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两次请缨赴“西口”筑起百姓健康“屏障”

记江苏省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帮扶海东市民和县中医院专家杨莹
2020-10-02 09:56:58 来源:海东日报 点击:

        □本报记者 张娜 摄影报道

一个是地处江南水乡的美丽湖湾区,一个是地处青海东部门户的农业大县,2017年,相隔千里的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与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借着东西部扶贫协作的东风,牵起了千里之缘。

在无锡市帮扶海东市的团队里,有一名平凡、执着、受人敬佩的影像医学专家,他从2129公里外、海拔仅为5米的无锡市两次主动申请到海拔1800米的民和县中医院开展医疗帮扶,为该县中医院核磁共振室的组建、核磁诊断技术的提升及全县影像技术的提升和发展作出了贡献。他就是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影像科主任、副主任医师,从事影像诊断工作达28年的杨莹。

一腔热血赴“西口”

2018年10月,无锡市政府组建赴海东市帮扶团队,作为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影像中心的学科带头人杨莹积极请战,报名加入帮扶团队,得到组织的批准后,10月8日他来到了民和县中医院。

此时正值民和县中医院核磁共振室组建阶段,离正式开机运行仅剩27天,杨莹的到来无疑是“雪中送炭”,设备检测、开机准备、人员培训、规章和规范建设等一系列的工作需要他来完成。10月8日,是杨莹到中医院报到的第一日,也是开展工作的第一日,报到当天,他立即进入角色,从掌握专业技术人员水平、新设备性能、安装后调试等入手,为11月5日开机仪式做准备,加班加点检测设备运行的每一项数据,并利用休息日编制了《磁共振管理制度》《核磁共振增强扫描操作流程》《造影过敏抢救流程》等十多个制度和流程,为核磁共振诊断技术良性起步奠定了基础。

医院新组建的核磁共振室,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少,业务水平低,诊断经验不足,无法保证诊断质量,面对这些“短板”,杨莹利用阅片和审报告这一平台,采取提问、解答、辩论和典型资料简单讲、疑难资料重点讲等多种形式进行现场业务技能培训,并准备PPT课件对全院临床医师开展核磁技术运用的培训。“杨莹主任来了以后,一有时间就会为大家手把手指导,他很有耐心,短短几个月时间,科室医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得到了很大地提升。”民和县中医院医生金菊芳说。

“在他眼里,患者永远是第一位。”民和县中医院院长白海东这样评价杨莹。白海东告诉记者,去年,杨莹的岳父两次病危住进了ICU,期间,杨莹也只是匆匆搭了一班飞机回去看望了生病的岳父,第二天又赶回医院投入到工作中,留下妻子一人照顾岳父。

一条光纤连“心口”

2018年11月8日,为期一个月的帮扶工作要结束了,但是随着结束时间的临近,杨莹的“心病”也越来越重,刚刚组建的科室和团队让他放心不下。经过反复思考,杨莹决定请求无锡“老家”再次支援,汇报了民和“新家”这边的核磁共振现状,他建议派人接替自己的工作。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又派出了一名影像中心的技术骨干唐文,于2018年11月5日到达民和县中医院连续开展核磁共振诊断技术帮扶,让他的“心病”得到暂时缓解。“离院前杨莹主任反复叮嘱我们,要时刻关注设备的运行,提升诊断技术,继续把好技术关和质量关。”唐文说。

回到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的杨莹,一天也没有忘记民和县中医院影像技术,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和民和县中医院院长白海东通电话,并与科室主任联系沟通,了解设备和科室运行情况。随着唐文一个月的帮扶结束,他们一致认为“远水”解不了“近渴”,便大胆地提出两院之间应开通医学影像远程传输会诊系统。这一长远的谋略得到了两院领导的充分肯定,随后投资15万元开通了远程会诊系统,这给民和县中医院影像诊断质量又上了一把“保险锁”。

虽然回到了老家,但杨莹时刻牵挂着民和“新家”的种种情况,期间,对于涉及疑难病症和骨关节、脊柱的所有核磁影像资料,杨莹都会通过远程视频,进行诊断并出具报告,半年多时间内远程审核达768人次,从而保障了民和县中医院核磁影像诊断质量。

王树权便是其中的一名受益人。几年前,王树权不知什么原因左脚疼痛,期间去了多座城市的医院就诊,多地奔走无果后,他来到了民和县中医院,杨莹认真查阅影像资料并询问病史和查体后,给出了结论:考虑跟腱黄色瘤,并制定了治疗方案。通过治疗,如今王树权已经恢复健康。

再次请命献真心

2019年7月,无锡市帮扶海东市新一轮工作开始了。

去还是不去?这一次,他犹豫了,因为这一去就是一年,权衡之下,他决定再赴千里之外的第二个“家”,并点名到民和县中医院去提升他一手组建和发展的核磁影像技术。

重返民和后,他帮扶的眼光更远了、思路更广了,在他的积极协调下,成功举办了首次“无锡海东·东影西行”大型学术论坛。当他了解到基层卫生院影像技术人才缺乏、诊断技术水平较低的现状后,一个大胆的设想在他的脑海中形成,他建议以影像先行的模式组建县域内的影像诊断中心,开展高质量的远程影像诊断技术,平衡城乡影像资源分布不匀衡的现状。他的设想和建议得到了民和县卫健部门的肯定和认可。

工作日要上班,杨莹只能利用休息日深入基层卫生院开展基线调查,走遍了民和县4家县级医院、5所乡镇卫生院及社区等,掌握了全县影像医学的人才、设备和技术方面的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经过细致地分析和研判,杨莹制定形成了《民和县区域影像诊断中心建设实施方案》。

如何利用有限的资金筹建出高大上的医学影像中心?杨莹决定求助无锡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在他的极力申请下,无锡市放射学会负责落实影像诊断网络环境搭建、系统接口调试、人才培养、提供6台显示屏等关键性措施。

今年8月7日,民和区域影像诊断中心揭牌成立,这也是青海省第一家县级区域影像中心,民和就医群众将享受到更快捷高效的医疗服务。

几天前,记者再次联系到杨莹,他已经结束了为期一年的帮扶工作,刚刚回到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他说:“虽然我回到了无锡,但并不代表结束了帮扶工作,我还是会继续通过远程会诊时时关注患者,还要去民和开展医学影像技术培训等工作,提升和发展民和的医学影像技术,使民和县中医院放射技术在1到2年内达到区域内的一流科室水平,实现老百姓就近就医。”

年过48岁的杨莹,两次赴民和开展帮扶工作,既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更不是自己的名利追求,而是一名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责任与担当。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二赴民和不图啥,只求为民和的医疗事业作点贡献,希望民和的广大群众早日脱贫,不因病返贫。”这是杨莹对民和县43万群众脱贫攻坚的莫大支持,也道出了对民和县中医院和影像技术无私奉献的真诚心声。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