到柳湾村”的战略目标,是一条科技发展的路线图。这张蓝图,用了8年时间建设,有了今天的规模和实景。这是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历史上在北京之外建立的第一个产业辐射基地。

走进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处处可以感受到一种活力与激情。在中关村科技园大楼中,创业者随时可以进行思想上的交流与碰撞,让创业灵感瞬间迸发,让激情瞬间点燃。在这个充满着各种新理念的空间,开阔、清新、时尚、新颖,犹如一股时尚劲风扑面而来。而居于此的柳湾咖啡馆,也成为人们找寻灵感,激发创意的理想空间。

青海中关村,还有一个耳熟能详、十分响亮的名字,叫海东科技园。目前,基地建成超1000平方米的众创空间,7万平方米的孵化器大楼,10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以及中关村基地人才公寓等一系列配套服务设施,形成了一条“众创-孵化-加速-产业化”的创新生态链。

据海东科技园管委会主任苏铧烨介绍,科技园内已累计入驻企业220家,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6家,省级科技型企业17家,在培“两型”企业15家,累计申报各类专利技术300余项,建设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聚集各类人才1000人以上。累计为90余家创业企业和大学生创业项目提供各类融资约1亿多元,协助企业申报各类科技项目200余项。

位于海东科技园的青海旭美食品有限公司里,一块块成型的奶片在生产线上缓缓流动,奶香味四溢。

青海旭美食品有限公司主营民族特色的奶茶、奶酪、奶贝三大系列71种包装的固态奶制品。得益于青藏高原牧场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乳业资源优势,公司将传统配方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既保证了食品的原有风味,又保证了食品安全,获得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和认可。

过去几年中,青海中关村基地顺利获得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认证,成功入选工信部第三批国家级小型微型创新创业示范基地,成功申报省级众创空间并通过国家级众创空间备案,2018年12月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成为自2012年该计划启动以来青海省首家入选的机构。

河湟新区的变与不变

多年来,某种意义上说,河湟新区没有变,是西宁和海东的桥梁纽带、兰西城市群中部的重要节点城市。

党的政策没有变,国家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出台实施,使新区得到极大的发展。

但河湟新区确实也发生了很多变化。

宽广的道路、气派的高铁站、崭新的医院、繁华的超市、设施完备的学校、大数据产业园、科教产业园、文化旅游产业园……这里成为河湟儿女实现现代城市梦想的新高地。

经过多年发展,河湟新区已建成公园、医院、车站、学校等公共配套设施;规划设置大中小学校共12所,青海荆楚高级中学已竣工招生,河湟新区九年一贯制学校、明志中学已开工建设;规划布局医院4所,已建成运营高铁新区医院1所,青海省中医院河湟院区、玉树藏族自治州藏医院河湟分园等3所医院建设正在抓紧前期工作。绿地·湖语树、世界城、绿城·春风江南、桃李春风、中住·怡和天玺等高端地产相继开工建设。

更多变化呈现在宏观层面上。河湟新区以“百日攻坚”“会战黄金季”等专项行动为抓手,精准施策、扎实推进,加强经济运行监测、预警、分析,做好协调、服务、调度,新区经济总体呈现平稳增长态势。今年上半年,新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99.9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81亿元,完成一般性工业投资5504万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7.3亿元。目前,正在培育新增规上工业企业4户。

特别是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新区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委决策部署,研究出台《海东河湟新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支持中小微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全力支持新区企业、新区商铺和在建项目渡过难关。截至目前,共减免入园企业各类税收3525.17万元,兑现专项资金382.6万元,免除租金82万元。

变化,还体现在数字上:

新区共实施基础设施项目30项,累计完成投资18.22亿元,累计实现各类融资56.26亿元;

实施13项永久性绿化工程,累计投入资金约11亿元,实施国土绿化2万余亩,绿化率达到60%以上;

狠抓大气污染防治,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5.6%;

设立河湟新区政务服务大厅,设置办事窗口24个,实现227项事项“一站式”办理……

滔滔湟水依旧浸润河湟新区这片土地,但仔细去看、去感受,这里一切又处在变化之中,一切都在蓄势待发!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