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生态产业 点“绿”成“金”连续三级跳

2020-10-01 10:26:02 来源:海东日报 点击:

        调优产业结构 生态农业凯歌高奏

□记者 胡生敏 摄影报道

秋日的海东,天空澄碧、清波荡漾,似一幅栩栩如生的水彩画。

得天独厚的气候和种类繁多的地形、地貌,造就了海东山、水、谷地的磅礴与神奇,也赋予了海东丰富的生物资源,孕育了丰富多样、生态环保、安全优质、四季飘香的特色农产品。

产业立起来,群山绿起来,群众富起来。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海东市高举生态大旗,大力发展生态主导型产业,站在生态的“跳板”上起跳,海东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闯出了更多点“绿”成“金”的新路子。

特别是2019年以来,海东市委市政府更是站在“两个维护”的高度,把生态文明建设当成一项政治任务来抓,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融入血脉、铸入骨髓、植入灵魂,醉美海东在绿水青山中实现了闪亮升华……

生态资本,是发展资本,在农业领域中,这样的生态竞争力显得尤为明显。

镜头聚焦平安区洪水泉回族乡:伴随着收割机发出轰隆隆的运作声,在洪水泉乡的一片燕麦饲草种植基地上,工人们操作着收割机和打捆机,三两成组,在没膝高的牧草中穿梭作业,一个个成块儿的饲草包有节奏地跌落在地上……

镶嵌在湟水河畔的古驿平安紧抓国家“粮改饲”项目机遇,在“牛、羊、草”上做文章,积极探索“以农载牧、以牧富民”,促进农牧业结构调整,走出了一条为养而种、以养定种,增加有效供给的发展之路,为群众铺就了一条增收致富的“金路子”。

“以前买饲料就要花掉很多钱,而且牛羊的价格也没有现在好。粮改饲以来,我的农场实现了草畜一体化,除去土地租金、种子和人工费用,几乎没什么投入。”平安区沁园牛羊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祁富奎的养殖场流转了700亩地种植燕麦草,全部用来喂羊和牛。实施种养结合,用青贮燕麦喂养,缩短了育肥周期,人工、饲料各方面的成本支出就减少了。

“青贮燕麦相对于传统饲草来说,营养价值更高,三个月的育肥周期,差不多可以缩短15天左右,这样经济效益就体现出来了,还有效解决了冬季饲料不足的难题。”祁富奎说。

简单的几个数字变化,深刻折射出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进而促进生产方式的转变。

在政策推动下,以往牛羊养殖有啥喂啥的粗放饲喂方式开始改变,使用青贮玉米、青贮燕麦等饲料饲喂牛羊的方式已经在规模养殖场户中得到普遍应用。

这样的循环经济模式,正由点到面、从自发到自觉、由块状的特色区域向整个海东市域逐渐铺开。青海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海东市委书记鸟成云曾强调,全市上下必须牢固树立海东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的理念,进一步巩固提升好“全省农业看海东”的农业地位。

今年,海东市以部省共建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为契机,全面启动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完成“两减”面积105万亩,建成减量增效油菜、马铃薯、小麦等千亩种植基地66个、万亩种植基地3个,绿色生产资料获证企业3家,化肥、农药使用量比去年同期减少31%、39%。坚持绿色品牌创建与“富硒资源”打造相结合,大力扶持树莓、藜麦、藏香猪等特色产业。目前,立足牦牛、藏羊、八眉猪、冷水鱼及马铃薯、青稞、大果樱桃等优势主导特色产业,海东培育壮大了一批特色知名品牌,注册农畜产品商标1652件,累计认定“两品一标”73个,其中绿色食品55个、农产品地理标志18个,获得绿色水产品认证的企业16家,获得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点达到19家,绿色水产品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5%以上,为生态农业腾飞落下了一个漂亮的注脚。

高位务实推进 生态工业风生水起

生态为纲,产业为目,纲举则目张。

说起青海门户之城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的工业经济,昔日的“硅铁走廊”曾经是我省民营企业中最亮丽的风景。上世纪80年代,民和县境内从老鸦峡东段直至川口镇20多公里的狭长地带,大大小小的硅铁冶炼企业多达数十家。然而,“硅铁走廊”烟气粉尘的无序排放,让这里的天不再蓝、山不再绿、水不再清,以牺牲生态为代价的“硅铁走廊”成了“黑色走廊”。

不生态,就淘汰。就在污染企业步入“严冬”的同时,一批工业“新贵”正纷纷选择落户海东。2017年,青海宝恒绿色建筑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奠基仪式在海东工业园区乐都工业园举行。这家集PC构件研发、生产、装配全产业链的建筑产业化大型基地,主打新型节能绿色建筑产业。这种绿色的装配方式,可以将施工现场作业转化为工厂作业,将高空作业转化为地面作业,对于施工环境改善、工程质量提高、节能减排提升等产生积极影响。去年,该公司完成了海东市54套装配式公共厕所、海东市体育中心看台板、乐都区高庙镇卯寨景区40套户厕和2套公厕等项目的建设。

这“冰火两重天”的境遇,在海东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并不鲜见。事实上,正是在这样的进程中,低碳、环保、具有前沿科技特性的生态工业,逐步成为了海东工业经济的发展重点。

绿色是海东的底色,更是海东经济建设的底色,在这一抹生态绿的持续渲染下,海东的工业经济呈现出前所未见的发展新局面。

走进海东河湟新区,看不见高耸的烟囱,入眼的是一排排标准化厂房、一幢幢现代化公寓和绿植环绕的水系景观。向产业发展、绿色发展要答案,统筹生产生活生态……海东河湟新区成立以来,坚持集约、智能、绿色、低碳发展,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让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新区,新区生态形象明显提升。

工业生态化,得益于我市围绕主要污染物减量化、产业低碳化、建筑绿色化、交通清洁化、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利用规模化、服务业集约化等几个方面选择重点项目,大力开展节能减排治理工作。同时,持续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为主攻方向,对现有低端生产装备、工艺进行升级改造。

如今,踏上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速发展的快车道,海东成为全国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

正如鸟成云在中国储能西部论坛上所言:“在未来的发展中,海东将致力于打造全省重要的新能源及储能产业科研、制造基地,打造新能源-储能一体化产业链,进一步提高海东储能产业自动化、智能化、精益化水平;大力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新,从产业用地、财政金融、产业化与科研、服务与运营等方面来促进清洁能源及储能产业的发展,加快建设清洁、低碳的能源体系。

绿色标尺引领,海东工业经济“绿意盎然”。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