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张金兰:“农业专家”驻村五年书写芳华

2020-11-24 10:45:18 来源:海东日报社 点击:

□本报记者 李晓娟 摄影报道

石湾村位于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峰镇西北部。精准扶贫前,这里山大沟深、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滞后,是个落后的贫困村。2013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4728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60%,贫困发生率为19%,比全省贫困发生率高一倍以上。

全村有12个社、5个自然村,三条沟和石湾新村里分布着442户1629人……有关石湾村的每一个数字都是压在“第一书记“张金兰肩上的重担。五年来,通过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帮扶和村“两委”的努力,2018年,石湾村实现贫困户脱贫、贫困村摘帽的目标,脱贫后的石湾村变身“绿富美”。

张金兰是海东市农业农村部门派驻到石湾村的“第一书记”。虽说做的都是服务“三农”的工作,但从高楼到平房、从水泥路到泥巴路、从与干部打交道到与村民心贴心,张金兰的“第一书记”道路走得艰难且认真。这位农业专家用专业知识和真心真情在石湾村打出了一手脱贫“好牌”。五年来,石湾村一步步蜕变成五峰镇甚至互助县的脱贫亮点村,不论是脱贫成效还是脱贫故事,张金兰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主角之一。

“第一书记”来了 好政策和项目也来了

“2015年9月底,接到组织任命,那一年国庆节期间家人开车带我先来村里看了看,当时村委会特别破旧,看得我心里也不好受。”张金兰说,刚来村上,很多事都给了她一个“下马威”。精准识别贫困户较多、村委会没厕所、住宿吃饭没着落……作为一个女“第一书记”,张金兰初次到任的许多不便都让她一度灰心丧气。“精准扶贫是个大事,要干就要好好干。”但怎么干才能算是好好干?下一步该做什么?满脑子都是问号的张金兰一次次问自己。

一口吃不成胖子,没有办法时做好眼前的事就是最好的办法。从精准识别贫困户开始,张金兰和工作队员走遍了石湾村的三条沟,认真走访了每一户。“真的就是雨天两脚泥,晴天一身土,我每天回到村委会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擦沙发,每天都擦很多遍。”张金兰说。可是村委会的沙发永远都有灰蒙蒙的一层土,究其原因,原来是村上没有硬化道路“惹的祸”。

“很多村民都跟我说,道路硬化以后他们每年都能省下三双鞋了。”张金兰乐呵呵地说,虽然是开玩笑的话,但表达出来的都是村民最真切的想法。2016年至2020年,通过结对帮扶单位和驻村工作队、村“两委”的积极协调,石湾村共实施村道硬化31.507公里,落实项目资金622.5875万元,对石湾村5个自然村通村公路和442户农户入户路全部进行了硬化。

有了硬化路,村委会的沙发似乎也不再那么灰蒙蒙的了。“‘第一书记’没来之前,我们的梦想就是把村上的路硬化了,但是不知道具体找哪个部门实施,也不知道要怎么争取项目。”石湾村党支部书记朱世彦说,“第一书记”来了,好政策和项目也就来了。

“那是个冬天,我刚起床出门倒水的时候,就看到张书记已经到我们村了,那天还下着雪。”说话的李花是石湾村的贫困户之一。五年来,李花与张金兰处成了姐妹,张金兰懂得如何激发李花变得勤奋努力,在脱贫路上,李花也从未让张金兰失望。“张书记没有工作人的架子,对我们村上的人都很关心,那么多人呢,她记得每家每户的困难。”李花说。

李花的丈夫权国苍以前也和其他村民一样,只知道春种秋收,不知道外出务工增收。石湾村的地理位置限制着农作物的收成和长势,每年的小麦和马铃薯都只能做口粮,部分油菜籽还可以卖出去增加家庭收入。张金兰2015年驻村后,2016年开始鼓励村民发展多种产业,那一年开始,村民种上了当归。“今年我们家的当归就卖了1万元,丈夫外出务工挣了3万元,家里还有7头生猪,已经卖了3头仔猪了,年前可能还要卖掉几头,收入又增加了。”李花说,今年,丈夫学了驾照,家里买了车,人均收入在1.1万元左右,两个孩子的学费、生活费再也不愁了,这个曾因学致贫的家庭一步步走上了小康路。

强基础设施 双脚踩泥赢村民信任

五年,1825天,每天张金兰都在为石湾村的未来做规划,为石湾村更好发展做工作。

“村子太大了,村民居住比较分散,不仅分布在三条沟里,而且还有164户居住在镇政府东面的石湾新村里,没有门牌号,只能凭记忆。”张金兰说,精准识别后,每次都记不清楚贫困户家的具体位置,她自己画了一张贫困户分布图,图上画着村上的主干道和村民家门口的小路,贫困户家门口标注上两个圈,下次再找贫困户的家就方便了很多。凭借着这种细致,石湾村的脱贫攻坚路似乎比其他村子进展得快一些。

驻村之初,张金兰发现村委会办公场所里面没有厕所,办公场所是一排小平房,办公条件急需改善,院子里长满了杂草。“办公场所不改善,‘两委’班子就没有齐心脱贫的劲头。”2016年,通过结对帮扶单位和扶贫工作队、村“两委”的积极协调努力,争取到高原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农村社区建设项目等,落实项目资金232万元,新建396平方米的石湾村综合办公服务中心和标准化村卫生室2层楼2栋,新建公共厕所1处,广场硬化面积3000平方米,广场花园及周边路旁绿化植树8450株,修建挡土墙600平方米、仿城墙50米、铁艺围栏150米,绘制了1面文化墙,安装13套健身器材,强化了村级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美化了群众生活环境,为石湾群众提供了宽广的文化娱乐场所。

办公条件好了,村“两委”齐心协力向前走的劲头就更足了。“以前叫人开会,几乎没人来,张书记来了以后,我们把村规民约都制定好了,加强了干部管理,现在大家都很积极。”朱世彦说,张金兰不仅办到了以前村“两委”想办而没有办到的事,而且对村民也特别贴心。“张书记刚来驻村时不会开车,为了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工作中,2015年11月她考了驾照,从镇上到村上的路途中,只要看见村民,她都会主动停车载人,就是这种小事让大家特别信任她。”朱世彦说。

今年,通过市、县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张金兰的争取,按照每户1.5万元的标准,石湾村所有农户家都安装上了保温层,包括铝塑门窗、屋面处理、外墙保温,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的居住条件。

“以前我这个屋里头炉子生得旺的时候还是冷飕飕的,现在我已经把炉子封起来了,但屋里还是暖和的。”李花说,外墙保温层做好后,家里较往年暖和了不少。“今年不仅能省下3双鞋,还可以省下3吨煤了。”李花高兴地说。

倾心办实事 村民收入五年翻两番

“张书记,我们家的母猪前几天产下了十头小猪仔……”“张书记我舅舅的病又严重了,你看看能不能帮帮他……”“张书记,去我们家坐坐,我给你看看我做的绣球……”“张书记,我给你绣了个盖被子的衫单……”在石湾村,只要张金兰到的地方,村民都能围在一起聊上半天。“我一进村,一时半会就走不开,大家都想跟我说说自家的变化,我听着也很高兴。”张金兰说。

五年来,石湾村的村容村貌和贫困户的家庭收入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王国明就是贫困户中变化最明显的人。

71岁的王国明身体还算硬朗,但老伴由于类风湿,从今年端午节开始卧床不起。30年来,慢性病类风湿不仅让全家人的收入全打了“水漂”,也让这个家的日子越过越难。“以前就全靠种植业收入,儿子每年种完地出门打工两个月就回来了,儿媳不识字,外出务工也不好找工作。”王国明说,自从被识别为贫困户后,老伴住院的费用能报销90%,一年两次的住院费用不愁了。儿媳成了村上的保洁员,一年有6000元收入。产业扶持上,一部分资金入股到互助北山旅游投资公司,去年分红1300元,一部分用来发展生猪育肥产业,目前在栏猪5头,去年养殖收入6000元,种植业一年能收入1万元左右。种种收入加起来,老伴长期吃药的药钱就能供得起了,减少了老伴的痛苦,家人也有了脱贫信心。

在石湾村,112户407名贫困群众都在五年之内摆脱了贫困,过上了好日子,收获了贴心人。

“齐心协力奔小康,一场大病全泡汤。”这句话是对赵得兰一家最好的形容。

“张书记给我买药,给我衣服、被子,给我们家带来了很多东西。”赵得兰是村上的贫困户,也是张金兰的联点帮扶户,说起张金兰对她家的帮助,老人激动得抹起了眼泪。“我老伴原先是肺大泡,今年动了两次手术,安装了心脏支架,身体不好,儿子外出务工时不小心伤到了一只眼睛,外出务工不好找活,儿媳也走了,我一个人带着两个孙子,生活很困难。”看到了赵得兰一家的困难后,张金兰主动与贫困户中最困难的家庭联点,给予他们生活帮助的同时,让好政策逐渐深入贫困户家中,暖化了他们的心。

今年,赵得兰家养了4头母猪,2头母猪生了12头仔猪,还有2头育肥猪和1头种猪,生猪已经卖了12头,收入6万元,种植了3亩当归,收入1.08万元。“过年前价格好的话你们卖了,价格不好的话给我留着,我来买。”每年,张金兰都会把贫困户无法卖出去的猪买回去,通过这种方式增强贫困户的脱贫信心,让他们过个好年。

“张书记把我们当成了她的娘家人,经常来看我们,还带来很多东西,我的感谢说不完。”赵得兰一边擦着眼泪一边哽咽着对记者说,如果不是党的好政策,如果不是张书记驻村开展扶贫工作,日子能过成什么样都不知道。

春去秋来,寒来暑往,无数个平凡的日子里,张金兰用实干、认真和努力书写着石湾村的未来。“今年,脱贫户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可达13697.9元,与2015年的2614元相比增长11083.9元,增幅达到424%,明年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相信,在党的好政策下,石湾村村民一定会过上幸福的日子。”张金兰说,石湾村的集体经济还可以挖掘,村上闲置的小学可以规划成农家乐,让住在三条沟里的石湾村人都能靠着大山过上幸福的生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