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首页

蓄势待发看乐都

2021-02-23 12:15:04 来源:海东日报社 点击:
——乐都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纪实

□本报记者 邵秀芳 通讯员 史建香 摄影报道

“十三五”时期,海东市乐都区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要求,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从落实做细民生工程的高度出发,通过五年的努力,楼高了,路宽了,街净了,景美了,每一位生活在乐都的市民,都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城市发展的日新月异,以及由此带来的便捷与舒适。回首“十三五”,与城市同步发展的还有海东市乐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十三五”可以说是乐都蝶变的关键期,在实现整体能力提升和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也为加速建设海东中心城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决战脱贫 多方齐唱“大扶贫”

“十三五”以来,从繁华城市到美丽乡村,乐都全区上下以昂扬的斗志、饱满的热情、旺盛的干劲,共建美好家园、共享幸福生活,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迈进。

全面实现脱贫攻坚。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一号工程”,有效推进“1+8+10”脱贫举措,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历史性消除绝对贫困。完成全区清零“摘帽”,141个贫困村退出、8798户29663人脱贫,“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全面实现,顺利通过各级评估验收,先后荣获“青海省2019年度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全国2020年易地扶贫搬迁成效显著县”称号。贫困地区饮水、道路等方面短板弱项全面补齐,4个区级扶贫产业园全面建成,七里店、九哈家安置区成为全省规模最大、基础设施最完备的易地搬迁样板工程,卯寨景区成为全省旅游扶贫亮点,贫困村联建的39兆瓦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建成并网发电,141个贫困村和207个有贫困人口的非贫困村实现村集体经济“破零”全覆盖,谱写了乐都在反贫困历史上的辉煌篇章。

如期实现全面小康。针对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新指标。

经过“十二五”和“十三五”的不懈努力,2019年乐都区地区生产总值是2010年的2.9倍,首次突破百亿大关;2019年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2010年的2.54倍、2.62倍;生态环境优化、绿色高质发展、公共服务完善、社会事业进步完成进度分别为96.28%、98.84%、99%、99.32%,能够如期全面完成“一脱贫、两翻番、四实现”目标任务,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亮点纷呈 综合实力成色更足

“十三五”以来,乐都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圆满完成了全区经济发展主要目标任务,谱写了高质量发展的华彩篇章。

综合实力提档升级。经济总量持续攀升,综合实力继续保持在全市前列,2020年,乐都区地区生产总值为112.74亿元,同比增长4.8%,增速较上年同期8%下降3.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7.17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8.88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56.69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1.8%,其中区属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4.64%。全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下降10.3%。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4.42亿元,同比增长3.7%。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全区完成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62亿元,较2015年均增加了37%,优于全市水平。

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三次产业比重由2015年的14.4∶47.0∶38.6调整为2020年的15.2∶34.5∶50.3。总体呈现“一稳二优三增”的特点。

现代农牧业稳中趋优,乐都长辣椒、紫皮大蒜、大果樱桃、藏香猪等特色农畜产品知名度不断提升,乐都果蔬产业园成功获认省级现代农牧业产业园、3家合作社荣获“国家合作社示范社”、9个村镇成功入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一产增加值由2015年的11.38亿元跃升为2020年的17.17亿元,农业产业链的增值潜力得到充分挖掘。新型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乐都工业园“一园两区”工业格局基本形成,

主动调整优化工业结构,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玻璃、水泥等传统行业技术升级改造步伐加快,装配式建筑、高端装备制造、光电等新兴产业实力不断扩大,中小微企业队伍不断壮大。

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全面推进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瞿昙寺景区建设基本完工,星级景区格局基本形成,卯寨成功创建3A级旅游景区,成为全省乡村旅游“领头雁”。“北山赛马”“洪水火龙舞”成功申报国家级非遗名录,全国太极拳(剑)交流活动、“青海年·醉海东”等重大文旅活动成功举办,“河湟古都·人文乐都”知名度显著提升。华为大数据中心、海东假日广场等项目建成投运。成功获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荣登“中国最美县域榜单”。全区旅游接待和消纳能力持续提升,旅游人数达238.3万人(次),旅游收入达7.3亿元,均创历史新高

完善功能 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四通八达的内外交通,高耸林立的高楼大厦,焕然一新的城乡面貌……五年的蝶变,让乐都城乡环境更美、生活更宜居,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更强。

五年来,乐都城乡融合加速推进。坚持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并重,累计实施各类城镇基础设施项目60余项,完成投资141.8亿元,海东市群艺馆、图书馆、行政服务和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等全部建成投用,海大1号桥、朝阳阁等地标性建筑基本完工,危旧房改造实现清零,城市建成区面积达22平方公里,城镇化率约47.4%。

高标准打造了南凉遗址公园、朝阳山公园、西沙沟公园、南北湖等公园、广场、绿地,积极创建省级卫生城市、园林城市,海东“首府”的城市功能日趋完善。高庙、瞿昙、寿乐美丽城镇建设雏形初现,高庙特色示范性商业街成功打造,106个高原美丽乡村建设任务全面完成,高庙、峰堆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稳步推进,功能完善的集镇和宜居宜游的乡村新形象逐步形成。

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清理农村垃圾4.58万吨,整洁庭院2.26万户;大力推进厕所革命,全区卫生厕所覆盖率达到80%以上;加大城市管理力度,城区环境卫生、交通秩序、市容市貌得到有效改观,核心城市形象进一步凸显。

五年来,乐都路网体系持续完善,以京藏高速、109国道、民小一级公路为主干道,县乡道为主体、乡村道为基础的“五纵三横十二出口”路网格局基本形成,聚集辐射能力大大增强。乡镇四级以上沥青水泥路、村道硬化均实现全覆盖,乡镇、建制村通车率均达100%,被评为“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

相继实施高效节水灌溉、饮水安全巩固提升、杨家水库、北干二期、防洪堤建设等一大批水利及配套工程,修建各类管道849.64公里,蓄水池178座,引水口26座等,彻底解决了19个乡镇和9个易地搬迁安置点17.5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成功应对了2018年海东市罕见雨洪灾害。持续推进“送暖工程”,川水地区天然气基本实现全覆盖。着力开展电网改造升级、电力线路入地工程,电力供应能力显著提升,电网结构大幅改善,同网同价基本实现。大力推进信息网络一体化,实现4G信号和光纤宽带全覆盖。

环境保护 蓝天碧水景满城

“十三五”以来,乐都区在市委市政府的有力领导下,坚守绿色发展理念,践行承诺、勇敢担当,扎实推进大气、河流污染治理等各项工作,用蓝天和碧水向全区人民交上了一张满意的答卷。

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扎实推进“三绿”建设,成功创建上北山、杨宗、药草台3个省级森林公园和瞿昙镇省级森林城镇,森林覆盖率持续提升,城市绿地面积不断扩大,城市绿化档次明显提升,森林覆盖率提至43.53%,城市道路绿化率提至96%。

统筹实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扎实推进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工作,治理区生态环境状况持续改观。环境空气质量逐年上升,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5.9%。43项河道流域问题全面完成整改,湟水河出区断面水质达标率控制在省市下达指标内,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

化肥、农药施用量持续下降,农村环境卫生保洁基本实现全覆盖,城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已达到“十三五”规划目标;环境治理能力不断提升,率先建成全省首家矿山管理数字化监控平台和视频会议系统,成为全省首家砂石绿色示范矿区。

保障民生 惠及更多人民群众

“十三五”时期,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乐都区不断健全以公共服务为核心的民生保障制度,增投入、补短板、兜底线、织密网,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群众。

民生支出占比财政总支出稳定在77%左右。全面实施“3+9+3”计划,大力推进“全面改薄”、学前教育等项目,荣获“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全国山村幼儿园计划优秀试点县”称号,成为国内实现0—6岁儿童早期发展公共服务全覆盖的5个县区之一,全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分别达到98.87%、99.1%。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医疗救治、家庭医生签约等服务模式全面推行,紧密医共体建设实现全覆盖,基本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区”。 全区人均期望寿命从73.6岁提高到75.31岁、婴儿死亡率从14.6‰下降到6.8‰。

“区有馆、乡有站、村有室”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三级公共体育设施网络实现全覆盖,“百县万村示范工程”应急广播系统覆盖15个乡镇。积极开展“就业援助月”等活动,四年累计城镇新增就业7877人,2019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49%以内。

社会救助保障水平不断提升,累计救助保障困难群众达5.6万人次。大胆创新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农村互助幸福院+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成为全市养老服务事业的样板。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全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参保率均达到100%,拖欠农民工工资举报投诉案件结案率达100%,贫困人口住院医疗费用个人自付比例、参保率均达100%。

改革创新 充分激发内在动力

改革开放既激发干事创业的活力,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五年来,乐都区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改革创新深入推进,开放合作更加立体。

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成效明显。“放管服”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政府部门权责清单全面公布,全程电子化服务模式全面推行,企业开办时间缩短2天, 营业执照全程电子化和办照环节两项指标均位列全省第一。

各类市场主体大幅增加,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被确定为全国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地区。供销社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全面完成,荣获“全国先进集体”称号。

深化监察体制改革,率先成立乡镇监察办公室。党政机构改革正式启动,区农村信用社改革不断深入,医保局正式挂牌成立,国地税征管体制改革全面完成。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扎实推进,264项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全部完成。

区级公立医院改革稳步推进,公立医疗机构“先住院后结算”服务模式实现全覆盖,分级诊疗带动医改惠民、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得到有效落实。积极组织企业参加青洽会、西安·青海(海东)高原绿色商品大集,有效促进了区域合作交流,拓宽了招商引资渠道。

社会治理 彰显乐都新活力

“十三五”期间,乐都区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社会治理成效显著。

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七五”普法等工作,全区干部群众学法、遵法、守法的意识明显增强,荣获“全省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七五”普法中期评估先进区等称号。

组建成立区级人民调解中心,各类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达99.8%。扎实开展“扫黑除恶”,实现连续5年命案破案率100%,出庭应诉率高出省定标准9个百分点,全区呈现出民族和睦、宗教和顺、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

持续深化反腐倡廉,加强源头治理,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优化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机关效能建设成效明显。探索打造了“七色服务”“五个一”工作模式和“百步工作法”,编织社区自治共治网。大力推进350兆数字集群无限对讲系统、高清视频监控等精细化改造提升工程,城市交通智能化管理水平持续提升,立体化社会管理体系成效初显。

公共安全生产监管水平不断提升,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好转,全区特种设备实现零事故,荣获“全国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称号。职能统一、覆盖城乡的食品药品监管体系全面建成,有效防控非洲猪瘟疫情,全区人民幸福感、安全感和获得感不断提升。

“五张新名片” 亮出发展新高度

如今,乐都乡村面貌美了,社会风气好了,群众生活质量高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蓝图逐步变成现实。

可以这样说,发展理念转变最深刻、转型发展成效最显著、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获得感最强、治理能力提升最快。这些足迹,印证了乐都过去五年的发展成果。

进入“十四五”,机遇和挑战并存。乐都作为海东市核心区,是海东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的主战场。站在新起点,迎接新挑战,乐都区早谋划、育新机、开新局,新的乐都故事将上演在更加壮阔的时代舞台上。

“十四五”期间,乐都区将围绕“建设兰西城市群中部崛起城市核心区”战略定位,紧抓城市崛起和乡村振兴“两个关键”,着力打造河湟生态文明典范、先进制造承载基地、河湟文化旅游名城、高原特色农业样板、美丽幸福宜居家园“五张名片”,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努力建设青藏高原山水田园、生态绿色、宜居宜业、城乡统筹现代化新城,顺利开启全面建设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乐都新征程。

河湟生态文明典范。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机遇,以中心城区、湟水河、南北山为重点,统筹山水林田湖草冰沙治理,持续推进湟水河生态综合治理和沿岸景观绿化工程,打造河湟生态文明典范。

先进制造承载基地。坚持制造智能化、产品高端化、产业集群化,合理有序承接国家产业转移,重点聚焦装备制造业、绿色建材、光电产业等先进制造产业发展,建成全省先进制造承载基地。

河湟文化旅游名城。以打造厅市共建省级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为契机,发挥河湟文化优势,整合区域文化旅游资源,逐步恢复古城风貌,恢复古城墙建设,弘扬河湟文化精髓,建成更具时代魅力的河湟文化旅游名城。

高原特色农业样板。以创建乐都富硒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引领,深入推进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建设,将富硒农业与健康养生、旅游休闲等产业结合,打造高原特色农业样板。

美丽幸福宜居家园。坚持生态优先、民生为本,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建成美丽幸福宜居家园。

同时,紧紧围绕绿色产业发展、城镇带动、乡村振兴、生态报国、幸福民生、创新支撑六大领域,“十四五”共谋划603项项目,总投资2276.28亿元,其中续建60项,总投资382.25亿元;新建543项,总投资1894.03亿元。

回眸“十三五”,展望“十四五”,乐都发展令人鼓舞,未来催人奋进。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海东日报 版权均属海东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新闻